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瓊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英語教學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而且要在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培養,培養學生優良的品德、高尚的情操以及社會責任感。教師應探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英語教學 核心素養 品質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才需求的標準也越來越高,21世紀技能包括學習和創新技能,信息、媒介與技術技能,生活與職業技能;另外,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創造性的思考能力等等,都屬于培養核心素養中應包括的內容。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符合教育部“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符合英語課程標準,是提升課改品質的關鍵。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圍繞語言知識技能,優化教學策略方法,引導學生在自由探究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和品質,是英語教學的核心意義。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還要重視語言的人文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人的心智發展,塑造學生健康的品質,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含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是關鍵。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意識品質
英語教師要在英語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有效地滲透核心素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英語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情感態度。例如,在教學《Mothers day》時,可以先介紹Sarah的話語:“Hello, boys and girls. I am Sarah. Im helpful. I can sweep the floor. I can cook the meals. Are you helpful?”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讓學生主動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如表達自己通過幫媽媽做家務而獲得的體會,從而培養學生關愛家人、尊重長輩、熱愛生活的優良品德。再比如教師在教生氣的英語表達時,首先提問學生平常生氣時會怎么做,然后講做這些事可能會出現的后果,可能會對你自己、他人及社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這就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應該怎樣發泄情緒,學生可能會想到去跑步、踢球等,這時學生內心世界的東西、生活的東西、品格的東西,行為的東西全都融合到了語言教學的課堂中,這才是真正素養的培養。其實每一種活動都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只不過現在學校沒有這樣一種系統設計,沒有整體考慮,所以很多教師覺得非常困難。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品質。教師經常教學生如何用英語表達開門、關門,如果此時我們同時教給學生在開門時要看一下門后有沒有人,如果有人需要為他扶著門,這時就把語言交流、思維認知、社會文化三個目標融合成了一個教學任務。我們在教學中如果都能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教師就不用再刻意地去找情感目標,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國際通用的行為規范。又如小學教學目標“如何介紹一個人”。This is Tom. He is my father. He is a driver.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不只是讓學生學會this is的句型或者he和she的語法區分,而是介紹一個人時的思維框架序列——這個人的名字、與我的關系以及社會形象。如果延伸到文化角度,在中國介紹一個人時思維框架序列一般是相反的——先介紹社會形象、再是與我的關系,最后才是姓名。這個過程便是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和社會常識。因此,教師應該建立思維框架的認知基礎,才能在教材中挖掘出文本價值,從而為學生提供語言和思維范式,真正幫助學生發展語言和思維能力。
2.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揮自己的特長,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正確處理與小組成員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師可利用四級制理念,也就是讓學生在“老師(T)一助手(CTA)一組長(G L)一組員(G1VI)”的小組模式卜,進行小組式探究、合作、互助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三、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包括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教師要加強學習,嚴格要求自己,切實起到“言傳身教”的模范指導作用。教師要具備跨學科的綜合能力,豐富的科普、社科、人文知識,善、雅的人文關懷情懷,平等、協商、合作的感召力,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豐厚的學養來影響學生。
例如,在教學與動物相關的詞匯時,教師可以配上生動、形象的動作:“Look! Here is a lazy rabbit”然后,教師比出小兔子耳朵的動作,伸一個懶腰,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并向學生講解“lazy”的危害,教育學生做人要勤奮。英語教師通過這種詼諧、幽默的語言形式,可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
在教學中,英語教師要通過啟發教育的方式,開發學生的腦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分清是非對錯,讓學生受到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的影響,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樂觀地而對生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教學《I am angry》時,教師可以在課堂的前半部分讓學生表現出自己生氣時候的行為動作。而在后半節課,教師要針對學生生氣時表現出的隨意摔東西、打人、罵人、踢垃圾桶等行為,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讓學生知道負面情緒給自己帶來的消極影響,并向學生傳授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使學生學會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
四、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法,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
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強,沒有堅定的意志力,比較好動、好玩,所以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時期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游戲、表演、講故事、歌唱等形式,通過情境設計等手段在教授英語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道德品質。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演講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張開嘴”,同時在講臺上進行演講表達自身的想法也可以使學生更加自信,增強心理索質,教師也可以根據文本中的情景安排學生飾演不同的角色,讓學生都參與進來,充分堅持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使教學活動根據學生主體的發展需求而開展。在“a new friend”一課學習中,以視頻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地進入情境,揭示主題,讓學生預先感知而不突兀;課中安排各項有趣活動緊緊圍繞主題,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獲取、分析、概括、評價等思維品質,建構結構化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品質,形成文化理解,促進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又如教師可以通過“Listen and do”的游戲形式,帶動全班學生參與到游戲中來,并發出“Water the flowers, Empty the trash”等指令,讓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然后學生回答:“Yes Im helpful. I can water the flowers. I can empty the trash.”比試哪個小組反應快,輸了的學生上臺表演打掃衛生的動作。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形成獨立自主、善于思考的品質。
五、借助學科整合,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英語教師要整合學科知識,列舉一些正確行為對人產生的積極影響和錯誤行為對人產生的負而影響,讓學生判斷自己言行的對錯,讓學生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另外,教師還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網絡,向學生傳授核心素養的內容。例如,教師可結合《Student code of conduct》的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播放一些較生動、有趣的圖片、視頻、動畫片,讓學生在這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得到啟發,明白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六、結語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和新課改深入的體現。英語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做有心人、上用心課,以最美的方式讓每一朵花兒都能迎風綻放,找到屬于自己的春天。
參考文獻:
[1]李小艷.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英語教學之我見[J].學周刊, 2014,2(210):91.
[2]陳美惠.淺談對小學英語人文性的思考與踐行[J].基礎教學研究,2014(9):3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