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孝利??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學校的經費提高,大部分學校體育器材配置都相對比較多,但也有一些器材在日常的教學中并不實用,體育教師特別是現在的年輕體育教師應要學習老一輩體育教師的動手能力,自己動手,利用廢舊器材,開發體育器材,自己動作制作適合課堂教學的器材,不但能提高孩子們的體育課堂學習興趣,還能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體育器材;自制器材;教學優化;資源開發
投擲課是小學階段經常上的體育課程之一。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除了高段學生的鉛球、壘球上課還比較正常,在一二年級的投擲課上,由于采用了體育器材配置的沙包進行教學,往往一節課下來沙包已經遍體鱗傷,等到下一節課再上投擲課時,大部分沙包被砸得沙包粉碎性骨折,沙子散了一地。還有的在投擲練習過程中漫天飛沙,一不小心會飛入到孩子的眼睛里,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學生馬上就興趣大減,學習積極性就不高了。所以我在課后,好好思考了一番。筆者在想如何能利用廢舊器材,自己動作制作適合課堂教學的器材。有一天,我把上過公開課的一些自己做的輕物投擲的球分給學生練習,乒乓球里面放米粒,再用綢布裹住,變成一個有聲音的彩球,再給彩球加個尾巴,就成了會飛的流星球。孩子們愛不釋手,一節課都是興致勃勃,往地上砸的小朋友動作都改了,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扔得高,流星球才會有個弧度,從遠處墜落,劃過天際的感覺,不用教就把投擲的動作要領掌握了,而且安全性非常好。課后我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自己用家里的舊布、大米或者黃豆,做個小沙包,然后奇跡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沙包,他們上課的時候愛不釋手,特別驕傲,學習也特別有興趣。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了,我和孩子們都感受到了自制器材帶給我們的樂趣。那么如何自制簡易的體育器材呢,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摸索了以下幾條經驗。
一、 變枯燥為趣味
學校現有的一些器材,大多是統一采購的,一般都是常規標準,普適性強,從制作形式上看,比較單一,如:欄架是用來練習跨欄跑的,小學生則沒有多大用處,因為沒有跨欄這個教學內容,那么通過自制設想,我們也可以把它當作“門”來進行足球射門或者投擲入筐等游戲活動的練習,還可以進行障礙跑,特別適合低年級學生鉆過欄架,或者爬過欄架等作為障礙,進行趣味挑戰練習。而有些器材從制作材料上看,則略顯枯燥,比如實心球,只能被用來投擲嗎?不是的,還可以把實心球當作是標志點,或者是“足球”“手球”,利用它重、不易滾動的優點,開發它的其他各種潛能,使得一堂略顯死板的實心球課變得更加生動歡樂。
而有些器材是學校沒有采購配備齊全的,比如跳高架,只有一個,那么學生練習跳高則需要利用其他器材。皮筋、長繩、短繩、簡易跳高架,這些都需要老師和學生自由發揮,借助身邊的材料,自己動手制作,對原有器材進行一些修改和補充,那么,可以化枯燥為趣味,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二、 變機械為靈活
現在的體育課,都是“教師分發器材——學生練習”這樣的狀態。如果教師沒有提供器材或安排具體任務,學生便不知所措,無所事事,他們已經慢慢失去了自己玩的能力,只會機械式學習,失去了更多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在游戲課上,他們愛玩游戲,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創造新的游戲,非常依賴由老師來組織。
如果利用自制器材,則會改變一些現狀,因為自制器材要在充分理解體育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比如,制作前老師進行必要的指導與講解,然后和學生一起探討,一起構思,一起設計,創造性地制作。如紙球,如果只是一團報紙,則會馬上散架,所以需要用膠帶紙包住,而如何讓這個球變得與眾不同,色彩繽紛,則馬上想到,可以用破舊的布料再包一層,然后縫上,就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足球了。如果想要練習顛球,還可以給足球做一個尾巴,一個可伸縮性的尾巴,不需要用的時候就塞進布的口袋里,慢慢地改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 變大眾為個性
學校里的器材多種多樣,但不是每一種都是適合學生的,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需要的是輕便、安全、有效的器材。比如羽毛球,低年級學生不會打,可以使用板羽球,短柄,易掌握;比如籃球,低年級學生可以使用小籃球,輕巧,易練習,與高年級的大籃球有所區分;比如跳遠,低年級學生可以利用墊子、呼啦圈、自帶的跳繩等進行輔助訓練。
老師在選擇器材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性別、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對于低年級學生要注重器材的趣味性,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要注重器材的實效性,在教學設計方面,利用不同的器材會使課堂更加活潑生動,學生學習更加快樂。
而自制器材是孩子們自己的勞動成果,所以學生會對它們有感情,會想方設法去表現,去利用這個器材,所以無論運動能力好或差,孩子們都能體會到運動的快樂,分享到成功的喜悅。每個學生能力不同,制作出來的器材那也是不同的,都是適合自己的,教師可以在觀察中,對個別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四、 舊物變廢為寶
學校常常會有一些消耗的或者被損壞的器材,扔了可惜,利用合理則變出一種新的器材。
比如小學生實心球課,可以用廢棄的癟籃球代替實心球,一來是環保,二來使教學效果更好,癟籃球比好籃球更容易掌握,因為癟籃球不會滾得很遠,而且在課的下半部分,可以用癟籃球當作帽子,頂著走路發展平衡能力,或者當作標志物障礙柱進行跑步之類的接力比賽。一物多用,絕對是廢舊材料的典型利用。再比如可以把學校破損的,漏網的羽毛球拍,搖身一變,變成孩子們趕“小豬”的“木棍”,發展學生的協調性和靈敏能力,也可以變成體操課中的體操棒,發展學生的平衡能力。
總之,自制體育器材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很好的幫助,并且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我們在制作體育器材時要注意制作的科學性。首先,要注意制作的體育器材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性別特點;其二,要符合學校的運動場地和一些運動項目特點;其三,學生在自制器材時,教師要科學地指導學生的制作過程,加大自制器材的實用性。比如用塑料瓶、易拉罐這種生活中簡單可以收集到的廢舊物品,做一些簡單的啞鈴,高蹺,都是具有可操作性。自制體育器材不但可以彌補學校體育器材的不足,節約經費,而且激發了孩子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增強了環保意識,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善于發現,并且嘗試制作,那么我們以后的體育課會越來越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