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剛??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等方法對中學籃球教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游戲教學在中學籃球教學中的使用,能夠提高中學生籃球運動的技術技能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促進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全面發展。
關鍵詞:籃球教學;中學教學;游戲教學
一、 前言
在對體育課程的新課標改革中,游戲教學逐漸成為關注的重點。從中學階段學生特點來看,他們依然保持活潑、愛運動的天性,同時對各種新鮮事物保持著較強的探索欲。游戲教學法的應用符合中學生的身心特點,讓他們在游戲中發現樂趣,獲得知識。針對中學籃球教學工作,游戲教學法可以培養出中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籃球運動技能和更健康的心理素質。
從目前理論研究的方面看,游戲教學法在實踐中應用較多,而在理論層面加以總結的文章較少,尤其涉及中學籃球教學,本文的研究可以拋磚引玉,對目前的實踐教學成果加以總結。而從實踐教學來看,游戲教學法在中學體育課堂中的應用,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的研究,將一定程度上給予建議。
筆者在對此課題進行研究中,采取了對比調研分析的研究方式,選取建湖縣建陽中學為研究樣本,選擇該校不同年級的不同班級進行對比調研,在傳統教學模式和游戲教學模式之間進行對比和分析。在學期開始前,筆者首先對兩個班級的籃球運動水平進行記錄,根據結果,兩個班級學生處于同一水平線;在學期末,筆者再次對兩個班級的籃球運動水平進行考核記錄,結果顯示,采用游戲教學法的班級,其籃球運動能力相比較對照班級,有了明顯的提高。
二、 中學籃球的教學內容
七年級學生已掌握基本籃球技術,教師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高低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等;八年級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籃球技術后增加學習的難度,學習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以及原地跳起單手肩上投籃等;九年級提高課程,針對部分學習較快的學生或班級,主要包括了戰術練習,例如傳切配合、防守技術學習、關門配合等。
三、 中學籃球教學的原則
中學籃球教學內容的選編具有以下要求: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年齡和性別特征,運動形式活潑,能激發學習興趣,具有健身性、知識性和科學性,對增強體能、增進健康有較強的時效性,簡單易行。同時游戲的設計要有層次性、時效性和針對性。
四、 游戲教學在中學籃球教學中起到的作用
在對此課題進行研究中,筆者發現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枯燥的技術訓練使得中學生對于學習籃球的熱情降低,在籃球教學中注意力渙散。不愿意與同學合作,在嘗試技術動作失敗后便不愿意繼續學習,從而轉移注意力使得教訓目標無法達成。游戲教學的運用促進了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在身體素質等各方面得到了提高。游戲教學是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對于課堂教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1. 提高中學生籃球運動參與興趣
體育課堂不同于其他科目有其特殊性,就是其教學空間的戶外性。中學生是活潑好動的,并且充滿了想象力,所以當中學生們走出封閉教室,來到操場,其最直接的想法就是玩。做游戲成了中學生最為喜愛的獲得快樂的方式,所以教師組織進行游戲并且做到寓教于樂,才能稱之為一堂成功的體育課。游戲教學方式的影響就在于可以帶動中學生的積極參與。不僅如此,游戲教學法還激發了中學生們的好奇心與想象力,促進中學生積極參加籃球教學活動。而教師利用游戲形式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教學中學生體會到正確動作而獲得的成功喜悅,進而更突出他們的主體性。
2. 提高中學生籃球運動技能
在傳統形式的籃球教學中,教師的講解占據了很多時間,導致了學生的活動時間減少。在新課改實施之后,體育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被重新調整,學生開始在體育課堂中占據主導,而老師被轉化至配合者與引導者的角色。游戲教學的大量運用,使得中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于運動的狀態,時間的增加無形中使得動作技術得到鍛煉。
游戲教學方式并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地玩耍,而是通過游戲的合理設計及形式設計,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在游戲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常識,來讓學生通過學習領會這些知識。體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最大不同,其教學內容都屬于實踐,而游戲則是連接學生與實踐的橋梁,讓學生通過游戲教學來深入到體育實踐活動中,在此過程中,實現體育技能的學習與掌握,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籃球技能便能夠提高。
3. 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
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處于平穩發育期,其身體各器官都發育得很快,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但同時他們自制力不強,所以遇事很容易沖動。
