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蘭
摘要:現代社會環境下,口語交際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出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溝通、工作時的人際交往,都離不開口語交際。小學階段正是為一個人的語言能力打基礎的關鍵時期,提高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至關重要。而農村民族小學由于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口語交際教學一直是薄弱項[1],因此,提高農村民族小學低段口語交際能力、強化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拓展農村少數民族低年級學生的語文知識面,是小學教育中極其重要的研究課題[2]。
關鍵詞:農村民族小學;低年級;口語交際;教學策略
在語文教育中,“聽說讀寫”與口語交際能力密切相關;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善于交流、妙語連珠的好口才,能讓工作和學習進行得更加順利。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學生無法真正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獲得訓練,進而影響到學生的日常交流。對語文課程的素質教育、學生的個人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這種現象在農村小學,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的農村民族小學尤為突出。
農村民族小學生作為尤其特殊的教學目標,天然就具有教學障礙。因此,對農村民族小學低段語文老師來說,除了要教會學生如何積累詞匯量、學會遣詞造句、學會修辭之外,還需要幫助學生掌握方言、民族語言和普通話幾種語言形式,并且能成功將不同的語言用到口語交際中來。
一、農村民族小學低年級口語交際教學的教學情況
(一)影響到農村民族小學低年級口語教學的因素
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村民族小學低年級學生口語學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從生理角度來看,小學低年級階段,尤其在一二年級階段處于人類的啟蒙教育階段,學生剛剛結束嬰兒到兒童的轉換期,這個階段的兒童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但在思維方式、自我意識、情緒感知方面處于比較弱的時期。顯而易見這個時間段尤其適合發展兒童口語交際能力。對于農村少數民族學生而言,漢語并不是他們的第一母語,因此在最適合學習的三歲到五歲階段,很可能并不能接觸到漢語教學,因此小學初級階段的漢語口語交際培訓尤為重要[3]。
其次,口語交際教學需要構建合適的社會實踐的環境。語言是需要通過溝通發展形成的,“聽說讀寫”中,口語交際能力所需要運用到的就有聽、說、讀三個部分,并且三者同時都要運用起來。因此,要提高農村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口語交際能力,就必須建立漢語交流的良好環境,在特定的語境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完成口語交際的實踐。
但從現階段教師的教學情況來看,由于應試教育的考核體系,加上教師、家長、學生都不具備完善的學習觀念,使得許多老師都忽略了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對學生的訓練不足,且形而上學,缺乏針對性,使學生錯誤地把口語交際訓練課程與閱讀能力訓練劃上等號,把口語交際的訓練變成閱讀能力訓練;或是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不夠深入,不能真正理解課后要求的口語交際訓練的內容,把口語教學和其他的課程教學徹底分開,難以形成有效的聯系,使口語訓練內容在學生閱讀、寫作中得不到鞏固,語交際訓練似乎成了語文教學中毫不相關的一門課程,致使口語交際訓練效果很差。
綜上可知,包括先天的語言環境、少數民族特有的語言體系、國家政策、教學環境、家庭和社會的影響等方面,都是影響到農村民族小學低年級口語教學的重要因素。
(二)對農村民族小學低年級口語交際教學的調查分析
要得出農村民族小學低段口語交際的教學策略,切實提高農村少數民族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首先就要從學生、教師、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等方面做出調查。根據實際的調查情況看來,農村民族小學低段的口語交際能力培訓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大特點:
首先,民族小學的教學以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字為母語,漢語通常作為第二語言,但小學語文教材卻沒有對此作出調整。很多少數民族直到進入義務教育階段才真正開始接觸漢語,因此教師的教學、教材的編寫,都應該考慮到這一特性。但在實際情況中,少數民族小學的語文教育并沒有對此作出區分,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采用的是完全統一的教材和課程標準,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很難對教案、教學方法、教學安排作出修改,即便要作出修改,也需要作出大量的前期資料查找、整合等工作,這樣的教學效果可以說是事倍功半。作為教學主體,出于客觀局限性,學生對書本內容很難理解透徹,想要完成課程標準要求的預習、復習內容,就要付出比漢族學生多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也就很難在這種“一刀切”式的課堂上真正獲得主體地位,很容易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學習積極性造成打擊,更不利于他們對于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其次,農村民族小學學生在實際運用漢語口語交際時,經常出現句法混亂的狀況。漢族學生在學習其他語言諸如英語時,通常都會習慣性地采用漢語的思維邏輯去理解和表達想要表述的句子,這種造句的方式很容易會引起語法混亂的問題。作為少數民族學生,一般情況下,漢語并不是他們的母語。因此,在學習漢語表達時,他們也很容易會犯學習英語語言時相同的錯誤,將母語的語法習慣代入到漢語的表達中來,從而造成了句子含義的表述混亂不清等結果,因此阻礙了學生的口語交際。
