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
摘 要:陶藝是中國傳統而古老的文化與現代文化藝術相結合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陶瓷工藝”在我國長達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藝術地位。它是一門綜合藝術,經歷了漫長而長遠的時間,堆積了復雜而美麗的手工技藝,在綿長的歲月里散發著陶瓷藝術獨特的魅力。它與設計、繪畫、雕塑以及其他的工藝美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受當代美術教育的影響,以及高等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產學結合”的教學理念的傳播,高職院校應重視在教學中如何“創新”即創新教學、創新學習、創新實踐。當然僅僅有創新意識是不行的,也要有扎實的繪畫及其他手工技藝。
關鍵詞:陶藝教學;創新意識;繪畫;傳統工藝
一、 現代陶藝及高職院校陶藝教學現狀
“ 陶瓷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與政治、歷史、文化等都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因而現代陶藝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學科,它不僅有中國傳統古典藝術的基礎還吸收融合了西方現代藝術的精華,相比較于一些當代藝術發展較早的先驅國度來說,我國開展當代藝術的腳步較晚,所以陶藝創作和發展的腳步也較慢。我國目前開設陶藝專業的院校并不多,除了各大美術院校和一些陶藝專業的院校外,就是各類綜合院校開設了與陶瓷藝術專業有關的陶瓷藝術設計課程。在我國,雖有近百所高校開設了與陶瓷藝術有關的課程,但設立陶瓷藝術系院的高校也就10余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西方的“當代陶藝”對中國的傳統陶瓷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一批高等院校的陶瓷藝術家開始了思想的革新、手法的創新、開始想著突破傳統的美觀實用性的表現手法,運用全新的、現代的表現手法來展示現代藝術思想的陶藝創作,在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陶瓷藝術的精華之外,又吸收了西方現代化的藝術思想,形成了所謂的學院派藝術風格,對中國的陶藝教育事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所形成的中國當代的“陶藝教育”,在教學中難免有偏失的部分,主要分為這兩類:一類是一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重視思想的創新、思維的靈活、視野的開闊而忽視了陶藝教育的實踐部分。另一類是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繪畫及一些與陶藝有關的傳統手工技藝的培養,而忽視了教學的創新思想的革新。這兩種教育教學思想都是不完善的,極其容易形成所謂的實質教育論和形式教育論。作為高職院校的陶藝教育,應必須反思和探討以何種眼光和態度來面對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弊端,并進行完善和改革。中國教育部2000年在《關于高職教育人才工作意見》中明確指出:“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其本質意思就是指高職教育應指導學生在畢業后入職社會時其職業的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應該是完善的。但是,只有很強的職業技能實踐能力就想要在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立足,是不會穩定的,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及培養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相結合,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新型社會型人才。
二、 高等院校陶藝教學中創新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歷史的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的英文表達是“China”,這個單詞還有另一個意思是“陶瓷”。而且,很多人認為“中國”這一英文表達詞匯就是來源于“陶瓷”的,這種說法很普遍,幾乎成為了不假思索的定論。由此可見,陶瓷制造在我國傳統工藝歷史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如今在時代的發展之中,把傳統的陶瓷藝術與現代的藝術審美相結合,衍生出了當代新型的陶瓷藝術。
如今這個以信息化為基礎飛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在各種教育改革的影響下,尤其是高等美術教育革新的推動下,高等美術教育的教育者們也開始逐漸意識到“陶藝”這種久遠而古老的藝術形式,如果再以傳統的教育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學,就會對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創新思維”的發展有所禁錮。而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確實是現代藝術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所以各高校應立足于教育教學的實踐之中,與傳統的陶瓷藝術相結合,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古老的陶瓷制作的基本方法,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同時對學生的“創新性”進行培養,使學生可以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藝術審美相結合,激發學生自身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性”。高職院校是培養社會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園地之一,更是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以便于使學生在畢業后入職社會時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揮自身價值,不斷地突破自己并獲得成功。
三、 高職院校陶藝教學中創新意識培養的實施策略
首先,高職院校在陶藝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的實施,應從改變教學方式入手,革新教育方式,改變原有的、傳統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新型的教育方式,運用啟發型的教育方式、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營造教學氛圍,使學生們能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以便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其次,高等院校在陶藝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的實施,應從提高學生對創新意識的重視度入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意識是驅動人主動向前的動力,只有讓學生意識到具有創新意識的重要性,才可以使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思考,從而提高自身的創造能力。教師應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陶藝并不只是做一件作品那么簡單,而是可以運用自身的創造性做出具有個人價值的藝術作品,展示出自身的個人魅力特征。使學生明白藝術作品最重要的是對個人價值的體現,在教育教學中使學生認識到,個人的創新意識決定了他們藝術作品的品質及日后在社會中的競爭力。
最后,高職院校在陶藝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的實施,應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法入手,引導學生以不同的藝術流派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先進的設備可以運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在陶藝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法、網絡遠程教學法、電視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手法來引導學生在現代陶藝教學課堂內外,學習、觀察和欣賞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大師的作品,領略不同風格陶藝作品的制作手法和設計理念,從中感受不同的陶藝作品的藝術魅力。以此利用不同的陶藝作品自身的獨特個性,開發自身的創造潛力,從而形成自身獨特的創作風格。endprint
四、 高職院校陶藝教學中繪畫及傳統工藝的重要性
我國陶瓷藝術歷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就已經能燒制出實用、美觀的彩陶,后又發明了瓷器,不斷地創造著具有民族風格的各種高水準陶瓷作品,并通過絲綢之路遠傳國外。從漢代開始經南北朝到唐朝再到宋、元、明、清,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繁榮昌盛,如清代(1644~1911)景德鎮的陶瓷業發展盛況空前,所制瓷器胎質細膩,油光瑩潤,色澤絢麗,鏤空精致,如青花、五彩、粉彩、琺瑯彩等瓷器五光十色,精美絕倫。這些做工精美的瓷器,無一離不開工匠們手上那精巧的技藝、繪畫、雕刻、制胚等。由此可見,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同時,也必須掌握繪畫及傳統的工藝,只有這樣才可以將心中所想表達出來,創作出具有自身藝術價值的作品。
五、 高職院校陶藝教學中繪畫及傳統工藝培養的實施策略
高等院校陶藝教學中繪畫及傳統工藝培養的實施策略有以下幾方面:一、應注意培養學生對傳統工藝及繪畫的興趣,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主動地學習掌握這些傳統的手工技能。二、應注意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使用新型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創設情境氛圍,使學生能夠走近繪畫及傳統工藝,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在活躍、愉快和自由的情境之中學習這些必備的知識。三、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結合生活實際,了解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及時與學生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能夠有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狀態。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繪畫及這些傳統工藝。
結語
身為高職院校的老師要在教學和生活中深入了解自己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作為高職院校陶藝教學的教師,應在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意識,確立學習發展的明確目標,不斷地學習,革新自己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重點,從多角度入手,全面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也不可忽視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如繪畫及其他的傳統手工藝的培養,使學生能夠運用嫻熟的技藝和自身獨特的藝術視角,創作出具有個人價值的藝術作品,使學生能夠在入職社會后可以穩定地發揮自身優勢,激發自身創造性,利用自身的手工藝,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 曹陽.陶藝設計教學改革探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4:154-155.
[2] 張揚.基于創新思維的陶藝課程教學及其實踐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01:161.
[3] 李輝.探究現代美術陶藝教學中造型意識的開發與培養[J].美與時代(中),2016,02:97-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