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蕾 胡志兵 戴建武 曹瑩 蔣柏菊

【摘要】 目的 探討皮膚交感反應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NP)早期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120例無明顯癥狀的DNP患者作為觀察組, 另選取同期12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檢測兩組交感神經皮膚反應(SSR)及神經傳導速度(NCV), 比較兩組SSR及NCV異常情況、SSR各參數變化, 統計觀察組上下肢SSR及NCV異常情況。結果 觀察組SSR異常率為71.67%、NCV異常率為48.33%,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1.67%、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下肢SSR異常率為43.33%、NCV異常率為31.67%, 明顯高于上肢的28.33%、16.6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上肢潛伏期、下肢潛伏期、上肢波幅、下肢波幅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SSR是DNP早期的有效診斷指標, 能夠更早發現周圍神經損害, 是一種可靠的臨床診斷方法。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早期診斷;交感神經皮膚反應;神經傳導速度;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3.039
DNP為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 發病率高達60%~
95%, 對患者的健康威脅較大, 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病因[1]。早期診斷對DNP的治療有重要意義, 但本病起病隱匿, 早期患者多無自覺癥狀, 且缺乏客觀量化指標, 導致臨床早期DNP的診斷較為困難。SSR是一項反應交感系統活動的敏感指標, 應用電刺激周圍神經的方法, 判斷是否存在交感神經功能障礙[2]。本研究進一步分析SSR在DNP早期診斷中的價值, 現具體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本院神經內科治療的120例無明顯癥狀的DNP患者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69例, 女51例, 年齡39~78歲, 平均年齡(54.2±11.5)歲;
病程6個月~12年;均符合疾病診斷標準。另選取同期12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無任何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和周圍神經病變, 其中男66例, 女54例, 年齡27~68歲, 平均年齡(39.8±10.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均采用丹迪Keypint肌電圖/誘發電位儀檢測NCV和SSR。①SSR檢測:上肢置于手心記錄, 手背參考, 下肢足心記錄, 足背參考, 采用表面電極, 刺激腕部正中神經, 通過突然的疼痛誘發SSR, 測量起始波的潛伏期與主波波幅。②NCV檢測:記錄采用表面電極, 包括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 分別檢測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以及脛神經、腓總神經和腓腸神經[3]。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SSR及NCV異常情況、SSR各參數(上肢潛伏期、下肢潛伏期、上肢波幅、下肢波幅)變化。統計觀察組上下肢SSR及NCV異常情況。
1. 4 異常判定標準 ①SSR異常以潛伏期超過正常上限, 波幅低于正常下限以及未引出SSR波形。②NCV異常以傳導速度減慢2個標準差以上。③DNP診斷標準以3個肢體的3條神經或兩下肢的2條神經的傳導速度異常[4]。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SSR及NCV異常情況比較 觀察組SSR異常率為71.67%、NCV異常率為48.33%,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1.67%、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觀察組上下肢SSR及NCV異常情況比較 觀察組下肢SSR異常率為43.33%、NCV異常率為31.67%, 明顯高于上肢的28.33%、16.6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SSR各參數比較 觀察組上肢潛伏期、下肢潛伏期、上肢波幅、下肢波幅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DNP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慢性的病理過程, 發病早期多無明顯癥狀或癥狀極其輕微, 待癥狀明顯時多有明顯病理改變發生, 對治療和預后均有十分不利影響[5]。DNP發病機制復雜, 臨床尚無完全明確, 一般認為與周圍神經軸突變性和神經纖維節段性脫髓鞘有關[6]。隨著臨床神經電生理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 其在DNP的檢查中已廣泛應用, 為DNP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7]。臨床以往對DNP的檢查多采用NCV檢查, 其通過檢測SCV, 能有效提高DNP的診斷率。但NCV主要反映大的有髓神經纖維的病理情況, 而DNP早期主要累及無髓及有髓的感覺小纖維和植物神經小纖維, 導致患者早期多無自覺癥狀, 因此NCV無法檢測自主神經功能, 使得早期DNP診斷受到影響[8, 9]。SSR檢測技術的發展, 使得交感神經小纖維損害能夠較早被檢測出來, 從而大大提高了早期DNP的診斷率[10]。本研究結果中, 觀察組SSR異常率為71.67%、NCV異常率為48.33%,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1.67%、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說明SSR對早期DNP的診斷具有明顯優越性, 能夠大大提高早期DNP的診斷率。而在SSR各參數上, 觀察組上肢潛伏期、下肢潛伏期、上肢波幅、下肢波幅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潛伏期交感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減慢, 反射弧傳入支的髓鞘功能減退, 因此對交感纖維病變的敏感性較高。波幅反應周圍神經的傳入支和傳出支的軸索功能, 觀察組患者明顯降低, 說明傳入支和傳出支均受損。觀察組下肢SSR異常率為43.33%、NCV異常率為31.67%, 明顯高于上肢的28.33%、16.6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DNP在下肢神經損害更為明顯, 臨床在檢測時應優先檢查
下肢。
綜上所述, SSR檢測在DNP早期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其敏感性高于NVC, 具有重要的臨床檢測意義。
參考文獻
[1] 賈志榮, 石昕, 黃一寧, 等. 皮膚交感反應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早期診斷中的價值.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3, 36(3):188-190.
[2] 張云茜, 楊曉平, 羅麗華, 等. 皮膚交感反應早期診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的價值分析. 臨床薈萃, 2014, 29(6):658-661.
[3] 宋玉強, 李培媛. 皮膚交感反應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中的價值. 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 2005, 14(4):247-249.
[4] 陳碧琳, 丁麗萍, 張亞朋, 等. 交感神經皮膚反應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早期發現的應用價值.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0, 13(19):38-39.
[5] 呂高萍, 陸慧慧, 蘇涵. 神經傳導速度和皮膚交感反射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早期診斷價值. 醫學綜述, 2012, 18(11): 1784-1785.
[6] 吳英, 曹麗華, 陳巖, 等. 皮膚交感反應在診斷糖尿病性神經病中的應用及其局限性. 臨床神經電生理學雜志, 2007, 16(2): 82-86.
[7] 于曉莉, 張艷芬, 張玉琴, 等. 交感神經皮膚反應在糖尿病患兒周圍神經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 27(8):622-624.
[8] 張燕, 李賀娟. 皮膚交感反應對糖尿病早期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價值.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2, 15(18):47-48.
[9] 趙艷莉, 趙貴娟, 李曉光, 等.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傳導速度、F波及皮膚交感反應的變化及臨床意義.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3, 21(12):1105-1107.
[10] 郭曉賢, 郝美美, 賀亞龍, 等. 交感神經皮膚反應與神經傳導速度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價值. 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2017, 23(3):207-208.
[收稿日期:2017-07-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