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采用面板VAR方法檢驗了我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個區域互聯網金融發展影響實體經濟增長的情況,結果表明,互聯網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增長的影響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在中部、西部和東北三個區域影響為正,在東部地區影響為負,且東北地區的邊際效果最大;從貢獻率上看,中部和東北地區貢獻率較高。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經濟增長 PVAR
一、引言
自“互聯網+”提出以來,“互聯網+金融”就成為近三年各界討論的高頻詞?;ヂ摼W技術已經影響到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的方方面面?;ヂ摼W金融的發展是否拓展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包容性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檢驗金融部門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文獻很多,許多學者證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具有獨特的穩健性,然而關于互聯網金融與經濟增長,研究甚少。
國外對相關問題的研究較早,研究的結論出現了正反兩方面的分歧。Shamim(2007)證實,互聯網金融提高了金融深度,促進了長期經濟增長。Sassi和Goaied(2013)對17個中東和北非國家的研究得出了一致結論。也有學者持反對觀點。如Scholtz、Koorsse和Loleka(2017)通過實地調查,發現數據隱私和安全問題已成為互聯網金融促進經濟增長的瓶頸。國內學者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主要在近三年,一種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依托互聯網帶來的平臺與數據使得金融服務高效、便捷,能更有效地利用資金,降低借貸成本,如謝平等[4]。但仍有部分研究認為互聯網金融的作用并非人們想象得那樣,可能引發資金成本提高,金融風險加大,如陳志武[5]。關于互聯網金融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缺乏令人信服的、一致性的結論,尤其是國內關于互聯網金融,由于數據缺乏,一直局限于概念推理,而不是提供有力的經驗證據。
二、互聯網金融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
金融的本質是跨時間跨空間的資源配置,其基本功能是資金融通。作為ICT技術創新的結果,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本質和功能是一樣的,但相比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在便利性、價格、成本、信息渠道上更表現出獨特的一面。
互聯網金融的便利性體現在,只要有一部手機或一臺計算機和一個調制解調器,用戶隨時隨地進行金融交易,金融機構與終端客戶通過網絡保持直接聯系,便于提供個性化的客戶定制的服務?;ヂ摼W金融的價格透明性體現在其價格決定上更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互聯網金融模式相比傳統金融模式表現出更高的市場效率,這種透明性還便于客戶對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和產品進行“貨比三家”。再是成本上,互聯網金融嵌入了更多的自動執行交易,減少了信息獲取和處理成本、溝通成本、操作成本。最后是信息渠道的廣泛性,買賣雙方通過互聯網適時交互,提高了效率和信息的精確性,使雙方信息更對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了互聯網金融,時間和空間不再成為約束,即使地處偏遠,也能享受金融服務,擴大了金融制度邊界。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普及,以前沒有銀行關系或者沒有相關金融業務操作歷史的個人開始進入金融服務范圍,并進入金融機構主流;更多的企業可以獲得可靠和有效的支付、融資解決方案;互聯網金融也倒逼傳統金融進行信息化改革,增強金融機構的資金動員能力,并迅速將閑散資金轉移到有生產能力的一方,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三、互聯網金融促進經濟增長的實證檢驗
(一)模型構建
我們構建模型實證檢驗互聯網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增長的影響。關于互聯網金融發展數據,目前最權威的要屬北京大學發布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指數,但是該數據涉及的時間范圍是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時間較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為了避免可能產生的變量內生性問題,我們選取面板VAR方法來分析。模型設定為
(1)
其中,efi,t表示地區i在t期的互聯網金融發展,以互聯網金融發展指數增長率作為代理變量;gi,t表示地區i在t期的實體經濟增長,以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率為代理變量;αi是地區i的固定效應,這一項是用來控制地區間差異的;β衡量變量efi,t、gi,t的滯后一期至j期對因變量的影響,ε1t、ε2t表示對應的殘差。
(二)數據來源與說明
數據來源于北京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和Wind數據庫。為了體現區域的差別,我們按照2005年之后國家統計局的經濟區域劃分方法,把31個省區劃分成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包括京、滬、津、粵、蘇、浙、閩、魯、冀、瓊等十個省區;中部地區包括贛、晥、鄂、湘、豫、晉等六個省區;西部地區包括桂、滇、黔、渝、川、陜、甘、蒙、青、寧、新、藏等十二個省區;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三個省區。表1列出了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兩個變量的統計性描述。就互聯網金融指數增長率來說,均值最高的是東部,然后依次是中部、西部、東北,對應的增長速度分別是6.921%、6.533%、6.355%、6.324%;而對于經濟增長指標,均值最高的是西部,然后依次是中部、東部、東北,對應的增長速度分別是8.598%、8.145%、6.797%、1.99%。
