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順莉
摘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對職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力度,突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高職教育最重要的質量要求和顯著的特征。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語文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與探索,旨在更好的促進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語文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關鍵詞:職業能力培養;語文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研究探索
高職高專語文教育專業的主要任務是承擔培養從事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技能型準教師的責任。而課程體系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保證。傳統的語文教育課程體系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現代職業教育培養的要求。因此,當前對高職語文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探索,成為了本專業如何培養適應地方社會需求的具有良好職業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課程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發現,目前高職院校語文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有:課程體系定位寬泛,課程設置理念不清,課程體系內容學科教育的特點與痕跡明顯,與以“應用為目的,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培養技能”為重點的要求相矛盾,對中小學語文課程教改政策把握不透,缺少與“新課改”的有效對接課程,課程設置中突出學生職業能力訓練的課程特色不明顯,課程體系考核方式單一等問題。必須在原有基礎上改革創新,才能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且改革需以技能、實踐和就業為導向,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更好地契合高職高專語文教育專業學生的發展。
二、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的基本思路
應通過深入到校外實習基地及相關部門調查語文教育專業就業崗位的設置、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及國家和地方政策,了解各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各崗位所需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并參照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及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以崗位職業能力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構建“理實一體,強技接崗”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上應規劃出相應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平臺課、專業核心課、實踐實訓拓展課四大課程模塊。注重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在課程體系上,打破學科課程間的壁壘,加強課程與課程體系間在邏輯和結構上的聯系與整合;在教學內容上,要求教師精選教學內容,密切聯系中小學教育課程改革新理念新要求,注意把課堂教學內容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適度減少純理論必修課,增設綜合性課程,增加職業技能實踐課。課程體系設計思路可如圖所示:
三、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的研究探索
語文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需要從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選擇、教師課程建設水平、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進行考慮。
(一)以技能、實踐為導向的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選擇
語文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選擇應以培養職業素質為主開設公共基礎課,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開設專業平臺課、專業核心課和實訓實踐拓展課,形成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平臺課、專業核心課和實訓實踐拓展課”四個模塊構成的“理實一體”的課程體系。同時應增加實訓實踐課程的設置,并從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比例關系著手進行建設和改革,將課程體系分為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大板塊,加大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中的比重,實現課程結構的綜合化和模塊化。在此基礎上,做到公共基礎課體現素質教育的綜合性和師范性,專業平臺課體現其語文教育的知識性與專業性,專業核心課體現其職業崗位性和開放性,實訓實踐拓展課體現其技能性和運用性。這樣,在建設改革完善語教專業的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才能培養出學做結合的高技能師資人才。
1、公共基礎課要體現素質教育的綜合性和師范性。與專業課相比,公共基礎課體現了一個“全”字,課程的“全”也是為了學生素質的“全”。但有的課程的開設效果不是很理想,如大學英語課程由于教材、教法等問題,到了社會上仍然是“啞巴英語 ”,不實用。如計算機基礎課程,雖然國家明確要求新世紀的語文教師必須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的有關技能和多媒體的應用,但語文教育專業設置的計算機課程沒有專業特點,學生根本不具備自己動手設計制作語文教學課件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在此類課程的開設中,不僅課程要全,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英語與熟練操作計算機。因此公共基礎課的開設,應為學生以后做一個好老師奠定一定基礎,應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
2、專業平臺課和核心課要體現語文教育的知識性與專業性。通過專業平臺課的開設要讓學生具有較強的分析、講解各類文學作品和認識、評價各種文學現象的能力,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審美素養和高尚的情操,并且也讓學生受到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初步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具有能閱讀一般的漢語古籍的能力,具有掌握語言的基本理論、漢語歷史演變的基本規律和古代、現代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的能力。高職高專的語文教育,培養的主要目標是小學語文教師,而不是學術研究,因此,在知識上應本著“管用、夠用、會用”的原則。所以,在教學內容上,要求教師精選教學內容,密切聯系中小學教育課程改革新理念新要求,注意把課堂教學內容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應當減少理論的講解,增加學生接觸文本的機會,更加注重作家文本的分析,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和能力,提高學生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同時,還可增開《文學名著欣賞課 》,以增加學生接觸經典的機會,突出閱讀和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在培養人文素質和精神、審美感知和創造 、創造性思維能力等,實現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對接。在核心課程的設置上,應培養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教。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相關的專業理論,更要訓練她們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的專業技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夯實基礎。
3、實訓實踐拓展課要體現語文教育的技能性和運用性。語文教育專業應設置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語文教育專業雖是有多年的辦學經驗的傳統專業,但實踐教學一直沒能形成體系。許多技能和能力都是在畢業后的工作中才得到的,適應社會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因此,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建立實踐教學的體系,有計劃有步驟的培養學生實踐意識的養成,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技能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專業技能課訓練要精,要適合學生愛好,盡可能讓到中小學教學的學生能夠一專多能。在實踐課程設置上,應分學段定期進行教學調查、教學觀摩、模擬教學,應增加教育見習和實習時間,并注重加強見習和實習指導,實習基地應設固定的實習指導教師進行教學綜合指導,以加強實踐課的管理、監督。endprint
