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景明+ 岳青松
摘 要 新生入學適應不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常見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干預技術引起廣泛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文章采用心理學當中認知學習觀對依賴行為進行了新的解釋,認為依賴行為就是一系列程序性知識在大腦中的自動化運行的結果,采用放松訓練等心理干預技術,對一名由對父母依賴過度而導致入學適應不良的大一新生進行了心理技術干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新生適應 心理干預 思想政治教育 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76
A Cas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Freshmen's Maladjustment
YE Jingming, YUE Qingsong
( Dalian Neusoft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Maladjustment in Freshmen's enrollment is a common proble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f educators. The psychology theory of cognitive learning depends on the behavior of a new interpretation, that the dependence is a series of procedural knowledge in the brain in the automation of the operation results, the relax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echnology, from a dependent on their parents caused freshman admission to the bad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at made a multiplier effect.
Keywords freshmen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se study
1 問題的得出
依賴這種親子關系的早期經(jīng)驗會成為我們?nèi)蘸筇幚砣穗H關系的基礎,也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每當新生入學時,總有一部分同學由于對父母的依賴產(chǎn)生一些不適應反應,比如:不能離開父母,不能正常地交往和學習,產(chǎn)生抑郁情緒,甚至不能上學進而放棄讀大學的機會。這些不適應通常被視為是“新生適應綜合癥”的一種,出現(xiàn)問題的學生則被認為是獨立性、適應性差,情感脆弱。單純以“說教”的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快速提高適應能力,擺脫情感依賴收效其微。有沒有一種高效、實用的心理學技術能快速解決這個問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本文把傳統(tǒng)的心理學理論同當代認知心理學知識分類觀結合起來進行新的嘗試,提出新一種新的結構,對父母家庭依賴現(xiàn)象形成進行了新的解釋。并輔助放松訓練等咨詢干預技術讓學生進行高效的暗示性學習,消除消極的依賴行為反應,使其很快適應大學生活。
2 學生基本情況
李媛(化名)女大連某高校大一新生,甘肅人,2016年9月3日開始進行軍訓。當訓練開始還沒開始時就出現(xiàn)一系列不適應反應:不知原因的哭泣,心疼、無力、兩天沒有進食,并且出現(xiàn)發(fā)燒現(xiàn)象。9月7日,由于總是哭泣,父母都來到學校進行陪讀,9月8日,找到輔導員老師尋求幫助。
李媛從小跟父母生活在在一起,沒有住校經(jīng)歷。寢室的四個人過得還算好,其中兩個女孩都住過集體宿舍交流甚多關系要好,另外一個性格外向活潑開朗。由于李媛比較內(nèi)向又總是悲苦的面容,導致最后總是一個人單獨出行。再加上陌生的環(huán)境,讓她格外想家,總是想退學。
2016年10月正式進入大學生活一段時間后,面對大學自主學習自己合理安排自己的課余時間時,李媛再一次感到迷茫無助。在老師的溝通下與室友的關系漸漸好轉許多,李媛開始繼續(xù)大學學習。
