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姍
【摘要】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交際教學法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和交際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得出交際教學法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就這些問題分析并提出了解決方案,并且論證了交際教學法的策略及意義。
【關鍵詞】大學英語 交際教學法 策略 課堂應用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傳統模式下的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在交際教學法中,教師只是組織者,評估者和提示者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中起著主體地位,他們有更多的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基本上形成了與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獲取知識并且具備了一定的交際能力。
一、交際教學法的理論來源及特點
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也叫做“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者“功能意念法”(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它指的是通過使用目的語,學生和教師能夠真正的互相交流的教學理論,它強調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并把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來進行教學和使用,使語言學習者最終能夠獲得足夠的交際能力。交際教學法的兩個最基本的教學目的:一是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二是全面發展學生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
二、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觀念上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僅僅重視對知識的傳授,認為教閱讀就是教語言知識,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圍繞對課文的理解分析和知識點的講授而展開。實際上,閱讀只是語言技能的一部分,作者在實際教學研究中發現,在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分析、思考以及判斷能力,會更加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2.教學方法上的問題。課堂上教師“滿堂灌”、“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被動地接受,而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啟發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運用不足,從而導致學生所收獲的可能只是一些新單詞和對課文的模糊的理解而已。
3.另外,學生對英語四、六級考試證書很熱衷,對四、六級英語考試很重視,也很投入。對“以交際為中心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夠熱心,消極應對。學生的不夠配合也影響著交際教學法的實施。
4.長期應試教育環境下學生對自身口語交際能力的信心缺失導致其在課堂上的參與和配合不夠積極。這也是交際教學法實施的一大障礙。
三、交際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
雖然面臨諸多問題,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在交際教學法的研究和運用上都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結合交際教學法的理論、特點,筆者認為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1.課堂教學交際化與教學形式多樣化。交際教學法認為,教學內容不僅包括語言知識更要強調交際技巧。交際教學法側重培養學生用所學語言進行語言言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
2.培養跨文化意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文化的差異性會帶來語言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每一種語言都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具有民族性。學習外語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所以,廣大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實踐活動中要積極地向學生介紹和傳授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其跨文化意識,提高其語言交際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是被普遍認可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現有教學軟件、多媒體課件、音頻、視頻資料能為學生提供大量相關背景鏈接和操作范例。不僅能在同等授課時間內增大語言信息量而且能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寓教和學于娛樂之中。
4.重視課堂外學習周期。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練習,而僅靠課堂的幾十分鐘,學生的交際能力很難得到質的提高。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堂外學習周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話題和對象,進行口語操練。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手段對學生進行指導,最大程度上修復其語言交際信心,從而提高其英語交際的水平。
5.要做好總結評論。教室要盡可能在每次運用交際教學法開展聽說課堂交際活動之后,對活動情況作一個總結和短評。在總結中,可以對學生們的發言情況作以概括,對發表的意見,觀點作以歸納,要對學生發言或其他交際活動中的精彩內容進行回顧和評價,同時要對發現的問題和錯誤采取適當的方式予以糾正。
四、結語
交際教學法的教學思想涵蓋了整個語言交際的功能性和學習者本身的心理需求.強調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我國外語教學改革中具有重大影響。但交際教學法的采用并不意味著對傳統方法的否定。只有將它作為對傳統教學法的補充或者二者的結合,才能既達到該課程的目的。作為工作在第一線的英語教師,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從點滴做起,不斷積累,不斷探索,積極創新,優化教學模式,因材施教,兼顧學生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平衡發展,爭取為國家培養更多的能夠參與國際交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Patll Davies.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2.
[2]Hymes.D.H.On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In J.B.Pride and J.Holmes(eds.),Soeiolinguisties:SelectedResdings.Harmondsworth:Penguin,19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