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莎
摘要:智慧課堂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學習分析等技術實現智慧化的教與學的新型課堂。智慧課堂教學設計可以采用學情智能診斷、資源智能推送、學習活動設計、多元智能評價四個環節。實踐表明,實施智慧課堂教學對于實現教學目標和創生教學附加價值,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課堂;教學設計
一、引言
2016年,教育部頒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服務要基本滿足信息化學習需求和個性化學習需求。”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著教育的變革,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智慧課堂應運而生。智慧課堂為教師提供了更加科學的決策依據,為課堂教學的創新提供新思路。
本文在智慧課堂內涵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策略進行探討,為學院開展智慧課堂教學實踐提供參考和依據。
二、智慧課堂的內涵
智慧在辭海上的解釋為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是人類智慧的延伸,正在促使人類文明邁上新的臺階。
智慧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是依賴于大數據、云計算、學習分析等技術,實施學情診斷和資源推送,開展“云+端” 學習活動,進行學習過程記錄與多元智能評價,實現個性化與智慧化的教與學的新型課堂。
智慧課堂智慧教學以培養智慧型人才為宗旨,不僅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習和創新的技能(4C)[1]。它包括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創造力(Creativity)。
三、智慧課堂教學設計
智慧課堂教學設計是以智慧課堂教學理念為指導,根據教學目標,對智慧課堂教學資源、教學活動、教學評價進行系統設計的過程。智慧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學情智能診斷、資源智能推送、學習活動設計、多元智能評價。
1.先學后教——學情智能診斷
學情診斷是智慧課堂教學設計首要環節,是其它環節設計的依據。學業水平、興趣愛好、認知風格、信息素養如多彩光譜一樣表現出廣泛的多樣性[3],學情診斷是評估分析多樣性的方法。
基于智慧課堂教學環境的支持,智慧課堂學情診斷突顯其智能化特征。學情智能診斷,就是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學習分析等技術,了解學生的學習優劣勢、學業水平、認知風格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切實可行的、個性的、貼近學生實際的學習方案。
例如教師利用學習平臺課前發布學習任務;學生完成檢測題并提交到平臺;平臺的智能統計功能可以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分析,診斷學生的預學情況,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教師的教基于學生的學,實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2.私人定制——資源智能推送
人們在在瀏覽網頁時,會有這樣的體驗,系統會自動推送符合我們的喜好的新聞或者商品,這其中就蘊含智能推送技術。傳統教學中,班級人數較多,教學中難以開展個性化教學。智慧課堂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私人定制學習方案,精準智能推送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資源,有效地解決了學習需求的問題,實現個性化學習。
例如教師利用網絡平臺發布試題,學生在學習端完成練習。平臺自動分析學生練習情況,為教師的點評提供依據。平臺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自動推送不同難度的練習給學生,在實踐練習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讓每個生命都得到潤澤。
3.問題引領——學習活動設計
智慧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需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發揮教學云平臺、智能學習終端的作用,幫助學生完成任務,實現活動目標。
教學以解決學生問題為主線,每個學習活動都應該有明確的目標,通過師生、生生互動,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提供明確的活動規則,科學管理課堂;體現學科教學特點,以促進就業為目的;擁有較為完整的社會化過程體驗,學生在合作討論中權衡、質疑、思辨、表達,進而成長。
例如學習活動設計展示生活應用,創設學習情境;利用相機記錄活動過程,將思維可視化;利用分析工具將數據實時呈現;利用平臺將成果可視化。
4.實時反饋——多元智能評價
“互聯網+”時代的教學評價不再單純地關注分數排列,而是向兼顧綜合素質的大數據分析轉變,實現多元智能評價。多元評價,包括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內容多元、評價方式多元。評價主體多元主要體現在除了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以外,家長亦可參與評價,家校協同實現了信息技術服務育人全過程。智能評價,是指利用大數據、學習分析等開展評價,記錄學習過程,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評價結果,做出價值判斷。
在智慧課堂教學中,教學評價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具備動態性和伴隨性的特點,即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并且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分析結果。課前預習提供簡單的測試題,平臺根據學生提交的結果動態分析學情;課中檢測評價反饋,平臺實時顯示題目的正誤率,自動生成統計分析圖,教師選擇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講解;課后作業跟蹤反饋,動態診斷,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
四、結語
智慧課堂需要技術的支持,但技術不是智慧課堂的全部。作為一線老師,不需要打開技術的盒子,而是需要在智慧課堂中合理的運用技術開展智慧教學。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師需要改變專業生活方式,不應當只做知識的搬運工,更要做學生心智發展的營養師,提高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智慧課堂環境下優化教學設計,制定適應學生差異的個性化教學方案,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智教慧學[2]。
參考文獻:
[1]王慧.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智慧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6,(11):87-92
[2]孫曙輝,劉邦奇,李新義.大數據時代智慧課堂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7):112-114
[3][美]瑪拉·克瑞克維斯基,朱莉·維恩斯.多元智能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