由于所學專業(yè)以前沒有接觸過而且主要靠自主學習,李媛漸漸開始表現(xiàn)出自己的不適應,總是莫名的失落,脾氣煩躁。父親發(fā)現(xiàn)她的很多癥狀越來越像抑郁癥,害怕自己的女兒出現(xiàn)什么問題,決定讓她回家進行復讀。這樣,李媛回到甘肅一切都又恢復正常。
3 癥狀表現(xiàn)及其心理機制分析
3.1 癥狀表現(xiàn)
(1)情緒消沉,經(jīng)常不知原因地哭泣,整日悶悶不樂,感覺上大學沒有什么意義,甚至生活都沒有什么意義。每天早晨這種感覺最為嚴重,心里覺得憋屈,出現(xiàn)嚴重抑郁的傾向。(2)兩天沒有進食,也不經(jīng)常喝水,身體顯得十分虛弱。并且在剛到大學的第二天現(xiàn)出發(fā)燒,去醫(yī)院處理后好轉。(3)無法進行正常的大學生活,離不開家人的陪護,對父母產(chǎn)生很強的依賴行為。(4)對自己失去信心,對未來感到迷茫,心情十分低落。自己介紹情況時經(jīng)常哭泣,情緒一度比較激動。
3.2 問題形成機制分析
3.2.1 長期經(jīng)歷的影響
李媛從小跟父母生活在在一起,從來都是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自幼的安逸成長環(huán)境使她失去了適應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一旦遇到問題不是逃避就是向父母哭訴。這種依賴行為在一定范圍內(nèi)是正常的,而超出一定的范圍內(nèi)這種依賴就會影響到其社會功能的發(fā)展,形為錯誤依賴。
3.2.2 潛意識自動化運行的條件性情緒反射與兩個程序性知識
根據(jù)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類。通常程序性知識的運行用C-A來表示,其中C相當于行為主義的刺激情境S,在認知心理學中也具有問題情境的含義,“Condition”,即它強調(diào)的是解決問題的條件;A的意義與行為主義中R很類似,也是對當前問題情境做出的反應,“Action”,即在認知心理學中更強調(diào)人的認知反應,是進行思維的高級反應更復雜的運行知識。這種程序性知識的運行也是一種自動化的運行,說是自動化是因為如果條件A出現(xiàn),那么C自動化的執(zhí)行,不經(jīng)過大腦的思考。這樣的整個過程就表現(xiàn)為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
李媛小的時候當遇到一個應激的事件(C)時會產(chǎn)生一個焦慮的情緒,由于本能的反應,她所采取的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就是去尋找父母(A),由父母出面來化解每個應激事件。當事件解決時焦慮情緒隨之消失,而李媛的父母所采用的教養(yǎng)方式就是那種過度保護的方式。這樣在李媛的生活中沒有學習過其它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并且這種尋找父母去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每次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這種良好效果的體驗也幫助她形成了這樣一套行為方式。
當某一次沒有條件做出依賴父母的行為反應的時候,李媛沒有學習過其它行為方式,于是焦慮情緒沒有降低反而增加,產(chǎn)生一系列反應,并且焦慮情緒的循環(huán)增強,產(chǎn)生對父母分別時的恐懼和擔憂。形成條件性情緒反應,并在大腦自動進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李媛從小學習的當遇到困難尋求父母幫助的這種程序性知識在其大腦中是十分優(yōu)勢興奮的。每當遇到一些應激的事件C就會自動化的產(chǎn)生依賴行為A,這種程序性知識在頭腦中的運行是不經(jīng)過大腦,執(zhí)行程序1。當遇到外界的原因不能使其進行依賴行為時,李媛沒有學過如何進行其它反應,于是產(chǎn)生焦慮行為,表現(xiàn)為帶有抑郁傾向的焦慮,執(zhí)行程序2。
3.2.3 特定的氣質(zhì)類型影響其處理問題的指向性
李媛是一種帶有明顯抑郁質(zhì)傾向的女孩,具備很多抑郁質(zhì)人的特征,比如感受性高、耐受性低,明顯地遇到問題喜歡向內(nèi)部指向,很少尋求外界幫助。心理學界一般認為,氣質(zhì)的生理基礎是神經(jīng)類型,而氣質(zhì)與大腦皮質(zhì)的活動、皮質(zhì)下活動和內(nèi)分泌腺有關。因此我們施加一些影響因子,讓她的氣質(zhì)的抑郁傾向有所改變。
4 臨床干預的方法及過程
4.1 認知調(diào)整
