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君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的井然有序開展,教師的“權威”地位好像在慢慢被撼動,“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也顯得不能夠繼續(xù)適應新時期的具體要求。那么,如何緊緊扣住“新課標”的教育理念,求得音樂老師角色的轉變,有效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一起成長”的最終目標,就成了許多教師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音樂教師應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獨裁者”
在以前,音樂教師經常用課堂的“主導者”的角色來掌控課堂的教學展開,學生幾乎都處在被動狀態(tài),這無形中將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割裂了,教師變成獨立于課堂之外的個體,師講生聽,使得師生之間的關系變成一種單向式的簡單交流。而現在的音樂教學課堂更多的是建立起師生的平等交流、相互學習、彼此理解促進的相互關系。
在實際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游戲等靈活性、互動性較強的教法,將自己設計到情境中,和學生打成一片,師生一起感同身受。
例如,低年級《真善美的小世界》這首歌是一首旋律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迪士尼樂園歌曲,是以對迪士尼樂園的喜愛贊美為主題,表達了孩子們對自然美好、充滿著愛的小世界的憧憬。那么本課的教學情感目標自然是通過欣賞歌曲,體驗歌曲歡樂喜悅的氛圍,并感同身受在迪士尼樂園里盡情展示天性的自在游樂。我們知道,情感目標是教學目標中最抽象也是最難考查學生對此的掌握情況,不是通過簡單的視聽就能內化為學生們的切身感受。教師教學方法的選用就顯得尤為關鍵。教師可以在課前多次提問學生,讓他們說一說美好的世界里都有哪些生物一起共存在這個世界,什么才是世界的“真、善、美”。教師可以收集各種迪士尼代表性動物卡片制作成精美的頭像,在最后拓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頭像跟著《真善美的小世界》的音樂手舞足蹈,而教師作為參與者此時也戴著頭像融入學生的“小世界”里,師生一同身臨其境般地感受迪士尼樂園里其樂融融的氛圍。
二、音樂教師應努力成為音樂教育教學的鉆研者
音樂教師可以是他人研究成果的執(zhí)行者,更應該是有獨立意識的研究員,對自己的音樂教學領域可以做一些有深層次意義的探索和研究。
第一,音樂教師要學著慢慢吃透《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特別是每一課的教學目標,熟悉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及輔助材料,深挖教學內容,注重對教參材料橫向和縱向的延伸和再次拓展。
第二,音樂教師要去真正教過一年級到六年級的一次輪回,把所有的教科書和教參都要過目,這樣才能了解每個年級音樂教學要求、教學特點、教學手段和輔助等。這樣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天性、藝術發(fā)展特點,和思維認知程度以及接受能力,以及每個年段學生的學習能力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比如,教師在教學低年級音樂課時,可以抓住學生喜歡新鮮事物,思維跳躍、活潑好動、很善于模仿的個性特點,以歌、舞、動畫片、游戲相配合的直觀教學來教低年級的學生。而高年級學生在生理、心理方面逐步成熟,知識和信息的儲備逐年增多,在記憶上已有了一定的積累體會,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彩多姿的藝術活動,開拓音樂欣賞的領域,夯實音樂基礎知識技能,將音樂作品中的文化內涵有意識地寓于教學之中,讓學生學會思并考加以提煉總結。
第三,音樂教師要關注自己學科的發(fā)展趨勢,與時俱進,通過網絡好課堂、好課件、周邊兄弟學校的觀摩學習,不斷拓展自身的知識儲備,更新教學知識結構,為自己的教學內容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音樂教師應善于學習借鑒適合自己音樂課堂教學的模式,為己所用。例如,你剛好聽了一節(jié)好課,這時候可以把好的教學形式引進來,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當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汲取優(yōu)點為自己的課堂渲染色彩。
