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重點在于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因而后續的教學工作不僅要針對于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更要針對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數學本身與生活就是緊密聯系的,因此如何能夠進行有效的實踐教學,讓初中數學走向生活,也是今后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
關鍵詞:實踐教學;初中數學;生活
一、 引言
隨著教育體系的改革,學科的教學工作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而數學本身就是一門邏輯性和抽象性突出的學科,學生的實踐能力就顯得更加關鍵。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理論知識雖然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實際的運用能力上還顯得相對欠缺。所以本文旨在分析如何在教學工作中開展實踐,達到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 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所以這也說明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一個枯燥的封閉式過程,而是在生活中通過實踐來提升對數學的興趣,實現主動學習。
(一) 提升了學習的積極性
實踐教學的目的在于讓數學教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能夠更加緊密。實踐本身是以生活為基礎的,尤其是對于語言、邏輯方面的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會有更高的要求。而實踐教學的形式通常以自主活動為主,并不一定是強制性的,即便是一些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也能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表現得非常出色,促進了教學工作的穩定開展。
(二) 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的學科,其內涵在于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因為解決問題僅僅只能提升技巧,但是發現問題卻可以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并且具有創造性的想象力,才能真正實現能力上的提升。實踐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提出更多問題,有了更多的“為什么”,這也說明對于學生來說,理論知識已經不再是他們所有的需求,解決問題的過程才是更有意義的活動。而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意識也能在這一環節中得到穩定提升。
(三) 促進和合作學習
由于實踐活動通過一個人的力量很難完成,因此多由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小組學習的優勢在于可以形成思維互補,并且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提升。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交流溝通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與其他學生進行探討,并且在這一環節中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合作的方式解決的問題,也會讓學生更加印象深刻。教師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通常也會參與其中,并針對于學生的疑問和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拉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可以看到實踐教學不僅促進了學生能力的提升,還能讓教師了解到除了分數以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學生的創造力和智慧。所以如何能有效地開展實踐教學,并將其融入生活,也是目前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三、 如何讓實踐教學融入生活
對于初中數學的教學,可以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一方面初中數學相比于小學數學,在難度上有了顯著的提高;另外,初中涉及的一些知識點和定理也會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所以,教師應該從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方法和課后的安排三部分來體現“讓數學走向生活”的原則。
(一) 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正處在一個發展的階段,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思維訓練是非常關鍵的。所以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內容也應該以生活為基礎,并提供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自然地學習知識。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確定好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通過思考來獲得更深層次的知識,實現能力的創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教材內容方面也添加了大量的生活化內容,并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分析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應該以教材內容為基礎,不能脫離教材而存在,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在于不能僅僅拘泥于教材內容,要注重學生身邊的體驗,從而促進數學問題與生活的結合,在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而《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數學不僅要教授給學生知識,還要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這也要求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既要考慮到數學的本質內容,也不能脫離生活實際。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案例來進行提問。例如在學習到相似數的相關知識時,可以讓學生對菜市場內每家攤點的菜價進行收集,然后對數據結果進行分析。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可以得出結果,雖然每家的價格會略有浮動,但是總體上還是趨于一個范圍內的,因此教師此時可以引入教學內容“相似數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可以取得更加顯著的效果。不難看出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生活的實例無處不在,無論是路程問題、利潤問題、圖形面積問題等,無一例外都是生活中的常見事物。所以在內容上生活化,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實踐教學活動,是提升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二) 教學方式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方式與生活的聯系其實就是一個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過程,并讓他們感受到數學是來自于生活的。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學內容封閉,更重要的一點在于教學方式的單一,忽視了學生的本身需求。所以如何建立開放的,與生活相結合的一種教學體系,正是提升教學效率的措施。這種教學模式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分析問題,讓學生根據身邊的內容來提出符合學生能力的假設和猜想,提升數學的應用能力。教師應當將生活中的教學原形展現在課堂之上,并將數學教學改變為一種貼近生活的活動,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運用數學,創新數學。同時也要加強學生對于生活中數學內容的觀察。任何數學都是來源于生活的,都是在身邊的事件中發掘出來的。如果教學工作能夠以身邊的具體實例作為背景,那么也能感受到生活當中是充滿著數學的。比如在簡單的體育比賽當中,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獎牌榜的數量進行統計,并制作成統計圖等。endprint
教學方式的改革直接體現在課堂教學上。教學工作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并將其轉化成為數學模型,在不脫離內容的前提下更具有有效性。例如某人出門之前發現時鐘停了,于是在調整時鐘為8點半后出門,出門步行到學校的時間是9點,然后經過三個小時的課程后以同樣的速度回家,發現時鐘的時間是12點20分。此時應該如何調整時鐘才是正確的呢?此時這一問題便通過情境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后讓學生了解到正確的解題方式,這種實踐性的活動也能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三) 課后安排生活化
課后安排主要針對于作業和復習方面。數學本身就來源于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來設計作業,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情境,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可以應用到生活當中去。通過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不僅便于學生理解,還可以通過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培養觀察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數學,強調數學教學與生活的接軌。由于學生之間的能力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合理安排課后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購買一輛汽車,新車的購買價是10萬元,第一年后折舊20%,然后第二、第三年的折舊率有變化,但是該兩年的折舊率是相同的,最后這輛車的價值為 5.78 萬元,然后讓學生去課后進行計算。由于這種數學問題與生活比較相關,因此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還能充分融入教學過程當中,采用合理的方式來進行作業計劃,體會到數學的魅力。
四、 結語
通過研究,不難看出生活和數學是緊密聯系的。而初中數學更是學生啟蒙的重要階段,對于學生心理和思維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現階段,實踐的重要性被進一步放大,將生活融入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也是未來素質教育的必然需求。因此作為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并促進學生數學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結合,培養更多具有數學素養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雷祖臣.讓初中數學教學走向生活化[J].新課程:中學,2010,01(02):42.
[2]范新輝.注重體驗教學,讓初中數學走向生活[J].新課程導學:八年級中旬,2016,10(01):88.
[3]黨天斌.注重體驗教學——讓初中數學教育走向生活[J].教育,2016,03(11):00207.
[4]倪鳳鳴.跳出課本,走進生活——初中數學教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初探[J].科教導刊,2011,01(03):130-133.
[5]李瑩.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讓數學走向生活”[J].文理導航旬刊,2014,06(0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