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培+張書陽??
摘要:新課程強調初中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如何做到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思維的主角,是我們數學老師需要深入研究和實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不善于創新和實踐的老師是無法引導學生走向創新和實踐的。本文結合理論研究,并立足于當前初中數學教學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從課堂、教材、作業等方面做出了如下探索。
關鍵詞:初中數學;師生;創新;實踐;研究策略;實施建議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在“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三個知識領域之外創設了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的第四個領域,反映了數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要求,也提供了學生進行一種實踐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學習的課程渠道,明確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勢在必行。然而在我們強調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發展的同時,我們逐漸意識到作為引導者的教師,開展創新教學活動,嘗試改變教學模式,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樂學、善學也迫在眉睫。本文結合理論研究,并立足于教學實踐經驗,簡要闡述 “師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發展的研究策略和實施建議。
一、 立足課堂,注重教學設計,培養師生雙向創新能力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自覺性、自制力較差,注意力易分散,而好奇心、好勝心較強,如果教師能根據他們的心理規律,逐步引導他們熱愛數學,從而發展他們的智力,教學質量必然會提高。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之前,一個教師應該不斷修煉個人風格并且逐步努力打造讓學生輕松發展的精品課堂,進而滲透數學思想及加強數學能力的培養。
在《用數形結合探究一次函數中的行程問題》一課中,我以故事“龜兔賽跑”為主線,課前播放“交通版的龜兔賽跑”視頻,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形結合之精妙。課中結合例題從兩個方面實現了“以形助數,以數解形”,環環相扣,在課堂上不斷生成新知新解,最后通過龜兔賽跑創新篇(兔子和烏龜同時同地出發,終點卻變了——在一條河對岸。這次兔子仍不敢掉以輕心,埋下頭撒開腿就跑,一刻也不停歇,最先跑到了河邊,看著對岸的終點,兔子只能望“河”興嘆。過了一會兒,烏龜趕上來了。兔子無奈地對烏龜說:這次我輸了。烏龜笑著說:來吧,我馱你過去。結果,兔子、烏龜一起到了終點,共同贏了比賽)和龜兔合作續篇[兔子和烏龜到達終點后,龜背兔走水路(其速度與原烏龜速度相同),兔背龜走陸路(其速度與原兔子奔跑速度相同),返回起點。]對知識進行鞏固加強,思維得到升華,緊緊抓住學生興奮點,不斷促進學生去思考、探索,逐步引導他們敞開思路,打開思維之門,盡情在數學的海洋里遨游。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2)》中,目標之一是能識別坐標系中的特殊點,并利用它們的特征解決問題。為了讓學生避免陷入枯燥的規律尋覓中,我在課前設置了猜謎游戲:請你根據下面所給數對找出一句話,這是老師送給你的禮物。[注:如(2,5)對應“特”。]
(2,5)(5,2)(2,2)(4,3)(5,4)(3,1)(1,3)(3,5)(3,3)
謎底是: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5
4
3
2
1
祝特的心族
爸中真快給
別跟你愛家
媽的天開別
樂天特其送
12345
謎底很快揭曉了,看到溫暖的字眼,課堂融合度莫名提高了。在理性數學課堂之上,除了邏輯、抽象、嚴謹,我們可以融合人文的、生動的、火熱的元素,這樣可以讓我們的數學更快與學生達成共鳴。
當然,“師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式方法的升華,是教學合規律性與教學獨創性的完美結合,是求美和求真的和諧統一,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教學素養提出更高要求,用心挖掘,方能取得統一,而使學生潛移默化中收獲成功。
二、 教師示范引領,學生主動參與上課,提高實踐能力
現代教育理論及教育觀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又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是教育過程中唯一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在實施教學中,我根據課型、內容定期安排某節課由學生自己備課、自己演繹課堂,在這個過程中,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在各個環節中學到知識,進而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