然后,農村民族小學學生在回到家后,很少再獲得口語交際訓練的機會。學習環境對實踐性非常強的口語交際訓練有著決定性作用,農村少數民族學生的家庭,通常知識水平較為低下,父母親人的漢語能力也較弱,很難與孩子采用漢語進行溝通,尤其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彝族、苗族等民族的學生,根本沒有實際的場景對口語交際進行練習和鞏固,也很難意識到用普通話進行口語交際的重要性。近年來,由于網絡的普及,使得許多少數民族學生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漢語文字交流,但在口語交際方面,仍不能獲得飛躍性的進步,可見環境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影響之大。
再者,農村民族小學的口語交際教學,很少運用到情景式教學和互動式課堂。在大多數一線城市,小學已經引進了互動式課堂和情景教學法。然而在信息和資源都相對落后的農村少數民族小學,基本還保留著老師教、學生學的舊式課堂教學。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難在課堂上被調動起來,在口語交際教學訓練中,這種特點尤其明顯。這實際上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是沒有作用的。endprint
最后,農村民族小學的口語交際教學缺乏科學的評價系統,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不強。國內現行的教學評價體系,實際上仍是盲從于應試教育背景下的體系,對重點強調實踐能力培養的當下,其實是非常不適用的。尤其在農村民族小學的教育中,基本只看期末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平時表現,對于純粹實踐性的口語交際能力的評價幾乎沒有。這樣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一種打擊,長久之下,學生對口語交際的訓練自然會產生消極情緒,這是極為不利于學生成長的。
二、對如何提高農村民族小學低端口語交際教學效果的策略及建議[4]
(一)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加強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視
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應起到引導作用,因此,教師本身的語文素養、口語能力、綜合素質就必須足夠高。首先,教師需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口才,能夠在語文課上妙語連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具有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對學生也能起到榜樣作用,引導學生自發自主地參與到口語交際中去;然后,教師本身應當具有較高的漢語口語水平,能正確地糾正和教導學生進行漢語口語學習;再者,作為語文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涵養,讓自己的課堂發言具有藝術性、欣賞性,以身作則地為學生樹立語言學習的榜樣;最后,語文教師自身就應當對口語交際教學建立一定的重視程度,真正理解課標對口語交際“學會聽說讀寫”的本質要求,及時反省自身的教學方法是否科學有效,不能讓口語交際課變成老師的一言堂,也不能變成單純的朗誦課或者閱讀表演。
(二)創造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語言教學首先要求學生的參與主動性,口語交際更是一種需要溝通交流的實踐性活動。教師應當結合課程內容和教材要求,提供有趣的溝通話題,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口語交際情境,讓學生能夠相對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和新課標的要求進行科學、系統的編排,使得口語交際的教學方法能夠適應農村民族小學學生的實際需求。
這方面一些城市的小學推行的教學模式值得參考。例如模擬情景法,在人教版一年級教材《比尾巴》中,可以讓學生扮演各種各樣的動物,以動物的角色描述自己的“形象”,并通過有趣的“動物開會”的方式,討論出誰的尾巴最長,并且幫助延伸閱讀十二生肖的故事。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閱讀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口語交際教學的環境中,教師應注重建立平等、友好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與,不要擔心自己說錯或者不會說。在遇到學生不會用漢語表述時,可以適當允許學生使用母語先表述一遍,然后再由老師教導用漢語表達的方法,正確地利用兩種語言轉換、聯想的效果,達到能在兩種語言中間自由轉換、融會貫通的效果。
同時,教師還能聯合家長、學校等資源,開展課后語言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課后生活中的口語交際環境,提升學生實踐訓練的幾率,讓學生更好、更積極地參與到口語交際里來。例如可以開展漢語角、查字典比賽、識物認字等活動,一方面,通過這些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詞匯量;另一方面,也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進一步提升小學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除此之外,這些活動結合實際,對學生課堂外的生活常識、綜合素質培養,也具有積極推動的作用。
結束語:
口語交際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有機的、至關重要的教學環節。對于農村民族小學低段的教師來說,也是完成語文教學任務、提高素質教育水平所必須攻克的難關,值得被重視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董孔玲.淺談農村低年級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中旬),2016,13(8):129-129.
[2]王燕.少數民族地區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現狀分析——以云南省雙江縣勐勐鎮賀六小學為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30(02):96-97,100.
[3]索昂巴久.藏區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人間,2015,177(18):150-150.
[4]張位萍.淺談農村小學口語交際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讀寫算(教研版),2015(18):248-248,2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