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英
摘要: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離不開動手實踐。對于小學數學而言,在學習上需要學生動手實踐來完成抽象的概念知識與形象思維之間的溝通。動手實踐教學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他們更好,更深入的投入到數學學習上來。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實踐;實踐教學
引言:
數學是最基本的學科,是最早期的必修課,但是數學也是一門自然科學,它的學習離不開動手實踐,實踐出真知。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加入動手實踐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更有效的完成數學學習。
一、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到樂趣
“在學習中感到樂趣”對于教師和學生皆有好處。對于學生而言,有樂趣就愿意學;對教師而言,學生愿意學,教學變得很輕松,課堂的質量也就得到保證。那么怎么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樂趣呢?根據教學實踐結論,在小學課堂上進行動手實踐教學,學生們邊學邊動手實踐能讓他們感到樂趣。
例如,在西師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章:辨認方向一課中,如果單純的拿書本上的概念,在黑板上畫出平面坐標然后指“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肯定是索然無味。但是,如果老師上課時便跟每個小組發一份“藏寶圖”,在圖上繪制出坐標,然后讓學生根據老師的命令,在對應坐標處找出寶藏。這樣一來學生們熱情大漲,學得有趣,學的快。
二、通過動手實踐來理解掌握
小學數學大綱要求,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實例表明,動手實踐是讓學生理解知識的最好的方式。
(一)理解掌握概念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所理解與認識的世界是直觀形象的,而數學的很多概念是抽象的。讓抽象的概念變成學生們樂意接受的具體形象事物,是實踐教學的一大優勢。例如,在西師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認識三角形一章中有一個概念: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是一個抽象又陌生的概念,對于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這時,動手實踐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這個概念。教師事先準備三個長度分別為7、3、2厘米的小木條,讓第一組學生把這三個木條擺成一個三角形。然后拿出另外三個長度分別為7、3、5厘米的木條,讓第二組學生把這三個木條擺成三角形。結果是第一組學生無論如何都無法用這三個木條擺出一個三角形,而第二組學生很輕松的擺出了三角形。這時教師提問:為什么7厘米、3厘米、2厘米的木條擺不出三角形,而7厘米、3厘米、5厘米的木條能擺出三角形呢?得出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在這個過程中,有學生的動手實踐,然后發現問題,最后得到結論。學生在這種方式得出的結論(概念)會更加深刻。
(二)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學生的動手能力是現代教學的一大要求,鍛煉學生動手能力也有助于他們數學能力的增長。
例如,西師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三角形一章中,有一個概念: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在公布這個結論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用量角器測量書本上多個直角,銳角,鈍角三角形的三個角度,將數據記錄下來,然后進行加減運算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也可以準備直角,銳角,鈍角三角形的紙板,讓學生將紙板的三個角減下來,對應拼接,看看拼出角的度數。最后教師把經過學生們的動手實踐得出的經驗總結,得出三角形得內角和等于180°這個課本概念。
科學上少有憑空想出來的定理,多數得是經過多次實踐才得出來的。實踐教學也是如此,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發現規律,總結規律,最后得出結論。為學生們打開奇妙數學世界的大門。
三、學會動手實踐解決現實問題
數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源于實踐,基于實踐,用于實踐。所以,教師要實踐與應用兩個觀點融入平日的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在平日學習生活中發現問題,動手實踐,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
例如,在學習了認識方向這一章后,可以讓學生畫一畫教室或者學校的平面草圖,然后指出教室或學校里學生們熟悉的事物或建筑,讓學生們讀出它們的方位,多次訓練,鍛煉學生們對方向的認知;在學習了長度單位后,讓學生們用測量工具測一測自己身邊的東西的長度,例如課本,鉛筆,窗戶,教室的長與寬。從而增強學生對長度單位概念的認識。學習了西師版小學數學五年級的體積與體積單位后,可以給學生們安排一個課外任務:第一步,測量一盒方形牛奶盒的長寬高,并求出它的體積;第二步,假設一個廠房大小與教室一樣,測量教室的長寬,高度可以事先告訴學生,避免發生危險。然后求出教室(廠房)的體積;第三步提問:假設要在這個“廠房”中堆滿牛奶盒,求需要多少個牛奶盒?讓學生們動手測量,計算結果,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不僅達到了復習鞏固的效果,也實現了書本上的數學與現實的對接。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四、動手實踐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是需要教師引導和訓練的。人多力量大,一個人不可能獨自解決所有問題。而這一點在數學上尤為突出,很多問題的解決需要多個學生相互協作,多方努力,多方配合。例如,在西師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材,正方形長方形面積測量一章里有一個測學校的綠化面積,教師可事先選定一塊綠化地,然后讓學生帶著測量工具測量這塊綠化土地面積。由于土地面積并非規則而且測量任務繁重,單人難以完成。這就需要教師事先對班上學生進行分組,分組測量,小組內的成員自由分工,面對問題時小組內互相討論交流,小組全體成員齊心協力解決問題。最后每個小組數據匯總,得出綠化地總面積。在這個過程中,單人動手實踐變成了團隊合作,而數學也由獨立、乏味、抽象變成了合作共贏、有趣與貼近生活。
五、結束語:
對于數學這一以抽象為主科而言,小學生的理解程度并不完全合格,他們在數學的學習上仍沿用著自己看待世界,理解世界直觀的方式,如果沒有教師的特意幫助與引導,數學對于他們而言是相當乏味的。因此實踐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鄧世倫.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的探索[J]. 教育, 2016(6):00226-00226.
[2]李靜. 積極動手主動參與 ——小學數學動手操作實踐教學探究[J]. 新課程(小學), 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