(三)PVAR分析
進行單位根檢驗,確認數據的平穩性,否則可能會出現偽回歸。我們采用LLC和ADF-Fisher檢驗相結合的方法,結果表明,原序列平穩。根據MBIC、MAIC、MQIC信息最小化原則確定最優滯后階數為一階。面板向量自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從表中可以發現,在互聯網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上,四個區域出現了分歧,東部的滯后一期互聯網金融發展會負向影響經濟增長,而中部、西部、東北則是正向影響,其中正向作用最大的是東北,其次是西部,再是中部,對應的估計系數分別是0.020、0.016、0.007。
(四)方差分解
為了檢驗經濟增長中互聯網金融的總貢獻率,采用Choleski方法進行方差分解,分解時采用互聯網金融、經濟增長這樣的順序,因為相對互聯網金融,經濟增長是最內生的。選取10個預測期進行分析,表3列出了結果。就互聯網金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來說,各區域是不同的,從高到低依次是中部、東北、西部、東部。東部地區互聯網金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0.4%,當然,貢獻是負的;中部是12.1%,西部是6.3%,東北則是11.4%。
以上分析很明顯地體現出互聯網金融增長效應的區域差異,差異的存在可能由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與區域經濟水平、市場化程度和金融體系的完善程度有關,二是互聯網金融發揮作用的環境,如互補性人力資本積累以及其他配套資源完善程度。西部地區主要靠國家政策傾斜。中部地區是主要的東部產業承接地,而東北地區又是老工業基地,這兩個地區資金需求量大,又因為市場化和金融體系不完善,信息不對稱程度較嚴重,互聯網金融作用空間大。東部地區的負向作用表明,監管政策、賬戶安全、居民收入、運營成本和技術架構等制約互聯網金融發展及其作用發揮的因素,已構成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瓶頸”,這也驗證了Raihan[6]的觀點,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和發展嚴重依賴于通信網絡對金融的滲透、文化、法律和監管框架,文化、法律和監管框架等配套資源不能配套完善,會影響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經濟的積極影響。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運用面板VAR模型對各區域互聯網金融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互聯網金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呈現出區域差異,中部、西部、東北三個區域影響為正,且作用最大的是東北地區,東部地區影響為負?;ヂ摼W金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高到低依次是中部、東北、西部、東部。這意味著,加強中西部、東北部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推動互聯網金融普及,對這些地區實現經濟增長蛙跳具有重要意義。
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互聯網金融發展水平較高,也是經濟改革的前沿陣地,但是互聯網金融在經濟增長的貢獻上并未如人們想象的那樣推動經濟增長,這與互聯網金融對應的配套資源不完善有關,包括互補性人力資本積累的提升,比如經營管理、風險控制水平的提升,也包括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和監管政策完善以及監管機構監管水平的提升,這些問題恰恰是當前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瓶頸。由此應該加強互聯網安全建設、建立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體系、強化消費者保護制度建設、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為互聯網金融的作用發揮提供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Shamim F.The ICT Environment,Financial Sector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Analysis[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07.
[2]Sassi S and Goaied M.Financial development, ICT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Lessons from MENA region[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3.
[3]Scholtz B,Koorsse M,Loleka S.Understanding and Adoption of E-Finance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 Noor Hazlina Ahmad et al.(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Pennsylvania:IGI Global,2017.
[4]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的基礎理論[J].金融研究,2015.
[5]陳志武.新金融邏輯互聯網金融熱的冷思考[J].新經濟導刊,2014.
[6]Raihan A.The State of E-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Bangladesh Perspective[C].Geneva Expert Group Meeting,2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軟科學項目“浙江省互聯網金融風險評價及防范機制”(項目編號:2015C35023)、浙江省教育廳項目“財稅與金融結合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Y201329739)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郭金秀(1978-),女,漢族,江西吉安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