(二)重視專業帶頭人的培養,不斷提升教師隊伍課程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能力尚待提高。教師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知之甚少,對講授的課程在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有的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的能力不夠,造成課程目的不明,內容雜亂、繁多,重點、難點不突出;有的教師學歷、學位高,學科水平高,教學能力差,實踐能力不足。教師疲于應付上課,無暇顧及課程建設。
因此,僅僅通過提升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和學術水平,依靠建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要促進教師轉型。這種轉型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職業教育理念的學習,打破知識傳授的教學理念,并熟知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理念和現狀。每年可以進行教師定期培訓,使之適應本專業的發展,多與其他院校進行語文教學的交流、合作,可組織教師赴外校學習、參觀、調研和參加學術會議等學習新課改理念和實踐教學經驗;二是通過一定的措施,讓教師走出書齋校園、深入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社會需要,獲得與培養目標指向相一致的經驗和思維方式。專業教師可以開展每年一個月的實踐活動,深入小學、中學、培訓學校等掛職和鍛煉等,甚至可以成立專門的實訓教師隊伍,與理論課教師相區別,專門指導學生實踐。唯有如此,才能突破傳統的學科思維局限性,才能使“以社會需要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從理念層面進入到課程建設層面,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實踐之中。
(三)努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為實現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目標,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對能力培養需要和學科專業特點,構建以課堂實踐教學培養基本技能為主導,以課外實習實訓、專業綜合實踐為延伸,全面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1、課堂實踐教學
(1)引入新的實踐教學理念,注重實踐教學,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理念。在課堂上多開設課堂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多參與課堂實踐,從而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語文實踐運用能力。如:表演、案例分析法、專題研討與辯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競賽、“課前三分鐘”等。特別是突出口語訓練,加大“三種能力”(口才、書寫、寫作)在日常教學中的比重。語文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能力。
(2)應積極研發編寫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新教材,現行教材的特點是以講讀為主,以教師為主,以課堂為主,有關實踐的內容十分匱乏。即使有些零星的內容,也僅限于知識的范疇。不能打破“書本一課堂一閉卷考試”的禁錮,更不便大面積實踐性操作。因此,改革高職語文教學,當務之急是編寫易于操作的“聽、寫、讀、說、做”理論實踐一體化教材,注重實用性。可按“說”、“讀”、“寫”分冊而編。或者可按基本知識,范例,技能實踐三個層次構建教學單元,并按單元組織施教。
(3)按照“管用、夠用、會用”的原則強化課程設置,加大實訓課程量,開設“三字一畫一話”課程。增加專業技能實踐課的課時量,讓學生在學校有更充分的實踐鍛煉時間,從而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依托課程改革,重點打造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課程,制定“觀摩—見習—記錄—設計—試教—評課—說課—實習”序列化的實踐方案;并切實強化課堂觀摩和試講指導環節的質量。
(4)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創新教學形式、建立開放性教學模式,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鼓勵教師采用探究式、案例式、討論式、情境模擬法、專題研討與辯論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建立高職“語文大課堂”的教學模式把“第一課堂”延伸到“第二課堂”,使課內與課外、生活與學習、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時時、處處都是學習訓練的“語文大課堂”。其次,多開設課堂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多參與實踐。例如搶答、表演等都是實踐教學的方法。課堂實踐教學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閱讀教學時常用的小組討論教學,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體現了合作學習的價值。
(5)注重課后實踐訓練。課后可以布置以實踐性為主的課外研究性學習作業,每周及時批改和指導作業都需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進行規范,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2、課外實踐教學
(1)積極引進外校教學資源,請實訓基地學校老師定期來我院為學生上示范指導課、開設講座等,讓我們的學生更多的了解小學語文課堂。
(2)積極建立“第二課堂”,合理利用早晚自習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早晚自習可以練習普通話,教師口語,用小黑板練習粉筆字等,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運用能力和書寫能力。
(3)積極努力搭建實踐教學平臺,拓寬實踐教學渠道,強化實踐教學質量。積極建立理論課與實踐課并進、校內實訓和校外見習、實習互補、學與訓互動、教學活動與學生技能競賽交融、學生技能量化測試與學生素質綜合定性評價結合等多元立體的教學平臺。比如:校內試講、校外見習和實習、舉辦畢業生教學技能大賽、創建“支教協會”等等。可增加見習次數,定期到實訓基地學校觀摩、上課。可以在現有的實習基地的基礎上,繼續努力拓寬實習基地,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集中實習,把在課堂上所學的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和學科專業知識綜合運用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使知識成功轉化為能力,切實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為今后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每年舉辦詩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及畢業生教學技能大賽,讓學生之間能夠更好的交流和借鑒學習。創建“支教協會”,利用學生課外時間、假期或周末去周邊的一些學校幫助支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實踐鍛煉。
(四)完善課程體系建設中考核方式的改革。
為進一步推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以考核方式改革為導向,根據“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為充分調動學生自我表現的自覺性,積極推行考核方式的多樣性。增加考核的形式,使多種形式共存。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理論加實踐課程的考核方式應有所不同,有筆試、口試、機試(電腦、軟盤等電子文檔形式)、“閱讀+感想”的方式、“查閱資料+撰寫小論文”的方式。盡量減少期末考試筆試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課程平時學習的各個環節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實踐能力在課程成績中所占的比例。這樣通過考核方式改革,既能考查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程度,又能檢驗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綜合職業素養。
新時期,課程體系建設是地方高等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項基本教學建設,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課程建設的水平和質量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只有通過課程體系建設及改革的不斷研究和探索,才能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促進其專業化成長。使學生畢業后能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逐步成為優秀的中小學語文教師。
參考文獻:
[1]周利萍.李金波專科語文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與對策—以萍鄉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2年8月
[2]宋興甫.高職語文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解析與重構思路 [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7年4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