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秀艷
摘 要: 微課教學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優勢,具有短小精悍、指向性強、生動活潑等優勢,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也是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主要分析了微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 微課;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一、 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不在于強制的灌輸,而重在甜蜜的牽引。如果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則教學工作必然事倍功半。小學生反應敏捷,然而柔韌性不足。長時間的失望感、挫敗感,容易摧毀其內心的自信心,從而抵制、害怕接觸數學,甚至是出現厭學現象。因此,筆者認為,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應重點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熱愛數學,對數學懷有一份溫情與敬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倘若在短小精悍的微課視頻中,融入契合學生心理,符合學生認知的“動畫式”元素,勢必更能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當學生具備了“一探究竟”的興趣時,其學習過程由被動轉為主動,在學習效率及知識遷移等方面,都會大為提升。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筆者制作了如下微課視頻:“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陽光明媚,綠草如茵。牧民在陽光下歌唱,馬兒悠閑地吃著青草。這時候,一只可憐的小馬駒由于犯了錯誤,受到了懲罰。主人將它拴在木樁上,它失去了自由。拴著小馬駒的繩子長6米,如果你就是這匹小馬,當你餓的時候,你能吃多大面積的青草?”當學生觀看完微課視頻后,紛紛若有所思。有的學生凝神思考,有的學生拿出紙筆……因為學生有了濃烈的求知欲,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得到順利開展。
二、 培養邏輯思維
不言而喻,數學學習需要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小學生年齡小,就數學學習而言,其形象思維有余而抽象思維能力較為不足。不言而喻,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高年級階段,面對“數+形”相互貫穿、互證、運算等知識點時,需要學生擁有一定基礎的空間想象能力。利用微課教學,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筆者認為,最為關鍵的是將“數”與“形”巧妙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對兩者融會貫通,達到心中有數、心中有形。例如,教學“分數”這一章節時,筆者制作了如下微課視頻:劃出一條直線表示單位“1”,給出思考問題,如何用這條線段表示1/2、3/5、5/8?又劃出一條線段表示單位“2”,也即是兩個單位“1”,讓同學們思考如何表示6/5、7/4?通過討論與講解,讓同學們明白將一條線段按分母為幾,從而分為幾段;分子為幾,則相應的取幾段。將“數”與“形”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而直觀的理解“分數”的意義。此外,為了“化抽象為具體”,增強學生對分數的理解。筆者以微課視頻的形式,為學生布置了課后任務:在杯中倒入牛奶,喝掉三分之一。之后,在杯中倒入水,待加滿后,喝掉五分之二。提問:喝的水多,還是牛奶多?分別又是多少?
三、 生活化教學
小學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可見、處處可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生活即教育”。課堂固然是學習的重要場所,然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走進生活,則不僅可以達到有效鞏固知識;還能發生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精神。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正是如此。教學活動中,筆者提倡、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幫助身邊的朋友、親人開展計算工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實踐中,對于學生學習的促進性十分明顯。此外,教學是相互反饋、消化、創新的動態過程,筆者從學生的生活化學習過程中,也受到諸多啟發。例如, 教學“角的認識與理解”相關知識點時,筆者轉換思路,大膽的讓學生參與到教學設計中來。教學伊始,筆者為學生布置任務:同學們知道什么是“角”嗎?生活中哪些事物、例子可以當做“角”?現在老師給同學們布置任務,同學們回去后,通過觀察、比較、思考,將自己所見到的“角”記錄下來,明天我們一起匯總之后,再展開學習。如此,以學生的視角為出發點,以學生收集的內容為素材,在此基礎上制作微課視頻,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十分積極,課堂氛圍相當活躍。
四、 啟迪學生思維
微課視頻由于時間短,其涉及的知識點較為單一,幾乎都是“一對一”細碎化、具體化的講解過程,因此能做到“循循善誘”。對于低年級學生,面對“轉折”或者是跳躍式的知識點學習,需要重視利用微課的“細致入微”,保障學生學有所得,并從中有所感悟。例如,教學二年級“乘法”時,許多學生知道一些乘法口訣,也能夠獨立完成簡單的乘法,乃至是除法的運算。然而,教學實際中發現,學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盲目學習并未真正了解知識,效果不佳。為此,筆者為學生制作了如下微課視頻,以期發散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對乘法有更加直接的認識及把握。具體為:向學生展示出一排蘋果,問學生有幾個蘋果(5個),再出示一排蘋果,問學生共有幾個蘋果(5+5=10),再出示一排蘋果,繼續問學生有多少個蘋果(5+5+5=15)……依此繼續,當出示到第十排、第十一排的時候,學生根據加法原理計算蘋果總數就顯得尤為麻煩、困難。此時,教師再借機引導學生思考,引出乘法教學。即5+5=10;5*2=10 ……結合擺蘋果的例子,巧妙地引出了乘法內容的教學,有利于健全學生的知識體系,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微課視頻,除了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突破重難點教學、拓展課堂空間之外,還可以利用微課,重建學習流程。學習活動由“信息傳遞”和“吸收內化”兩個階段所構成。“信息傳遞”即課堂教學,是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中實現的;“吸收內化”則是指學生對所接收到的信息,提煉、總結和運用的過程。在微課教學模式下,學生結合老師提前錄制好的微課視頻,或者在線輔導進行自我學習,完成“信息傳遞”,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溝通,共同實現“吸收內化”,重建學習流程,有的放矢,促進課堂教學成效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祝慶堯.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人生十六七,2016,(35).
[2] 陳建軍.以微課為平臺,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J].新課程(上),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