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貴兵 張波
摘要:創客教育的到來讓基礎教育更人文,讓課程多元融合,讓學習回歸本真。筆者在如何把創客教育理論整合到現有的學校科技創新教育項目中,提出了改變教學方式和培養創新教師的觀點。
關鍵詞:創客教育 職業學校 教學方式
2015年1月4日,李克強考察深圳創客空間,贊“創客”充分展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使2015年成為中國創客教育的元年。 隨著“創客”一詞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這個酷炫的稱呼,很快成為傳遍大江南北的時尚熱詞。關于創客教育的信息鋪天蓋地、蜂擁而至,它的到來讓基礎教育更人文,讓課程多元融合,讓學習回歸本真。作為一名職業學校的教師,如何把創客教育理論整合到現有的學校科技創新教育項目中,成為我反復思考的主題。我從以下幾點談談個人理解:
一、“創客”的核心概念
創客(Maker/Hacker)起源于美國,由克里斯·安德森在《創客新工業革命》一書中提出,是指把具備相當的技術挑戰的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含量和創新、實踐、共享、交流的意識。創客,簡單來說就是把自己想到的東西想辦法去制造出來的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創客是指“一群酷愛科技、熱衷實踐的人群,他們以分享技術、交流思想為樂,以創客為主體的社區則成了創客文化的載體。”他們善于挖掘新技術、鼓勵創新與原型化,他們不單有想法,還有成型的作品,是“知行合一”的忠實實踐者,他們注重在實踐中學習新東西,并加以創造性地使用。廣義的創客是指“出于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創客的共同特征是創新、實踐與分享,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都是一個模子里鑄出來的人,相反的是,他們有著豐富多彩的興趣愛好,以及各不相同的特長,一旦他們聚到一起,相互協調,發揮自己特長時,就會爆發巨大的創新活力。
如何培養出“創客”?這正是當前教育界面臨的巨大挑戰。創客運動的興起,不僅是科技界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教育界的一次變革機遇。創客運動與教育的結合正在為教育的創新發展開啟“一扇窗”。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創客”的培養何去何從?我們應結合不同學段的學生明確目標,腳踏實地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我國現階段的創客教育多以信息技術、科學等課程的融合為基礎,始終秉承“開放創新、探究體驗”教育理念,摒棄傳統教育工業化的烙印,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客教育的到來,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創客教育不僅培養創客人才,更需要我們應用創客的理念和方式去改造教育。以“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創新型人才”為教育終極目標。
二、創客需要創新型教師
創客教育( Maker Education)是全面的、多元的。學校教育不應該被狹隘地理解為是一門技術教育或學科教育,而是一種動態的育人過程。
創客師資匱乏。學校創客教育的開展需要大批具備綜合素質高、信息技術強,能開設創客課程、指導學生創客活動的專業教師。大多數中職學校的教師一般都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背景,只有少數教師具備較強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良好的編程能力,這個普遍現象困惑著很多中小學校長、教師,甚至有的還抱怨心有余而力不足。
改變思維模式。在學習與實踐中我發現,創客離不開“互聯網+”和DIY(Do It Yourself,自己動手做),教師能借助高效的數字化設備激光切割機、3D打印機和開源硬件等。幫助學生進行創造固然重要,但隨著技術平民化的實現,對當今教師來說,真正的挑戰不是掌握某一種技術,某一種工具,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模式。我們培養的“創客”,更需要的是培養一種分析、評價、創造的創新思維能力。如何擔負起培養“創客”的艱巨責任?我想我們教師首先要改變思維、結合實際創造性的開展工作,讓普通的教學與眾不同,吸引學生、提高效率。其次才是根據個人喜好提高信息技術能力等。
師資培養重創新。在創客教師師資培訓中,應結合教師特點不僅培養一批掌握數字化設備運用技能的高端教師,還要著重培養具有強烈求知欲和靈活機智的親民教師。讓教師們運用自身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對事物的探索、對未知的好奇感染學生;針對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情境,有的放矢地提出新見解啟發學生;帶領學生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用眼睛發現問題、用頭腦思考問題、用雙手解決問題。創客教育需要創新型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加入創客大潮中。因此,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和思維方式的改變要在師資培訓中要雙管齊下、攜手并進。以“培養熱愛教育事業,教育理念先進,專業基礎扎實,教學技能過硬,身心素質健全,具有持續的學習熱情和探究能力的創新型教師”為主要目的。
