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英波??
摘要:高中生物教學,要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真實情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科學運用類比方法,幫助理解知識要點;創設教學情景,實現自主、合作學習方式;化難為易,突破難點;能動地開展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拓展學生創造能力,培養良好思維品質。
關鍵詞:聯系生活;引導操作;運用類比;創設情景;實驗探究
《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的告訴我們:高中生物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生物實驗掌握生物實驗的操作技能,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實驗能力,培養思維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轉變教學觀念,切實推行素質教育,運用新課程理念去完成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和課堂練習。要改變原來傳統意義上的單靠死記生物概念、背實驗的方法,這種簡單枯燥的學習方法是不可能學好生物課的。要根據高中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生物教學的實際,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掌握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真正學好用好所學的生物知識。那么究竟如何構建和諧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呢?結合本人教學實際總結如下:
一、 創設真實的學習環境,聯系身邊的生活學生物
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所以,在學習生物的時候要聯系學生身邊的生活,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中的生物現象入手,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現象,發現問題,通過學習生物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生物現象,進而發現生物規律,把握生物學特點和規律,形成知識點和知識鏈,弄清楚生物概念,揭示生物學的本質。作為生物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挖掘學生身邊的生物現象并與生物教學相結合,通過生活中的生物案例使我們教材中抽象的生物知識變得生動、形象、真實。這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跟學生所熟悉的生物知識和生物現象相關聯,從而提高生物教學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其中有1節內容涉及呼吸作用的課程,因理論所占據的內容較多,不少學生感覺難度較大。根據這種情況,就要求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幫助學生思考。比如平常吃的酸奶生成原理是什么?新鮮水果、蔬菜為什么要放在冰箱中保存?橘子等水果腐爛后為什么大多會散發出酒的香味?平常家里為什么可以自己釀造米酒和葡萄酒?課堂教學中如果將生活中的常識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模式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地去探究課文關于呼吸作用的一系列知識和其原理。只有在教師的靈活的教學模式指導下,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地學習呼吸作用的原理、過程、影響因素和應用于實際生活的知識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通過將課本內容引向實際生活,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并結合原有生活經驗放開思維,是促進學生學習新知識原動力,并對所學課程內容產生濃厚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新知識探究活動,最終便可以完成對整個知識體系的構建。教師采取上述教學方式不僅規避了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還大大地促進了學生追求知識并不斷地去發現與創新。通過上述教學模式不但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各個知識點,而且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更深了一層,讓生命科學知識以無痕的形式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能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還能讓學生掌握學習課本知識的科學方法,從而完成教學計劃。
二、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只有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收獲最好的學習效果。實踐證明好的教師用好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有效提升智力好的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能提升智力一般的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以開展《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課堂教學為例,課任教師可以采用橡皮泥來構建課文關于染色體和姐妹染色單體的結構模型,對涉及染色體和姐妹染色單體有關內容及其概念之間的關系時,可以讓學生成立合作小組,采用橡皮泥按照課文內容的要求來構建“減數分裂過程中不同時期的染色體變化模型”。學生在具體操作時要充分討論,細致觀察來分清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同源染色體分離后期,染色體數目減少一半不同階段染色體變化特點。學生通過親歷自制模型過程不僅可以更好地學習生物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出學習興趣,體驗到建構模型成功后的喜悅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 類比方法科學運用,更易掌握知識要點
生物知識不少都比較抽象,生理過程用肉眼又無法看到,高中生物這個特點讓學生很難形成直觀的視覺經驗。面對抽象的知識教學,課任教師必須將其轉化成簡單明了接近生活的形式來講解類比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知識。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課文內容出現了 “主動運輸”概念,用學生很常見的事例進行類比:如果我們要到對岸時,需要借助船,才能達到對岸。其中,把河當作膜,船當作載體,如船資當作能量。類比后,學生對“主動運輸”的概念、過程及特點就有直觀的感覺。分析“主動運輸”需要載體、能量和逆濃度、梯度、跨膜的運輸過程,類比的教學方法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根源是學生掌握了抽象知識運用類比來幫助理解的辦法。
四、 自主、合作來創設教學情景
轉變學習方式是高中生物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要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來改革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
《生物膜結構模型》課程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如下教學情景:展示脂溶性物質能夠幾乎沒有阻隔地通過細胞膜,而且,脂溶性溶劑溶解細胞膜;蛋白酶水解細胞膜。結果是蛋白質和磷脂是組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課堂教學可以鼓勵學生圍繞課堂教學大膽想象,磷脂在空氣和水面構建排列方式及構成細胞膜依據,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在學習中不斷完善自己構建模型,促成學生發揮課堂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自主建構,并積極組織全班學生交流經驗,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合作中共同進步。
五、 以難點為突破口,化難為易endprint
高中生物知識比較復雜和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困難,教師要做好化難為易的工作,以難點作為突破點。
1. 復雜問題簡單化。高中生物其知識中有許多難點體現于生命運動中,學生難以掌握,教師要抓住主要矛盾,讓知識簡單化。以細胞有絲分裂為例,染色體、核仁、紡錘體、核膜在不同時期會發生不同變化,可歸納為“前期兩現兩消,后期兩消兩現”,表現為前期有染色體和紡錘體出現,而核膜和核仁則消失;后期染色體和紡錘體消失,而核膜和核仁出現。動物三大物質代謝包括“一分二合三轉化”,可化其復雜為簡單依次解決。
2. 抽象問題形象化。高中生物知識復雜抽象。主要是其知識內容與生活聯系不夠緊密,學生對此不易理解。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需要借助某種形式,使生物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來幫助理解,以DNA的空間結構為例,簡單的課堂教學不易講清楚其機理,如果展示DNA結構模型,這個問題就可以有效解決。因此,高中生物教學離不開圖形、表格、標本、模型等手段來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六、 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高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需要拓展對學習的探究能力。其能力培養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生物學基本知識,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探究品質和鉆研精神。
組織《基因工程及其應用》內容教學時,如果教師僅依據教材內容來講述基因工程及其應用的原理和知識時,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理解和記憶,只能是“囫圇吞棗”的結果。
通過課程教學要緊緊圍繞如何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要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開展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總之,實驗教學是生物學科中必不可少的。通過開展生物實驗教學使學生感受實驗探究的過程,運用實驗來解釋生命現象。在新課程背景下,生物教學要以實驗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培養探究能力、實驗能力,以及其他各項技能。在生物學習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獲取一定的生物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鐘祖榮.生物學習指導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劉明凱.新課改理念下的生物課堂教學[J].中學生物教學參考,2011,(01).
[3]馬雪多.生物教學中滲透方法教育的實踐[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09).
[4]呂兆成.生物學習中常用科學方法分析[J].教育教學信息,2010,(05).
[5]黃小燕.探究性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09).
[6]王小波.高中生物教學實施科學教育的策略[J].新課程(教師版),2007,(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