中學生籃球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負面心理狀態,可以分為緊張、疲勞、憤怒、抑郁與慌張五類。觀察每個年級在通過游戲教學法學習籃球后,更為具體地分析不同年級的心理狀態,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七年級學生中,在緊張方面下降程度較為明顯,而憤怒的情緒變化不明顯;八年級學生中,疲勞和抑郁等指標并沒有明顯變化,而緊張、憤怒等指標則下降明顯;九年級學生中,負面心理情緒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對籃球學習來說,良好的學習心態與學習方式決定了中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基本功,也是之后籃球學習的基礎。通過試驗對比,可以看出游戲教學法在多個層面都發揮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 鍛煉中學生身體素質
籃球課教學中,因為各種條件因素的影響,使學生在一堂課中的練習次數太少,在課的密度達不到的情況下,會直接影響到籃球基本技術的學習,達不到對學生身體鍛煉所要求的指標。在進行傳球配合的游戲時,中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手指的發力、手腕的發力以及腰腹力量的運用,使得中學生的全身肌肉得到了使用,全身的動作協調配合,力量也隨之增強,協調性也得到了提高。躲避球的游戲最能提高中學生的靈敏度和耐力,游戲過程中學生需要全神貫注判斷球的線路,從而進行躲避,而在游戲中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身體,從而增加了耐力。
5. 增進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籃球教學作為一項技術性教學活動,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定的危險性。籃球游戲的開展能夠使得學生之間的友誼加深,并且在游戲過程中面對競爭,形成和諧的同學關系,在游戲過程中聽取他人的意見,從而獲得籃球基本知識。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嚴格遵守規則,享受游戲帶來的樂趣,并且對于同伴的勝利給予掌聲,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對于今后的學習生活具有很大的益處。
五、 游戲教學法的運用
(一) 獲得團隊精神的游戲教學方法
中學籃球教學注重培養中學生的團隊精神,不同于獨自進行的運動項目,籃球運動特點之一,就是追求團隊合作。指導學生團隊合作可以采用如下的游戲:
先是傳遞球的游戲。游戲內容為將全班學生分為人數相等的兩組。在游戲開始后,排頭將球放置兩腿之間,由地面傳遞球給下一位,直至最后的末尾。再由末尾從頭部以上傳遞球至排頭,傳遞球最快的一組贏得勝利。在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方面,還有一種游戲,兩人成為一個小組,互相傳遞球向前跑動,全班分為4組,兩人跑動中傳遞球,看哪一組最默契,失誤次數較少,從而教師提出表揚。從這兩個小游戲可以看出,這些游戲結合了籃球運動中涉及的基本籃球技能,同時又結合了游戲方法。第一個游戲需要大家互相鼓勵,傳遞球的過程中思考怎樣使隊伍能夠最快的傳遞球,而第二個游戲則是考驗了兩人配合的默契。
(二) 籃球技能的游戲教學方法
我們可以去設計一個游戲,將全班學生分為攻守兩組。進攻方的學生有投球和撿球的任務,同時防守組隊員集體防守進攻方的進攻。游戲開始后,進攻組隊員站在中線附近,防守組隊員自行選擇出發點、路徑,跑步穿過球場,而進攻組隊員可以用籃球攻擊防守組隊員腰部以下部位,被擊中的隊員面臨淘汰。這一項目首先鍛煉了學生的體能,在不停地快跑中,提升速度機能;其次,該游戲鍛煉防守組隊員的反應能力,要在跑步中學會躲避籃球;第三,該游戲鍛煉進攻組的團隊協作能力,只有同學們聯合作戰,才能淘汰更多的對方球員。采用與籃球專項技術相關的籃球游戲的教學模式,既有利于學生技術的掌握與提高,也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 鍛煉心理素質的游戲教學方法
運用游戲,比如分組運球賽跑游戲,一個班可分成若干組進行籃球技能大比拼,每組排頭學生展示自己的籃球技能,每個學生按照順序進行游戲。教師規定的技能展示優秀者可以獲得本組的起跑點向前1米的權力,以此類推游戲繼續。在這個游戲中,學生展現了自我風采,在得到同學的肯定后也肯定了自己。或者,把現實生活場景運用于游戲。比如,紅燈停綠燈行這類運用于游戲中,學生按照指令紅燈運球綠燈停止運球,既提升了生活中的體育道德,又在游戲過程中找到快樂展示自我,教師也能利用游戲使得學生調節自我的情緒,達到自我肯定。
六、 游戲教學在中學籃球教學中的應用與建議
結合筆者對某學校進行的跟蹤調研,目前我國中學在中學籃球教學中,進行游戲教學需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1. 游戲教學與技術教學相結合
游戲教學有很多優勢,卻不能作為單獨的方法在教學中運用。游戲教學是目前體育新課改過程中,需要緊緊抓住的機會點,但是卻不能忽視理論學習與技術傳授。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要始終把游戲教學與技術學習、理論學習結合起來,不能讓游戲教學變成一味的玩樂。
2. 對游戲教學方式加以創新
正如前文分析,中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以及強烈的好奇心,是游戲教學法大展身手的前提。而如果游戲教學法沒有創新,始終采取同樣一種游戲進行教學,那么學生也就會逐漸失去興趣。
3. 強化游戲教學中的教師引導
筆者發現,有些教師認為游戲教學就是要給學生以空間、時間,而忽視了自己的教學引導。在游戲教學中,教師的引導起著牽針引線的作用,尤其是在游戲教學中,中學生受傷的幾率大大增加,這都需要教師給予更多指導。在日常生活中籃球鍛煉具有一定意義,教師應引導學生多去進行籃球的運動,日積月累形成良好的籃球技術動作。
七、 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游戲教學對中學體育教學工作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機會點,是提高中學體育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重要方式。從調研結果來看,在提高中學生籃球技能、籃球運動意識和素質方面,游戲教學都發揮出了積極作用。回歸實踐,筆者認為還需對此進行更多探討,才能促進游戲教學在現實中的長足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