三、變革教學方式 在創造中學習
創客教育的關鍵點是,如何把創客空間(Maker Space)整合運用到現有的教育項目中。創客空間是創客們制作、交流、共享知識和資源,以及項目協作的場所。對于學校來說創客空間不僅如此,還是課程實施的環境。教師要學會把課堂變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創客空間,鼓勵學生創建物品、發明工藝、分享創意點子。在創客課程中,開放和分享、大膽嘗試、迭代設計、注重美學,打破年齡歧視、強烈的個性化學習、技術是基本要素,動手做是最重要的。創客教育讓我們再次明確學習需要回歸自然性,需要以生為本,倡導“從活動中學”、“從真實體驗中學”,重視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
“做中學”重實踐。學習的最終目標是運用。現如今,信息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拓寬了“運用”的廣度和深度,提升了“運用”的速度,互聯網讓“運用”傳播得更快、更遠。創客教育通過開設專門的創客課程,建立創客空間,配備專業化的指導教師幫助學生把想象變成現實,提倡“動手操作、實踐體驗”的學習理念,強調學生在“做中學”“做中玩”獲得知識與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科融科提效率。創客教育下的課堂應該是一種自由、放松的狀態;一種勤于動腦、敢于動手的實踐;一種樂于分享與善于接納的胸懷;一種世界將因“玩”而改變的境界。學科融合,創新教學,已成為教師們始終不渝堅持的教學目標。數學教師可以在上幾何課時利用3D打印技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情,打印出難以理解的幾何立體結構圖,直觀形象解決學習問題。同時,學生們還可通過創客社區、社交媒體等多渠道分享傳播,讓更多人欣賞到獨一無二的作品,收獲更多寶貴的評價建議和鼓勵。讓學生們提高學業能力的同時,滿足心理歸屬感,培養人格完善的創新人才。
四、構建立體化創客資源
據清華大學最新研究表明,學校是創客教育的最佳場所。學校是一個類似于社會的實踐空間。如果在學校里開辟專門的空間,進行青少年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必將對中國創客的未來產生積極的影響。清華大學教授高云峰和ICT教育專家高震把這樣的空間稱為“群體創新空間”理論,GIS是目前已知把創客教育平臺式教育發揮得很好的樣本之一。 創客們可以在創客空間里共享資源和知識,來實現他們想法。不僅可以利用社會創客資源空間,還可結合“互聯網+”創建虛擬創客空間,讓更多的學生不受時間和場地的限制,參與到創客中,讓廣大師生能通過靈感的啟迪,共同探討、交流、合作,促進實踐。
創客空間進家庭。創客空間不能只局限在學校,我們應將創客教育學校內教育與學校外教育連接起來,構建無所不在的創客空間,為所有孩子發揮創意提供公平的機會和自由的環境。學校創客空間只是一個中心媒介,我們可以結合學校創客教育勾勒出一幅立體的創客資源圖。在學校完成創客教育的基礎上,認證家庭創客空間,學生利用家庭創客空間,和家人一起進行創造。讓學生在創造中感受家人支持的力量,享受創造帶來的無限樂趣。讓創造變成一種休閑方式、一種生活模式。學校可以對家庭創客空間的優秀作品提供技術支持等服務,將優秀學生案例編入校本教材當中。
創客空間融社會。學校創客空間還可以聯合科技協會、社會團體等校外資源,參與到校園創客空間建設中,形成科學的聯合體。讓學生們在校外創客空間和創客大咖們的熏陶下,激發創造的靈感,學習創造的技能,提高創造的興趣與信心。同時,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推薦到社會創客空間中與專業的工程師和藝術家合作,為創造提供專業人士的支持。整合創客資源教育資源,增強創客教育力量,拓寬教育平臺,讓創客教育形成網絡,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
五、創客教育的發展趨勢
在中職學校開展創客教育,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學生們的參與。創客教育也需要良好的創客空間以及其中的軟件、硬件,包括3D打印在內的各種工具和材料作為基礎,這些創客空間和工具與材料為學習者的動手創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職學校開展創客教育,還應當在現有課程體系之中獨辟蹊徑,以信息技術課程和STEAM為基礎,尤其是其中的基于Scratch之類的可視化編程工具,結合機器人教學,采取基于項目的合作學習與探究,將當前的互聯網技術結合起來,立足解決現實問題和真實問題,在合作探究和問題解決過程中鼓勵學生探究和創造。鼓勵孩子們將自己的創意和想法變成作品,拓展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快樂,形成獨立思考和創新的精神。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研究者已就創客教育在國內中職學校教育的發展問題展開了有益的理論和實踐探討;展望未來,國內將會有更多的中職學校和中小學校積極開展創客教育,越來越多的校園創客空間會涌現出來,創客文化和創客運動會深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