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強
摘 要:現階段提出的“卓越課堂”理念作為推動素質教育,實施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需要教師轉變自我教學方式為學生學習方式,以學生為核心,加強和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課堂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和渠道,為打造小學數學“卓越課堂”,教師必須注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培育好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加強自身學習,轉變教育觀念。本文就“卓越課堂”的幾個方面先來論述,探討如何打造小學數學自能卓越課堂。
關鍵詞:自能卓越課堂;小學數學;觀念;興趣;關注差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226-01
新課改后,提出了“自能學習”的教學理念,是希望通過教育讓學生養成獨立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提高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學中“以人為本”,教學時“開放創新”,提倡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小學生好奇心強,未知欲強,接受能力也很強,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這些優勢,看準時機,找準方法,引導他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逐漸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一、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推動“自能卓越”課堂建設
要培養學生“自能學習”能力,教師要轉變“以教師為主體,采用題海戰術為輔助”的填鴨式傳統教學觀念,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新型教學觀念。多年傳統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影響,要想在短時間內就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慢慢的轉變。教師要先從課堂教學開始做起,營造氛圍活躍的課堂,強化對學生的引導,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提升學生自學能力;同時不斷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建立全新教學理念,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中,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發揮好指導者、引導者、組織者和評價者的作用,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積極地從教學效果中總結經驗,尋找出一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自能學習”能力。教師要靈活運用教育手段,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逐步消除教師講得多、學生參與少這一傳統的、陳舊的、不適應教育教學需求的教學模式。
二、激發學習興趣,傳授學習技能,推動“自能卓越”課堂建設
1.利用學生學習好奇心,培養發散思維。小學生學習知識、接受新東西的能力很強,對外界事物也保持著強烈好奇心,教師要善于發現、捕捉、激發學生興趣。教學中,可以將科技信息引入課堂,充分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引起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對數學探討的興趣。比如,在講授人教版“面積單位”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制作精美的PPT,在課堂上用PPT給學生出示需要學習的圖形,然后讓學生根據PPT上的圖形內容,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方法比較不同圖形面積的大小,引發他們獨立學習、獨立思考,教師適當地給出指導意見。等學生得出結論,提出具體方案后,再用PPT進行面積大小比較的動畫演示,讓學生輕松明白面積的比較,知道正確的答案。
2.傳授學生經驗技巧,培養自學習慣。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需要傳授給學生自能學習經驗技巧,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學自主學習的習慣,摸索出技巧,形成自學能力。通過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引導他們在課下查找資料,自我解決問題,將不懂的進行整理歸類,在課堂上和大家共同探討。比如,在教授人教版的小學數學乘除法教學中,讓學生探究可以有幾種方法計算出4×5的結果,哪種方法更為簡便,在探討過程中遇到了什么難題,如何去解決等等一些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自學意識。
3.注重課堂督促檢測,強化總結分析。教學中,還要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和課堂學習效果進行分析、總結、評估,在對學生預習和課堂學習督促檢測的同時,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充分肯定,通過正面引導,強化正遷移,促進學生自能學習的能力。
三、關注個體差異,因材因需施教,推動“自能卓越”課堂建設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分析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給學生以不同方式的教育,提出不同學習方法,讓學生有所發展。在小學課堂上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在聽課中,反應速度并不一樣,有快有慢,有些學生能夠很快地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有些學生則一時無法理解。比如,數學課堂上,教師提出“2+3和3+2”這兩個算式的結果是否相同,反應快速快的學生立即就會想到“2+3=5”、“3+2=5”,兩個算式的結果都是“5”,就會得出結果相同的結論。但也一有部分學生并不能這么快速地想到這么多,不能立即回答出來。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根據他們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給他們布置不同的任務,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讓所有的學生自學水平都得到提高。
針對上述兩類學生,同時還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后進的學生,大多數是學習和生活上行為習慣不好的同學;而成績好的同學,往往有著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以完成作業情況來說,好學生的作業總是工工整整;后進的學生,在作業上不認真,甚至敷衍了事,更有甚者,還會照抄其他同學的作業。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對差的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幫助學生逐漸樹立自覺好好學習的習慣,幫助學生提高自能卓越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建平;淺談小學卓越課堂之學習共同體的構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年02期
[2] 黃 英;構建研究生學習共同體的途徑思考[J];河南教育(中旬);2010年06期
[3]楊繼明;;小學數學卓越課堂教學的幾點做法[J]; 課程教育研究;2012年3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