第四,音樂教師還可以充分開發(fā)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兒童善于用外形、音效、感官和顏色來思考問題,如果把多媒體運用得當,將會輔助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學習能效。音樂教師學會制作符合學生年齡特征,迎合學生興趣愛好又突出教學重、難點的動靜結合的課件,選用各種音樂軟件進行直觀教學。當然,一節(jié)好課是建立在師生互相欣賞認可的基礎上的,更多的還是教學時實實在在真心付出的真心?,F在要成為學生喜歡的好老師,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是要下一番功夫把好自己的教學關,讓自己成為一個教學的好手。
三、音樂教師應是音樂教學課程的設計研發(fā)者
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學完全是根據教材大綱來照本宣科。音樂教師純粹是課程教學的執(zhí)行者,很忠實地反映出教材設計的意圖,把教材視為“圣旨”,使教師對教學歌曲的個性改變和原創(chuàng)意識及改編能力漸漸消失了。
現在的小學生幾乎都是2004年以后出生的孩子,音樂教學改革如果不變革,不提倡開放,不強調課程的個性化和建構性,學生能聽順于你的教學調遣嗎?只有音樂教師很有活力,能充分理解學生的需求,他們才會聽你的課,不然就是會開小差,或者搗亂。教師要將課堂適時讓位于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預留一定的空間讓師生發(fā)揮個性來設計體現地方和學校特色的課程,教師的創(chuàng)造意識一旦被喚醒,他們就將由課程的執(zhí)行者成為教學內容的設計補充者。
對于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絕非容易的事,音樂教師要充分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可以走訪民間,并與學校的文化傳統(tǒng)相結合,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把當地的民間娛樂活動和民歌民謠戲曲引進校園,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讓本土的音樂成為優(yōu)秀的教學素材。
我曾觀摩了一節(jié)陳靜老師的《梆鼓俚歌唱》教學,我覺得甚好甚妙。梆鼓俚歌當年是在我家鄉(xiāng)傳唱的一種地方俚歌小調,富有興化魅力,調子通俗易學,十分容易演唱。陳靜老師作為地地道道的興化人,懂得讓傳統(tǒng)得以傳承,實屬難得。她把教材根植于本土音樂素材,積極搜集資料,向老藝人學習俚歌,并和她的指導教師郭晉梅老師一起整合研討,挖掘梆鼓歌的豐富內涵,創(chuàng)編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歌曲,并且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陳靜老師賦予了《梆鼓俚歌唱》的文化傳承使命感,滲透了弘揚民族音樂的課程理念,完成了新課改教師角色的轉換,也起了一定的表率作用,為還未適應課改的音樂教師們提供了鮮活的案例。
四、音樂教師應是學生的知心朋友
音樂教師的性格一般是比較開朗活潑的,不僅僅只是充當著學生“良師”的角色,更可以主動融進學生隊伍中,成為學生的“益友”。音樂教師主動和學生交流溝通思想,了解學生對各種音樂的需求,聽聽他們喜歡什么歌,站在學生的角度和立場來思考自己的教學方法,設計精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會信任你、喜歡你,并把音樂課變成自己最喜歡的課堂。
以前很多音樂課老師上完課就立馬走人,甚至連拖堂的現象都很少,師生之間的交流僅僅局限于短短的課堂上,教師無法真正理解學生的需要,有時候往往連學生的名字都記不住,更不用說融入學生群體中。針對這樣的現象,音樂教師應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和學生交流的機會,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例如,小學高年級學生喜歡流行音樂,教師可選取一些以經典民歌改編的流行音樂,如 《青春舞曲》,這是一首新疆維吾爾族的民歌,可在視聽原版的基礎上增加其他版本的《青春舞曲》。又如戲曲單元,由于學生疏于對傳統(tǒng)音樂的了解更由于地域原因等,其成了學生們最不感興趣的單元之一,要怎樣上好這個單元也成了許多音樂教師的困擾。教師可利用流行音樂的優(yōu)勢吸引學生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比如,王力宏的《在梅邊》就融入了京劇和黃梅戲的唱腔特點。這些植入傳統(tǒng)音樂元素的流行歌曲如若選擇得當,既能豐富學生的視聽感受,激活了課堂氣氛,又能增強學生們對傳統(tǒng)音樂的了解和喜愛,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五、結語
音樂教師角色要轉換,要以課堂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學生知己的角色身體力行地完成音樂教學,實現自己的角色轉變,更好地適應學生對音樂教學的需求。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南門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