2016年9月7日進行第一次咨詢,首先進行的是認知調(diào)整。讓其對她所出現(xiàn)的這種入學適應問題有一個新的認識,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問題是因為以前建立過一系列消極的情緒反射。這種在大腦中自動化的運行的情緒反射是以程序性知識形式在的。李媛沒有學習過除了遇到困難去找父母的其它程序性知識。這種知識的缺少,通常被認為是適應能力差,其實只要建立、學習一種新的程序性知識去替代原來的舊的、不合理的程序性知識就可以了。而這種程序性知識可通過技術手段獲得。
4.2 心理暗示技術的設計及其實施
9月7日第一次咨詢主要做認知調(diào)整并且給其留作業(yè),內(nèi)容是讓其寫出自己喜歡的場景以及未來的理想目標。9月8日,9日,10日做了三次臨床放松訓練,每次訓練的時間為40分鐘。根據(jù)暗示性學習原理,當訓練使其進入一種高效的學習狀態(tài)時,向其頭腦中輸入新的程序性知識。
當父母離開我時(S)我的情緒是輕松的(E),于是我做出的是輕松的反應(R),不在乎父母的離開,我可以放得下。當我放下時,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我便對自己進行鼓勵,于是我的情緒好。當我的情緒好時我的一系列消極的生理反應就沒有了,抑郁情緒得到緩解,對大學生活充滿了希望和期待。于是我情緒更好,做得更出色,形成良性循環(huán)。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通過她的理想進行調(diào)動情感,讓其想象自己成功后的情景,使其情緒更加輕松愉快。情感先行組織者技術的使用加快李媛對新的程序性知識的學習過程,建議她自己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也進行自我訓練,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4.3 其它輔助技術的設計及其實施
(1)教給她一些小程序放松技術和深呼吸的方法,讓其在緊急情況下遇到問題時運用,來緩解其焦慮情緒。比如每天清晨以及父母離開自己時的時刻。(2)李媛氣質(zhì)類型是屬于抑郁質(zhì)。由于氣質(zhì)與大腦皮質(zhì)的活動、皮質(zhì)下活動和內(nèi)分泌腺有關。因此建議她每天跑步,使身體微微出汗,通過體育鍛煉的方法來抑郁情緒有所減小。(3)讓她用心記錄自己心情的變化,學會用程序性知識來解釋自己的情緒變化,一旦有一點點改變就積極地肯定自己。
5 取得的效果及反思
5.1 效果
第一次認知調(diào)整后,李媛的情緒反應就不那么強烈了。以后的三次訓練前的談話,沒有出現(xiàn)哭泣現(xiàn)象,9月10日第三次訓練時,一進門就帶著從未露出的微笑,并且主動與我打呼,然后伸伸地鞠了一躬,說了句:“老師,節(jié)日快樂!”李媛說:“爸爸媽媽明天可以放心回家了,很高興自己有所成長,自己也可以和其他學生一樣加入軍訓的隊伍了。”
5.2 反思
以往這種入學適應困難,不能脫離父母依賴大多被視為情感脆弱、獨立性不強。解決方式通常是說服勸導,而在短期內(nèi)效果往往不佳。我們從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以及程序性知識的角度重新分析過度依賴行為。這個案例中把依賴形成看成是一種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的自動化運行的結果。通過放松等技術手段向其頭腦中輸入新的程序性知識來替代原來的舊的程序性知識。這樣當再一次遇到困難時(S),或再一次與父母分別時(S),她的情緒是輕松的(E)因此就會產(chǎn)生正常的反應。不會像以住那樣出現(xiàn)過敏性反應,而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情感先行組織者技術的運用加快了對新的條件反射的學習進程,取得了良好的干預效果。當然影響本案例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學生以及父母的積極配合,學生本身的素質(zhì)較高,能夠較快理解老師所提供的建議等等。所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這一案例的干預達到了預想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心理干預技術的結合在高校中已經(jīng)引起教導老師的廣泛重視。其不但有利于高校心理輔導工作的健康發(fā)展,而且也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與實效性,使學生心理素質(zhì)得到優(yōu)化,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其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