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朝安
摘 要 我國的大學分為綜合性大學和專科性大學,理工類學校與綜合類院校相比有其特殊性,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方面有偏向性,特別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有懈怠,課堂出勤率低。本文主要分析影響理工類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阻礙因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以提高理工類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水平。
關鍵詞 理工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學習接受過程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33
The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eptance Process of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LUO Chaoan
(Marxism & Leninism Teaching Department, 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iyang, Guizhou 550003)
Abstract Our university is divided into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of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ar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colleges has its particularity, this leads to a bias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especiall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arning slack, class attendance rate is low.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hindering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eptance of students in polytechnics,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acceptance process
當今世界是多元化世界,當今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適應當今形勢發展的人才必須是全面發展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展的基礎,是區分一個人是否屬于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標志。為適應當今多元化發展形勢,我國高校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理工類院校更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1 理工類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困難的原因
1.1 外部原因
1.1.1 理工類院校的學科教育不均衡
綜合類大學學科類型比較豐富,涉及門類眾多,而理工類大學就是理工科為其強勢學科,并且學校內也主要開設理工類專業。在重理輕文的大環境下,學生注重的是理工科的專業性與技術性,將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看作一個積累學分的科目,對思想政治的學習有抵觸心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理工類大學生中的接受程度很低。
1.1.2 理工類院校的教師思想政治功底不足
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是學生學習路上的指導者。只有教師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才能教導學生,使學生擁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理工類院校教師注重的是專業教育的實用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功底不足,本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領會程度就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無法科學準確地講解相關內容,只能照本宣科,同時因為理論功底不扎實也無法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因此學生認為思想政治學習枯燥乏味,對此沒有興趣,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困難重重。
1.1.3 教育媒介單一
教育媒介是溝通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橋梁,多元化的媒介才能很好地使教育者的知識轉移到被教育者身上。理工類院校注重的是理工類專業教育的實用性,對人文教育關注較少,投入的人力與物力不足。因此,即使教師有很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學生對思想政治學習有飽滿的學習熱情,但是缺乏溝通橋梁,知識也難以有效轉移,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程度怎么可能高?
1.1.4 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
在基礎教育階段,很多學生都聽老師和家長講過“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相比人文學科來說,理工科的實用性確實較高。我國處于社會主義發展初期階段,經濟發展是本階段的重心。在經濟發展浪潮中,物質利益是很多人追逐的目標。功利性思想充斥著全社會,在這樣的環境下,能靜下心來做學問的人都很少,認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人就更少。對于大學生來說,畢業之后的工作、生活問題是重中之重,因此,實用性較強的學科當然備受青睞。功利性思想使整個社會都很浮躁。從根本上說,很多學生之所以報考理工類院校,看中的就是所學專業的實用性,因而很難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濃厚的學習興趣。
1.2 內部原因
1.2.1 自身眼界的局限性
大學生雖然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很少接觸社會,對社會缺乏必要的了解,對自身職業生涯發展沒有合理規劃。而短期來看,技術性較強的知識對就業確實有幫助,于是許多學生盲目追捧實用性強的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缺期內難以帶來實際收益,在許多人看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重要。并且思想道德教育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投入過多的精力,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投資與付出不成正比的事情,因此大學生不愿意積極學習思想政治。理工類院校學生本身就缺乏人文素養,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不準確,眼界更是狹窄,面對職業選擇問題時往往表現為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對人文學科的學習更是毫不在意,導致思想道德教育接受過程困難重重。
1.2.2 責任意識不強
在校大學生往往不用擔心生活問題,不用承擔那么多的責任,因此造成他們責任意識不強。考慮問題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國家利益與民族大義,所看到的都是眼前的自身利益,對思想政治教育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很低。
2 優化理工科院校學生思想道德接受過程的建議
2.1 外部建議
2.1.1 理工類院校需注重學科均衡發展
我們國家培養人的理念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機構,更應該樹立全面發展的觀點,致力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因此應注重各學科的均衡全面發展。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但是次要矛盾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要注重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相互影響,促使事物的健康發展。理工類院校作為以理工科為重的院校,理工科是其發展的主要方面,是其主要矛盾,在注重理工科發展的同時,應注重人文學科的發展,使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共同進步、協同發展。應在發展理工科的前提下,向人文科學方面轉移一定的人力與物力支持,為人文科學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發展基礎。促使理工科院校學生注重人文科學的發展,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使理工科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得以持續優化。
2.1.2 提高理工類院校教師思想道德水平
長期以來,學校對教師的考核更注重科研方面,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完成考核方面,對其他方面關注不多。特別是理工類院校教師,學校對他們的考核主要在理工類學科研究方面,而理工類學科研究需要大量的實驗與調研,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考核決定著他們的評級與工資,所以在考核與教學中,更多的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考核方面,這就造成理工類院校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論研究不足,不能很好地教導學生。面對這一問題,理工類院校需要在教師考核方面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考核。在平時的教學任務中,增強人文學科的教育,并采用不定時抽查的方式,給教師以責任感。同時,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科教師考核方面,應給予更多的寬容度或更多的物質支持,使人文科教師沒有后顧之憂,專心開展人文學科教學。
2.1.3 教學方式應多元化
在當今形勢下,世界是多元化的,溝通交流方式也是多元化的,面對多元化的世界發展形勢,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應跟隨時代發展,向多元化轉變。理工科教師在教學中主要的教學方式是“講解+板書”,這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很多學生選擇互聯網學習,“講解+板書”的傳統教學模式在互聯網浪潮中幾乎被拍到角落,其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式時應注重學生的互聯網思維,適當選擇互聯網教學方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應用多媒體,關注社會熱點,讓學生針對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得出結論,在討論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思想道德教育接受過程在討論中得到實現。
2.1.4 優化校園環境
聯系具有普遍性,部分構成整體,整體決定部分。人是社會整體中的個體,是部分,個人與社會有著緊密聯系,社會整體對個人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社會大環境的優化可以使個體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每個學校都有特定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對在校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理工類院校也有其特殊的校園文化,其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更大。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遵循事物發展規律,事物就能順利發展,違背這一規律,事物發展就會受到阻礙。理工類院校在發展校園文化時,應遵循理工類院校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各種有力措施改善校園文化環境,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融入人文理念的學習,培養復合型人才。同時要大力提倡奉獻精神,減少功利思想的負面影響。
2.2 內部建議
大學生長期生活在學校中,對社會現實及社會發展了解較少,不善于全面看待問題,因此大學生應注重開闊自己的眼界,在課余時間應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切身感受社會現實,了解社會現狀,在了解社會現實的基礎上考慮問題,采用有效方式解決問題,同時應多關注網絡新聞,及時了解最新資訊,培養自己的全局觀念。理工科大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到的多為理工科知識,其邏輯思維比較強,在國家政治方針方面敏感度較低。因此,理工科大學生應在課余時間多關注國家時政要聞,同時組織起來對國家大事進行討論交流,提出自己的見解,在交流討論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得到優化。
3 結語
理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有重大影響。優化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接受過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大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使理工科院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使理工科大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 韋冬雪,彭俊樺.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環節的優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2] 唐昆雄,郭蕊.受眾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相關性探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3] 陳新亮,徐永贊.淺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中介[J].教學與管理,2011(24).
[4] 張世欣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規律論[M].上海三聯書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