馬令珍??
摘要:專業理論課程是高職高專教育的知識構成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對傳媒類高職專業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能夠在以后的實踐創作中得以充分驗證。近年來職業教育不斷壓縮理論課程的比重,傳媒類高職生源文化課基礎相對較差,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普遍不太理想。
如何有效提高傳媒類高職教育理論課程教學效果是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問題。本文結合實踐,從課堂教學、課下溝通以及打造教師影響力等方面來探討如何提高理論課程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關鍵詞:傳媒;高職教育;教學效果
高職教育“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教學要加強針對性和應用性”。高職類傳媒專業的學生文化素質相對較差,知識積累較為薄弱。前兩年,結合現實條件,本著“必需”“夠用”的原則,各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不斷壓縮基礎理論課和專業課程中理論課的課程比例和課時比例,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理論課程的教育功能,忽視了理論課程對傳媒類專業人才培養的作用。在實踐教學中,相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理論課的到課率和出勤率都相對較低,課堂效果和授課質量也比較差,學生們也表現出缺乏興趣和積極性,忽視理論課學習的跡象較為明顯。
理論知識特別是專業基礎理論課程是高職高專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理論課學習效果雖不能立竿見影,但理論知識的作用和影響是長期的,深遠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對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和要求——“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在校期間學好“必需”的和“夠用”的理論知識,是獲得長遠職業發展的前提和力量儲備。
綜上所述,在現有的課時和條件下,從多方面努力,提高理論課程的教學質量,幫助同學們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顯得尤為必要。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主要從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提高任課教師影響力等三方面來闡述如何提高高職高專理論課教學質量和效果。
一、 去儀式化細化課堂
傳媒類高職學生的特點:動手能力強,理論知識積累較為薄弱,且自學能力差。在理論課程的教學上首先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保證課上學習的質量。
去儀式化,制造特有的課堂節奏。點名、提問……一節課四十五分鐘,如何編排內容設計節奏,依據的因素很多。與中學相比,大學的課堂,儀式化較弱,課堂氣氛更活躍,交流感更強,但是相對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需要不斷地設置課堂刺激來拉回注意力。比如可以設置一個“五分鐘討論”階段,上課前后拿出幾分鐘來和同學們探討新近關注的和所教課程、知識相關的新聞點,并由老師主持進行簡短的觀點和意見的交流,這樣既可以短時間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師身上,同時有助于傳媒專業的學生養成關照自我生存環境、捕捉新聞的職業意識。
這樣的片斷化設置可以穿插使用在理論課堂教學當中,具體方法多變,它充當了課程理論教學的興奮點作用,能夠有效活躍課堂,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
充分備課,細化課堂。每一次上課前的充分備課,老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更新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理論課教學的信息量大,任課老師在課堂上能否做到收放自如、信手拈來,做到用知識吸引學生,很大程度取決于備課的程度。充分備課是教師最普通的要求卻也是最重要的要求,用一句話來形容“怎么備課都不過分”。
理論課的內容較為抽象、枯燥,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個結合:一、與實踐相結合,盡量做到理論知識實踐化。結合傳媒類高職教育實踐性強的特點,理論課程的講解也應該注重與實踐相結合,時刻向實踐靠攏。比如,在《藝術學概論》這門課中,有很多知識點可以和藝術實踐、藝術現象以及藝術活動相結合來教學,既體現了應用性又強調出某些理論的重要性,同時還增加教學過程的生動趣味性;二、與當下行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學生作為現實社會中獨立的個體,本身承載著多種界定和角色,再加上當今學生的知識面和興趣愛好比較廣泛,獲取信息的渠道較為便捷,對于某些理論、觀點、現象等本身就有著感性的、淺顯的認知。因此在理論課程的講解中,可以適當選擇與當下生活相結合。把抽象的理論知識還原到當下的生活表象中,做到淺入深出。比如《新聞傳播概論》這門課程,新聞傳播的過程、傳播模式以及傳者和受眾等內容,都可以從學生自身的生活中找到契合點,通過熟悉的生活情節和角色置換來形象地掌握專業知識。
以上兩個結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明確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實用性,最大化地尋找營造心理的接近性,提高同學們對知識和對學科的關注度和學習興趣。另外,與當下行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結合還體現在教師對知識的更新、對理論課程最新觀點和主張的掌握與講解。
二、 打情感牌感性管理
早在上個世紀中期,西方教育家就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今天隨著我國主體教育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推行,這種理念也受到我國教育界的高度重視。這里我們不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談理念的改革和推行,而是從課上課下的教學細節,從任課教師關心學生的角度來講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再多做一點。
高職學生自律性差一些,就要求高職教育者要更多一點耐心和細心,哄著學,騙著學。上課鈴響的那一刻,任課教師成為臨時的班級管理者,如何讓學生來上課,除了課講得好以外,還可以堅守多做一點的原則,比如說課堂記考勤,點完名以后,點名表上沒來的同學名字都被做了標識,一般就準備上課了,但是如果再多做一點,聯系一下這些同學,要求他來上課(或許他正在宿舍睡懶覺),不管最后來不來他都會明白,老師是真的關心他。點名是為了叫他來,不只是為了記下他。被關注和得到好評是學生常有的心理期待。得到老師超出自己預期的關心,下一節課可能就不好意思讓真正關心他的老師失望。
當然為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多做一點,并非說投其所好,慣著學生或者由著學生,而是要樹立真心關心學生的意識,勇于突破傳統的師生模式,以彼此尊重、平等的人格營造新的師生關系。所謂“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令也不從”,老師要求學生上課不遲到、不早退、認真聽講,學生也有權利要求老師不遲到、不早退、認真備課、講課。endprint
三、 延伸課堂課上課下結合
相對于班主任、輔導員等學生管理者,普通的任課老師與學生接觸時間少,因此不那么重視打造個人在所授班級的影響力,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其實,除了常規的課堂授課運用豐富的知識,有效地變換教法提高教學質量以外,提高個人影響力,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有助于提高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
延伸課堂,課上課下相結合。比如理論授課中穿插講到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可以延續到課下的接觸過程中,課上課下形成授課教師在所授班級中整體的影響力(特別是在所授班級“意見領袖”中的影響力),進而提高授課教師課堂上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教育學中不只有知識結構的“遷移”,也有從情感到學習的遷移。當被足夠信賴的時候,學生會把人格和情感上的影響力自然遷移到學習中來,一定程度上會提高學生對理論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前面提到每個學生都有被關注和得到好評的心理期待,這一點非常值得有效利用。最短的時間里記住學生的有關信息(如名字),會讓學生有一種老師知道我、不要表現太差的心理自律意識,這種意識自然地遷移到課堂學習中去。尋找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的話題,充分利用課上課下任何一次有意或無意的接觸和學生積累感情。
四、 總結
無論是提高課堂授課效果還是提高教師的影響力,都是為了能把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論課教好、學好,為學生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這是每一位任課老師所期望并為之努力的事情。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是很高,大多數學生甚至沒有太高的自我評價,作為任課教師不能戴有色眼鏡,真心地覺得他們好,關心他們,他們才能真的好。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課程,在提高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方面有很大的研究探索空間,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方法和技巧,尋找適合自己所教課程,形成自己特有并靈活運用教學風格才是最根本的。
參考文獻:
[1]戚萬學.高等教育學[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7.
[2]張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學[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7.
[3]陳慧.高職院校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探討[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報,2010,6.
[4]劉雅麗.淺談在高職院校開設藝術理論課程的重要意義[J].新西部,2011,27.
[5]王晶晶.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高職藝術理論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2,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