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摘要:在大學英語精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應該更加注重對文章整個篇章的學習,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簡單的詞匯記憶和背誦上面。對詞句、語法的簡單理解,逐字逐句的翻譯,這會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無法形成一個整體。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生的英語精讀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入手,既要了解語篇的整體思路,段落之間的結構,又要認識到作者的態度,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因此,主位推進模式對推動大學英語精讀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主位推進模式 大學英語 精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3-0144-01
一、主位推進模式的概念
據調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多數同學在英語閱讀理解學習環節中處于弱項。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在英語閱讀方面缺乏應有的技巧,一般采取逐字逐句閱讀,在不能完全理解全文的主旨下就斷章取義。因此,選擇一個較好的學習方式,這對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影響。
(1)主位推進模式以及其類型。主位推進模式,是一種比較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具體來說,它的主位和述位是能夠確定的,不受詞句的變化。一般說,英語語篇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構成的,屬于長句子結構。那么,前后句子之間必然會發生一定關系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和聯系就稱之為推進。
在構建篇章時,主位和述位的安排并不是隨意的。語言學家們通過認真仔細的研究,從貌似無章可循的語言素材中總結出主位變化的基本模式,這些模式就叫做主位推進模式。[1]
主位推進模式總共有四種類型,分別為主位一致型、述位一致型、延續型和交叉型。每種類型都會對學生的英語精讀有不同的幫助,在應用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需求以及老師的指導方向選擇合適的類型。
(2)主位推進模式教學的優勢。主位推進模式教學相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創新性。這主要體現在教學結構和內容理解層面。新課標目標下,大學英語的教法更應該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學生為中心,多多采用討論式教學和小組合作教學。一方面,教師要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英語閱讀這類艱澀難懂的課程設置為有趣味性的教學,讓學生提高自己文化知識的同時獲得更多的實踐能力,逐漸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教師要意識到一個誤區:大學英語精讀并不是對文章進行逐字逐句翻譯,不是對個別詞匯和語法的習得,更不是完成閱讀理解的幾個題目。教師應該向學生澄清這一教學中存在的誤讀認知。主位推進模式能夠克服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幫助學生從整體上來把握文章的來龍去脈,從系統上理解整個文章的結果以及文章的意義。學生在英語精讀過程中,不斷鍛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掌控全局的意識,既能掌握生詞生句,又能對語篇結構有一個清晰認識。
二、主位推進模式對大學英語精讀教學的發展影響
傳統的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常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強調對語言材料的逐字逐句理解,逐句翻譯、解釋從而對篇章一步步進行解碼。[2]盡管這種教學模式效果不明顯,但是也給很多教師一定啟發,人們從它的劣勢出發,找出了另一種方式。這種方式主張從宏觀層面來解讀文章內容,尤其注重對篇章的整體布局結構分析。而主位述位理論也是其延伸的重要理論,讓學生深刻理解英語精讀的必要性,不斷提高自己對英語閱讀理解的興趣,從而達到真正的閱讀。
Halliday從語篇元功能區分概念主位、人際主位和語篇主位,并根據主位的組成劃分單項主位和復項主位。按照他的說法,單項主位沒有內部結構,不能夠劃分,而復項主位有內部結構并且還可以進一步劃分。學生根據復項主位的劃分,從篇章主位上善于連貫句子與句子的聯系,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聯系;在人際主位上,學生更容易地了解到語篇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要求,從整個內容框架上感知到作者對人或事物的態度;在主題主位上,學生更加一目了然地看懂主題,把握語篇的主旨,從簡要的內容上迅速判斷出價值信息,在英語精讀上能提高學習的效率,保質保量地完成閱讀。
主位推進模式對大學英語精讀教學的作用不可小覷。學生在精讀英語的過程中,也會轉化為寫作的一個模式,將精讀的經驗間接地運用到自己的翻譯和寫作上面。因此,學生的綜合能力就會得到提升,教師的英語精讀教學模式會在學生中間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有助于完善教師的教學結構。
三、結語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看出簡單地對單詞和句子成分翻譯是行不通的,對學生的英語篇章理解起到的積極作用不大。因而,使用主位推進教學模式會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在整體上全面掌握英語精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對語篇內容作深度的分析和思考。同時,學生也能快速地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宏觀層面上掌握篇章的知識結構。主位推進教學模式是對大學英語精讀教學的創新,應當大力提倡并不斷使其適應新課標素質教育提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先進.主位推進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8):13-15.
[2]祝張盈.主位推進模式與大學英語精讀教學[J].商業文化,2010(4):31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