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鵬
【關鍵詞】 政治教學;誠信教育;滲透點;
滲透形式;滲透目標;滲透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8—0119—01
社會道德建設面臨的“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的誠信缺失這一社會問題,以及高中生誠信缺失問題的存在,給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與要求,也給高中政治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即如何在高中政治課中滲透誠信教育,這是高中政治教師必須加以關注并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立足教材,找準滲透點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教師備課的重要資源。脫離了政治教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科規律,有效的誠信教育滲透就無從談起。高中政治教材不僅包含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的基本常識,還注重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在教材中我們經常可以找到誠信教育的影子。如,“企業的經營”中可由存在是否守法、是否誠實守信與經濟利益的實現關系問題切入誠信教育;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搞形式主義,不弄虛作假等。高中政治教材具有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學科價值目標,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誠信教育滲透更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完整性。同時,與傳統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思想性、趣味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滲透作用。“吃透”教材是每一名教學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只有深入鉆研教材,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才能找準誠信教育的“滲透點”,把握好“滲透時機”。
二、多樣教學,豐富滲透形式
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政治課:講臺上,教師口若懸河,講得滔滔不絕;講臺下,學生興趣缺乏,聽得無精打采,有的學生在課桌下偷偷地做其他事,更有學生干脆趴在桌上睡著了。用學生的話來說,思想政治課太沒勁。這種情況下的誠信滲透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要有效地滲透誠信教育,教師首先應“教”好,增強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教師除了運用講授的教學形式外,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社會調查、辯論比賽、知識競賽等方式引導學生喜歡上政治課。此外,緊密聯系社會熱點,時政結合,能使誠信教育滲透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講授“企業的經營”這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就“地溝油以次充好,害人害己”與“網上的 ‘油條哥劉洪安放心油條”事件進行對比、探討,并編排成小品,進行角色體驗。讓學生通過模擬典型場景體會相關人員的感受,切實認識到誠信經營才是長久之道,以犧牲誠信換取利潤的行為,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豐富的教學形式,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也使誠信教育的滲透得到了進一步的落實,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誠信意識。
三、適時適量,明確滲透目標
誠信教育在思想政治課中的滲透,首先,應該適時。教師一定要按學科自身的教學特點,結合每一節課的具體內容,把握滲透時機,自然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誠信教育,切不可牽強附會、生搬硬套地強行滲透。其次,應該適量。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有非常清晰的德育目標定位,即德育是政治教學的“副目標”、“輔目標”,它的定位是滲透。過量地講授德育內容則本末倒置,喧賓奪主,使課堂失去了學科教學的意義。此外,德育滲透不是課堂上的突發奇想,而是有計劃、有目的性的,與學科內容緊密聯系的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德育滲透的引領者、促進者,要摒棄乏味的道德說教,將誠信教育的“食鹽”融入政治教學的“濃湯”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吸收該吸收的“鹽”,達到知識能力與思想品德的“雙豐收”。
四、導之以行,鞏固滲透效果
誠信不僅僅是一種認知,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上。對于很多高中生來說,將誠信要求和相關規范熟記于心是很簡單的,但在學習和生活中卻經常忽略,誠信認知與誠信行為存在脫節現象。此外,高中生的誠信行為還存在因人而異、因事而異的情況,缺乏持續性和穩定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課中誠信教育的滲透,不僅要解決學生知不知的問題,而且更要解決學生做不做的問題。教師不但要授之以知、曉之以理,而且還應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在誠信教育的滲透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誠信素養。如在“我們的中華文化”一課教學中,教師在講授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后,積極引導學生對“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跨欄”等多種陋習進行思考。學生們對于這些陋習進行了批判,并將反思活動延伸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開展班級“糾風活動”,倡議從小事做起,自我約束,相互監督,遵守規則,誠實守信,這樣鞏固了誠信教育的滲透效果。
編輯:孟 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