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義軍
摘要:英語作為世界語,作為我國第二語言(the second language),其重要性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中不容忽視。然而在我國農村地區初中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偏向于書面化,會寫,能讀懂,卻不愿說,不會說,不敢說,不知道如何說。而這一現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關鍵詞:英語口語;問題現狀;成因
語言就廣義而言,是一套共同采用的溝通符號、表達方式與處理規則。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對一門語言的精確掌握離不開三個重要的元素:聽,說,寫。在掌握英語這門世界語言的過程中,“啞”英語不僅違背了語言是交流媒介這一本義,也使得英語學習缺失了最重要的元素和動力。
一、 農村初中生英語口語問題現狀
1. 無說英語的欲望
在農村,一方面,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所能接觸到的英語材料除了必修課本外,只有課本附帶的聽力磁帶應用于老師講課中,單一的學習方式和單調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往往對課本材料缺乏探知的熱情。另一方面,缺乏英語口語實踐的機會,沒有創造相應知識的學習環境,長此以往,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弱化了口語這一塊,學生也失去了說英語的欲望。
2. 授課模式偏應試化
在英語授課過程中,教師側重于考試內容如:語法應用,閱讀理解,寫作等方面,而對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參與英語情景對話,聽力練習,用所學英語知識表達自己觀點方面尚有很大欠缺。這樣側重讀寫,練習做題而輕聽說的教育方式,間接傳導以學生錯誤的觀念,直覺說英語口語能力的形成并不重要。
3. 表達上詞不達意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存在想用英語說出自己想法和觀點時而不知如何遣詞造句的尷尬局面,被框架在語法和時態的概念中,使語言失去了本身的靈活性和應有的溫度。任何語言都是有溫度的,都能夠靈活地表達出人們所要傳達的感情和思想,而不是拘泥于一格,限制在框架內。如此,學生在表達上顧慮太多,套用格式,使得表達繁復,甚者,出現很多的不準確性。
4. 語音、語調不標準
由于材料匱乏和語言環境的缺失,缺乏口語練習的機會,農村初中生普遍存在發音不標準,不區分語調的問題,再加之學生生性內斂,羞澀,擔心自己發音不準確被同學嘲笑,不愿和不敢開口,如此惡性循環,發錯的音無法糾正,打擊學生學習的熱情和開口表達的愿望。
5. 聽力能力弱
語言的魅力之一在于傾聽,通過聽能獲得情緒,思想,知識等一系列信息,然而,在對英語這門世界語的掌握過程中,我國農村孩子普遍存在聽力能力弱,聽不清,聽不懂的問題。不注重學生聽力能力的培養,對多聽多說等習慣養成的忽視,致使學生對語言的掌握是殘缺而機械的。
二、 農村學生口語問題的成因
1. 家庭教育和父母知識水平的落后
在現代,很多城市家庭父母文化水平較高,掌握著一定的英語知識,并且重視孩子的語言教育,在幼兒時期就打下了良好的學前教育基礎,家長一般在孩子三、四歲時就開始了英語啟蒙教育。然而,農村的小孩,在學校開設英語課程之前,基本上沒有接觸過英語教育,因此農村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存在好奇心的同時,也存在畏懼抵觸心理。
2. 學習環境的欠缺
我國的農村,隨著近幾年城鎮化過程的加快,學生家長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或者留在家里陪伴孩子的家長一般都文化水平不高,沒有一定的英語知識,這就造成了農村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一方面家長對英語教育的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沒有父母的督促,并且父母沒有能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語言環境。
3. 封閉的心理特征
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的成長環境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這也就決定了農村孩子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農村孩子從小接觸自然,本性中有許多無拘無束的性格,做過一定的農活,在山間田野能表現得活潑靈敏;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環境閉塞,接觸不到外界正在流行與涌動的文化,眼界狹隘在與人交流方面卻表現得拘謹、膽小和害羞的心理,自信心明顯不足。在英語口語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4. 教學方式的落后
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方法、教學觀念和教學設備的落后,也是造成農村學生對學習英語興趣的不足一個重要原因。相當多的農村小學,初中依然采取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把所有的英語翻譯成漢語,著重強化語法知識,這在現實中不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齡特征,更無法激發他們對英語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以致于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厭倦心理。
5. 教師沒有積極正確的引導
一般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框架的構建,忽視學生在講英語過程中難以啟口的自卑心理,沒有及時地正確的引導。如果老師能夠轉變教學理念,學會傾聽、尊重和賞識,課堂上對學生不準確的發言、不流暢的表達不要責備,而是給予正面的激勵。多說Good,very good.或者You are great,you are so wonderful.。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說和表達的欲望。
6. 文化差異
語言不僅僅只是一種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更是這種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想要深入學習一門語言,是文化發生碰撞的過程。不同的語言環境體系,往往是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社會習俗差異等造成的,這也必然導致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這反過來又在語言上突出顯現,顯示在語法運用,習慣的表達方式上。所以形成系統的語言思維模式也很重要。但是由于偏遠農村地區遠離這種語言環境,并且對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文化知之甚少,所以在表達上容易慣性的引用漢語表達方式,造成了英語口語表達上的不準確。
參考文獻:
[1]馮小容.淺談如何提高農村中學英語口語水平的措施[J].讀寫算,201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