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勝
摘要:小學生生涯是每個孩子重要的人生環節,這個時間最容易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對學生一生的道路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彼裕覀兊男抡n程教學,在保證學生身心一體健康發展的同時,要正確的引導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用體育本身的魅力吸引他們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過程中,在體育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體育;鍛煉習慣;培養策略
引言: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學校體育工作。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和習慣?!迸囵B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自主性,體現了教育的新理念。小學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如何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制定出適合小學生的體育鍛煉方案,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是每個體育教學工作者都應該關注的問題。
1 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的重要性
1.1 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
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對孩子關懷備至,十分注重學生的身體狀況,但是大多數家長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給學生補充營養,忽視了體育鍛煉的作用。21世紀的小學生們在網絡的環境中長大,他們的戶外運動時間是很少的,他們寧愿選擇在家里上網、玩游戲,這對學生的身體健康是很不利的,所以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對當代小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雖然“減負”已經實行多年,但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學生學習壓力大這一問題不可能從源頭上得到解決,當代小學生的學習壓力依舊很大,這種壓力也給他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表現為情緒低落、上課精神不集中等等,體育鍛煉可以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發泄,對于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有很好的作用。
1.2 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助于學生各種優良的品質
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體育通常是以競技的方式進行的,競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合作意識,競技尤其是團體競技的項目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利用團體的力量解決問題,當通過團體的努力獲得勝利后,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意識到團結的力量。
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還可以培養學生堅強的毅力。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長期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耐力的,這和體育的精神是吻合的。體育鍛煉尤其是長跑運動對于學生的毅力和耐力訓練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這種品質對于學生的發展是有長遠影響的。
體育精神追求“更高、更快、更強”,這種積極進取,永不言敗的精神對于小學生無疑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小學生良好品質的塑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 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策略
2.1 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必須首先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的興趣,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體育鍛煉,提高體育鍛煉的效果,所以體育教學的第一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的天性是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好玩愛動,我們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些特點來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具體可以采用“課堂導入—教玩結合—獎勵表揚”的教學步驟。課堂導入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吸引學生的第一步,課堂導入可以以學生比較熟悉的話題進入,也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播放與體育運動相關的動畫開啟課堂,可以使學生興趣盎然。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體育運動和游戲相結合的方式讓無趣的運功變得有趣起來,傳統的游戲有老鷹捉小雞、跳皮筋等,老師還可以自己設計一些饒有趣味的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后,體育課結束的時候要不忘獎勵表揚,這對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有重要的影響。
2.2 制定科學的體育鍛煉計劃
學生的自律性較差,因此需要制定一個計劃來提醒規范學生的體育鍛煉。體育鍛煉的計劃要遵循科學合理,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原則。所謂科學合理就是運動量的大小、運動時間的長短和運動項目的時間安排要合理,例如早上晨跑、課間兩操、飯后散步、打球等等,計劃可以自行制定,但是一定要符合科學習慣,符合自身特點,否則得不償失。所謂循序漸進就是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慢慢加大運動量、延長運動時間、改變運動方式等等,從而能夠不斷提高。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根據自身的特點、身體素質制定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計劃,學生的身體素質、興趣愛好參差不齊,個人計劃也要因人而異。例如有的學生愛好打籃球,有的學生喜歡打乒乓球,有的學生跑步耐力很好,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有意識培養和發展他們的長處,因材施教。
2.3 指導學生形成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
不是只要進行體育鍛煉就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的,體育鍛煉還要掌握正確科學的方法,了解體育運動的常識。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運動要適度,不是時間越長,運動量越大越能鍛煉身體,運動量過大超過了身體的承受范圍就容易產生呼吸急促等不良反應,運動量過小根本起不到鍛煉的作用,因此學生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適度運動;其次,教師還要教給學生一些體育的基本知識,比如每種體育運動的特點、每項運動的訣竅和技能、每項運動要遵循的規則等等,讓學生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體育鍛煉;最后教師一定要保障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安全。在體育運動之前要教學生做準備活動,以免產生由于關節位活動開而導致的受傷情況,此外,對于運動過程中突發的危險情況的處理方法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總之,教師要指導學生形成科學合理安全的體育鍛煉觀念。
3 結語
總之,學生個人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反復的培養和訓練。同時也要為身體鍛煉習慣的養成造成良好的集體氛圍,從而對學生行為習慣起到約束和促進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針對這些問題,及時進行評價,提出表揚與批評。通過樹立榜樣、紀律約束、反復訓練、不斷提高要求等手段達到教育目的,從而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同時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為學生作為表率,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起到潛移默化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曉麗. 淺談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