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大量的跨境電商業務不斷產生,這一市場發展趨勢給國際貿易專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國際貿易專業要對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在課程體系和教師隊伍的建設上進行完善,加強實訓平臺和創業基地的建設,以培養創新型人才。本文主要對“互聯網+”視域下國際貿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
摘要:“互聯網+”;國際貿易專業;創新創業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也遍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尤其是互聯網和外貿的結合,使得我國外貿發展有了很大的轉變,帶來了跨境電商不斷發展,因此,我國對外貿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同時還要具有不斷創新的能力,因此,高校對外貿人才的培養目標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給國際貿易專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高校通過在教學方式、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以培養既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又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以下是本文對“互聯網+”視域下國際貿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提出的改革路徑。
1、建設創新型課程體系
1.1根據培養目標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大多數學生是以就業為主,而還有少數的學生具有創新創業的精神,因此,在建立課程體系以及教學模式上,需要對這張種情況進行分層。針對學生的具體需求開設相應的班級,以培養學生在制作單證、市場營銷、貿易溝通、外貿實戰以及客戶維護等方面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同時,還可以使學生發揮各自的特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并讓學生根據自身特點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既要培養學生的共性能力,還要使學生的個性能力有所發展,逐漸深入,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1.2以跨境電商的創新創業為主線設置課程
互聯網的發展主要帶動了跨境電商的發展,因此,在設置課程體系時,要以跨境電商為主線。教學過程中,在原有的電子商務、商務英語等基本課程的基礎上,還應針對跨境電商行業開設一些新的課程,如:《商品學》、《跨境電子商務報關報檢實務》、《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跨境電子商務支付方式》等等,以培養學生在對商品的選擇和檢驗、物流、電商平臺操作實務、電子結算等知識的了解以及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
2、建設專職教師和創新型導師互補的團隊
在對學生的外貿理念、知識及能力的培養上,由專職教師對國貿專業的理論課程進行教學。而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專職教師還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高校應從校外聘請有豐富經驗并且優秀的創新導師,使專職教師與其互相學習進行互補。另外,由于創新導師在穩定性和長期性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專職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對創新導師進行選擇,并與其進行研究和學習,從而使專職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有所提高,進而對學生的長期實戰和創新進行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3、建立實訓平臺,組織創業大賽
3.1通過校企合作加強實踐和理論的聯系
通過各種平臺資源如工學結合,來聘請一些企業的技術和管理骨干到課堂中,提高教學中的實踐內容,有利于同學對最新行業信息的了解,對相應職業技能的掌握,同時,還使得高校的師資體系更加成熟。
3.2以企業管理形式開展活動
在班級開展活動,為學生布置任務,并對學生進行分組和考核,通過這種形式來使學生樹立員工意識,并使學生對企業的文化及歷史發展有一定的了解。在舉辦活動時,教師要以企業對員工的要求來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培養,使學生對企業員工的狀態、培訓機構、崗位要求、考核模式等有一個提前的感受,從而使在學習中對自己有更明確的要求。
3.3實行頂崗實習
與校企合作的企業進行協商,讓學生按遞送簡歷、面試、崗前培訓以及簽署協議等流程進入企業,使學生對企業的招聘要求和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讓學生通過一定時期的實習,在溝通合作、職業化面貌、人際關系維護等能力以及職業技能上都有一定的提升,從而使學生在就業使更有競爭力。
3.4組織創業大賽,培養創新創業意識
我國為了促進大學生創業,針對跨境電子商務對大學生開設了創新創業大賽,為大學生專業技能以及雙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優秀的平臺,給學生提供了創業機會以及就業崗位。大賽的目的不只是為相關同學提供展示和競爭的平臺,還想通過比賽使更多學生的創業意識得到激發,以促進創新創業人才的增多。
4、總結
“互聯網+”的發展給跨境電子商務帶來了契機,同時也給高校對外貿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在“互聯網+”視域下,對國際貿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進行了改革,通過建力健全創新型課程體系、建設專職教師和創新型導師互補的團隊、建立實踐平臺組織創業大賽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以及創新創業能力,以為我國外貿行業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韋鈺芳.跨境電商背景下國際貿易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培養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 , 34 (8) :48-49
[2]殷慧慧 .高職國際貿易專業跨境電子商務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6 , 10 (2) :31-34
作者簡介:郭琳(1982—),女,漢族,湖南常德人,湖南農業大學碩士,湖南外貿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