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濟民
摘要:在新課改的理念要求下,中職機電專業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改變傳統的“以書面教學為本”的教學目標,創新中職機電專業教學勢在必行。為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教師應當以就業導向為第一教學目標,建立新型中職機電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式方法,合理利用教學資源。筆者就多年的機電教學經驗,淺談中職機電專業在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創新。
關鍵詞:中職機電專業;新課改;教學創新
中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培養專業型技術人才。這些專業型人才將會應用于管理,技術,生產等不同崗位,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隨著社會要求的不斷提升,不同崗位對于多元化、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需求越來越大,中職學院必須改變傳統的“書面知識”教學方式,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本文就當前中職機電專業教學缺陷進行總結,并提出教學創新的建議。
一、當前中職機電專業教學缺陷
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當前中職機電專業教學有著以下幾點實際缺陷,這與當前提出的新課改理念是不相符的。
1.1:理論大于實踐,車床得不到合理利用
筆者發現,在中職機電教學過程中,理論的應用是大于實踐的。學生過于學習書面理論知識,忽視了操作的重要意義。中職教育主要是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對于技術崗位而言,更需要學生掌握實際操作技能。但是很多教師不能夠很好地明確中職機電教學的正確目標,這就導致了學生得不到正確的培養和發展,對于學生后期的工作而言是極其不利的,不利于中職學生的職業競爭。有的教師受應試教育觀念束縛注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內容較少,許多實驗使用的機床很長時間都被閑置,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學校對于資源方面是提供了大量的財力物力支持的,甚至很多中職的機床設備是地方最先進的,但是教師不能夠很好地充分利用,使得優質教學資源被閑置浪費。
1.2:機電教學課程體系單一
中職機電專業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機電設備的使用、維修等等,課程設計也是相對于市場而調整的,但是對于其輔修科目選擇就比較單一,一般對于專業知識沒有太大的作用。雖然部分中職院校已經開始輔修《電工》,《機械原理》、《力學原理》等等,但是,依舊有大部分中職院校是沒有這種課程設置的。機電教學課程體系單一導致學生無法全面的了解掌握專業知識,這不利于學生后期的職業規劃和職業發展,會使學生的發展前景被限制。同時,過于單一的機電教學課程體系會導致教師的教學模式單一,也是不利于課堂氛圍的構建。輔修科目如果過于乏味也會影響到學生對于機電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
1.3: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忽視
很多教師只是一味的傳輸給學生一定的量理論知識或者是實際操作知識,但是沒有過多的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知道中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讓學生在未來在這一行業有更好地發展,但是很多教師忽視了這一根本教學宗旨,填鴨式教學導致了中職學生學習的主觀性喪失,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另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后期職業規劃和職業適應能力都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教師如果只是重視當前技術的培訓和講解,很可能在幾年之后技術跟不上時代,學生沒有對應的學習和獲取知識的能力,也就無法應對崗位工作的變化,影響其長遠發展。
二、新課改理念下中職機電專業教學創新
傳統教學的缺陷不利于人才培養,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于中職機電專業教學創新提出幾點自己的建議。
2.1:實踐與理論相互結合,充分利用校園資源
中職學生的機電理論原理一定要能夠結合實踐一起進行。雖然我們現在有solidworks,proe等等先進的三維演示技術,但是,實際車床操作無論在規范性還是實際應用性上都是這些三維制圖軟件演示所不能取代的,并且實操體驗也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教師要積極的組織學生對于本校車床進行徹底的學習研究,可以從繪制其外表結構入手,再逐步深入到機床的實際工作原理,實際操作步驟和實際操作設置等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利用資源,避免資源浪費。
2.2:針對機電專業特點,創新課程教學體系
對于機電教學體系,筆者認為首先要做的就是豐富課程體系,將中職學生輔修的學科改為《機械原理》、《工藝制造》、《電工》等等,這些課程可以任意選擇兩個作為輔助課程,這樣學生能夠在學習的同時更好地做到舉一反三,更好地了解構建的受力分析,支持元素,設計方案等等。因此,針對機電專業,一定要能夠創新課程教學體系,要利用多種學科輔導,一個學科為主的方式,更好地為學生培養其專業素質。
2.3: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機電行業雖然不是電子信息行業那樣日新月異。但是,機電行業的變數也是十分巨大的。很多時候,我們對于一個機床的了解僅僅只能夠做到冰山一角,在課堂中我們能夠教給學生的也僅僅只是冰山一角。教師應當更為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有關于機電的基礎知識,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自學一些技能,比如說焊接,制冷技術等等,只有教會學生這樣有目的的學習,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適應后期的實際工作。
結束語
合理利用學校的各種可實踐資源,讓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接觸到實踐內容,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專業工作所需要的實踐知識。教師必須為此不斷做出教學創新和改革。
參考文獻:
[1]中職機電專業“教學工廠”實習平臺的構建[J]. 張喜堂. 職業教育(中旬刊). 2013(02)
[2]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與機電專業教育的融合探析[J]. 湯華鵬,張凱,王文強. 南方農機. 2018(17)
[3]高職機電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 張文彬. 中外企業家.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