在講八年級上冊《全等三角形》一章中,我發現五種判定方法基本是一個模式下的認知,苦苦探索獨特講解設計無果后,視角轉向了學生:為什么不嘗試換一下講解對象呢?之后在班級先進行動員,學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在我給他們示范講解判定一“SSS”時,課堂有前所未有的專注,生怕漏過某個細節自己講解不好。接下來,學生報名,備課,指導改課,說課,突發事件應對等一系列工作準備完畢,學生開始登臺了。從最開始的完全模仿到最后判定的別樣展示,都讓我眼前一亮,內心震撼,一周的學生講課活動牽動著班級每一個學生的“數學心”,“小老師”李晨曦課后激動地說:“通過這次講課,真的覺得把握一個課堂不太容易,但我從中不止學會了知識,還提高了預習、反思、訓練等以前覺得麻煩的能力,更關鍵的是應變能力明顯提高,讓我在各種困難面前能臨危不懼,靈活冷靜對待。”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講課應該分情況,不能盲目地拿一節讓學生嘗試,否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也不一定拿出一節完整的課放給學生,比如在講《乘法公式》一節時,認真地研究了平方差公式及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學,并深入研究兩者練習后,果斷在第二節“完全平方公式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類比“平方差公式”的學習過程,各小組自主組織 “完全平方公式”的學習過程。(學法指導:回顧“‘平方差公式的學習”,結合學習目標,想一想,分幾個步驟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呢?)進而引導學生自主完成教學設計,學生站在課程設計的高度進行學習,對課程本身的理解及應用得到了深化。endprint
三、 以教材為本,引導學生改編題目,促進雙能力強化
鉆研教材,緊扣課本,挖掘教材中例題、習題中潛在的內涵,引導學生改變題目得到新題,可以訓練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極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帶著興趣去思考進而創新,進而實現創造性思維的行程。
【例題】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7章 《三角形》一章中,課后習題中有一個求有關三角形內角平分線夾角的問題:如圖,在△ABC中,∠ABC與∠ACB的角平分線交于點P。∠P與∠A有何關系?試證明。
通過簡單的推導,學生很快得出:∠P=90°+12∠A。由此得出:三角形內角平分線夾角等于90°與第三個角一半的和。此時,我及時引導:
1. 三角形中除了有內角,還有什么角?(外角)
2. 有外角平分線夾角嗎?(有)
3. 還有其他夾角嗎?(一內角一外角平分線夾角)
之后,我正式引出《我的改編題目》要求:
1. 對比課題與例題得到的性質定理,找區別,得新題。
2. 自由改編,不重復設計,至少一種。
3. 簡要寫出推理過程,鼓勵一題多解,最后寫出結論。
通過靈活改編,學生豁然開朗,思維更加靈活,在課堂上,使學生處在一種愉快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并且引導學生多思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 改變作業模式,把作業完全還給學生,實現課堂內外齊拓展
當前“微課”“翻轉課堂”的發展,似乎讓我們看到了“無作業”的未來。在我看來,作業布置還是有必要的。因為課堂教學的任務是面向全體學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隨意
擴大教材以外的內容,如果能結合授課內容,適當將數學問題拓展,常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學生學起來也就興趣盎然了。這也提醒我們數學老師在布置作業時,這個作業應該是好作業,能切實培養孩子能力與興趣的作業,不能是重復、機械、枯燥的,最好是交由學生自己來設計。
在《二元一次方程組與實際問題》中,這是實際問題的第一節,最簡單的一個探究,我認為重點不在這類題,更關鍵在于理解方程(組)的建模思想,使學生不再頭疼應用題,而是對攻克它有極大的興趣。在課后,我只布置了一道題:根據x+y=102x+y=16,自編一道應用題。作業著實讓我歡喜,從作業里面我更多地感受得到這幫孩子的快樂。作業一:小明幫張老師買粉筆,一共買10盒。彩色粉筆2元一盒,白色粉筆1元一盒。小明給售貨員阿姨20元,找了4元。你知道小明買了幾盒彩色粉筆,幾盒白色粉筆嗎?作業二:雉兔同籠,上有10頭,兔支起三足,下有16足,問雉兔各幾何?孩子們驚呆了:“哇,這樣也可以?”又轉念一想:“兔子怎么支起三足還能立在那里呢?”我淡然一笑:“只要兔子努力,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是呀,只要努力,我們的數學課堂可以時常充滿歡笑,我們的作業將不再是孩子們的負擔,更多的是師生之間愉悅的交流與成長的力量。時間長了,學生在聽課間隙就會靈機一動,布置好了自己的當天作業,我也會根據情況從中選擇經典作業布置給全班。講勾股定理之后,一學生說:“這兩定理真有意思,可以寫篇作文歌頌下它們。”之后經過討論,全班作業升格了,均寫了篇數學小論文,此時再看數學作業已不再是幾道題那么膚淺了。
新課程強調初中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如何做到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思維的主角,是我們數學老師需要深入研究和實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不善于創新和實踐的老師是無法引導學生走向創新和實踐的。作為初中數學老師,要有意識地完善自我素質,給課堂、學生創造機會,鼓勵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在交流展示中激活思維,進而多角度地審視問題、探討解決方法,這樣才能有效拓展學生認識問題的視野,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