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創新教學形式在教學實踐中尤為重要,教學理念革新也呈現出一種新態勢。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性學科,兼具理論與實踐的雙重需求,在開展簡便計算教學過程中,我們仍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文立足教學實際,從提升教學思維,創新教學形式,提高教學質量出發,就開展小學數學簡便計算教學展開簡要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簡便計算;問題;對策研究
數學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學科,在知識銜接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兼顧學生能力的發展,啟迪學生的智慧,塑造更為優異的學科理念等責任。為此,我們在教學中采用創新教育形式,力爭在改變簡便計算教學現存問題的基礎上,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更為有利的互動平臺。
一、小學數學簡便計算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簡便計算教學理念認識不清
就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發展而言,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仍存在理論認識不清的問題,特別是對于簡便計算教學而言,使數學教學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教師是學科理念的傳達者,也是知識框架的構建者,可以說需要具備良好的學科基礎和理論知識,但是在現在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對于簡便計算知識認識不清,對于學習理念、培養目標等含糊其辭,使得教學工作的開展缺乏深度與持久力,單純以課本內容為出發點是極為閉塞的教學方式,這一問題帶來了諸多弊端,既有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又讓學生的主動性難以發揮。
(二)學生沒有成為教學主體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我們始終倡導將課堂與學習的主動性交還給學生,但在開展小學數學簡便計算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只是口號喊得響,在實踐中對學生主動性的發揮置若罔聞,致使學生成了課堂的看客,失去學習的興趣,更遑論在課堂上有突出的表現。因此,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發展,讓學生退居課堂之外,簡便計算教學缺乏活力,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三)學生自主應用能力較弱
小學生出于思維成熟的過度階段,認知能力有所提升。在這樣的時間段,通過開展簡便計算教學,繼續培養其探究意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因大多數學生并不擅長探究學習,對于簡便計算知識也是不求甚解,遇到困難時缺乏主動探究的意識與能力,這些對于數學簡便計算學習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貧弱的探究能力,讓許多學生的簡便計算能力止步不前。
二、提高小學數學簡便計算教學效果的策略
(一)幫助學生構建簡便計算思維體系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指引下,現代小學數學簡便計算教學不單純強調知識點的教學,而更加注重學生思維體系和知識體系的構建,在開展簡便計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思維,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提升教學針對性和體系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要突破書本的限制,形成體系性的格局,將多種有關聯的知識內容有機銜接起來,從更高的層面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知識內容,讓學生對簡便計算教學內容有更加宏觀的理解和認識,提升教學總體水平,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比如說,對于加法結合律(a+b)+c=a+(b+c)和乘法結合律(a×b)×c=a×(b×c)等而言,不同的方式可以得出相同的結果,但是何種方式最優,還需要思維體系的指引。
(二)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
與一般知識不同,簡便計算知識的最大特點就是靈活性,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靈活開展教學。在一個大的班集體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他們擁有自身特有的特點以及長處,因此總會有一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顯得比較有優勢,也總會有一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表現得并不積極。身為一名教師面對這種情況時,應該保持平等對待的教學態度,不放棄每一名學生。因此,在開展簡便運算教學時候,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教學。幫助學生找到個性化的簡便運算途徑。
(三)要讓簡便運算教學落到實處
小學數學簡便運算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最怕流于形式,這也是許多教師常犯的錯誤。為了讓簡便運算的作用落到實處,真正做到指導實踐,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師需要在考評方式上做好細化,達到全面考評的目的。簡便運算學習是一種多元的鍛煉方式,既是知識與能力的培養,也是學生生活能力的傳達。為此,在考評的時候,教師既可以設計紙質試卷,同時也可以利用面試等方式,為全面培養學生的簡便運算能力奠定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使小學數學學科持續發展,提升簡便運算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提高自身理論素養,采用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與互動性,為小學數學簡便運算教學的發展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王志興.讓學生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淺談小學數學四年級簡便計算的教學[J].數學教學通訊,2016(10):32-33.
[2]盧健.小學數學簡便計算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4(88):73-73.
[3]吳錦瑜.小學數學簡便計算的實踐與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2):175-176.
[4]黃麗伶.如何提高小學六年級數學學生簡便計算的能力[J].中外交流,2017(3):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