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露
摘要:《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代的經典文學名作。一直以來學界對苔絲悲劇命運的分析集中在心理學角度以及宿命論方面。隨著家庭系統理論的誕生和發展,對苔絲的悲劇命運的分析又有了新的角度——從苔絲的原生家庭以及家庭結構來分析和解讀她的內心世界和行為模式。本文從原生家庭的角度出發分析苔絲的悲劇命運。
關鍵詞:原生家庭 家庭結構 悲劇命運
中圖分類號:I5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4-0113-01
起初苔絲是一個淳樸、善良、美好,對明天有著美好向往的17歲鄉村少女,由于家境貧寒,苔絲的父母從苔絲兒時起便忙于生計,根本花不起金錢和時間教育子女,在家中經濟拮據時首先想到的是將自己的大女兒送出去,用她的漂亮臉蛋換回一些接濟,而苔絲根本沒有面對陌生男人時該有的防范意識,對年輕男子渴望年輕貌美的女孩時可能作出的行為一無所知,導致了第一次的失貞,不幸的是,還懷孕了,這是苔絲的不幸,也是原生家庭對苔絲不負責任的表現。而當苔絲懷孕回到家中時,父母對苔絲的受辱只是默默接受,這可能是小農思想和自卑心態作祟,苔絲的命運又一次受到沉重的打擊。苔絲的悲劇命運和她自身的處理方式有很大關系,而她的個性和處理問題的方式都和父母對她的教育息息相關。
原生家庭指的是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并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從出生到自己組織家庭,人們一直生活在原生家庭里。所以不管是生活方式、處事方法還是三觀、信仰與自我意識都會不同程度受到父母影響。在不同類型的原生家庭中成長的人,性格特征和處事方式都有很大的差異。原生家庭的類型主要有三種: 完美主義、過度高壓以及忽略。完美主義式家庭中父母會逼著孩子做超出孩子能力范圍的事情。過度高壓式的原生家庭中父母不允許孩子說任何話,只有他們才能說。這樣的家庭模式使得孩子做的許多事情都不是出于主觀意愿。性格偏內向的人,遇到高壓,會退縮而產生封閉情緒。忽略式家庭一般出現在物質條件較差的家庭里。父母迫于生計每天非常忙碌,整天只看到他們早出晚歸與孩子很少有交流的機會。
大部分的原生家庭不是單純地屬于某一種類型而是混合型的。苔絲所成長的家庭就是過度高壓與忽略的混合。苔絲的原生家庭成員包括父親、母親、六個未成年的弟妹以及兩個夭折的弟妹。家庭中最初出現的是由苔絲的父母約翰和瓊恩組成的夫妻和子女的原生家庭。他們延展出的家庭模式是充滿虛榮心與負能量的,他們的生活水平始終徘徊在生存線邊緣,而二人作為家中的領導者并不去思考擺脫貧窮的正確方式,并且完全忽略子女的教育。原生家庭的父親約翰是個嗜酒成性的小販。自從在鄉間小路遇到牧師,牧師告知他有貴族家庭背景的消息之后,他那虛榮愚昧的秉性便日漸顯露終日做起貴族的白日夢。他作為一家之主卻全然不顧家庭責任,去酒館里尋歡作樂,酩酊大醉后造成意外痛失馬匹致使自家生意擱淺。虛榮心作祟下使得他對自己的錯誤毫不在意,一味標榜自己的貴族身份。這位除了酗酒就沒有優點的父親沒有作出任何對家庭有益的事情,最后一命嗚呼。作為女主人的瓊恩是位典型的家庭主婦,也是家中真正的領導者。然而她對丈夫的酗酒毫不干涉,對女兒苔絲的遭遇也是聽之任之沉默不語。為了家庭生計她總有干不完的家務,而上酒館去陪丈夫則成為她的一種逃避自己的家庭職責的方式。而對于丈夫貴族的美夢也感到驕傲和榮耀,和丈夫一起做上了白日夢。他們對生活實際問題的逃避造成年齡最長的孩子逐漸承擔起家庭重任。瓊恩一邊努力地維持家計一邊試圖短暫逃避現實的做法使她與孩子們的關系復雜。而約翰則與孩子們完全處于疏離的狀態。這也是為什么苔絲對母親言聽計從,在她本該自己決定命運走向時卻顯得異常軟弱:她感覺到阿歷克對自己的居心不良,卻遂了母親的心愿冒險和阿力克相處。母親還和幾個年幼的孩子結盟以反對苔絲的反抗情緒。當他們聽說苔絲不愿去認親,便“哭叫起來,責備她,請求她,要她別再猶豫”,“她媽媽也來幫腔,唱起同樣的調子,只有爸爸仍持中立態度”。這一幕深刻地反映出這個原生家庭混亂的關系。面對虛榮心作祟卻又毫無能力的父母還有年幼的弟妹,性格內向的她更趨于封閉,腦子里一味地想著自己的一切行為都要對家庭負責。這也是她一次次將自己推向悲劇命運的根源。即使深愛安吉爾卻為了家庭的生存委身于阿力克。
苔絲在充滿壓迫與忽略的原生家庭中生成的性格使她在處理情感問題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自身感受而是受制于家庭因素。在沒有正確積極的教育和引導下,一個淳樸的鄉村少女很難對自己的命運有所掌控。因此原生家庭對苔絲的影響是她悲劇命運的源頭。
參考文獻:
[1](英)托馬斯·哈代.苔絲[M].孫法理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2](美)約翰·布雷蕭.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M].鄭玉英,趙家玉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