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莉
摘要:以黃岡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通過調查和分析凝析出助產專業社會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探討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路徑,為高職院校助產專業服務社會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社會服務;助產;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52-0265-02
一、引言
高職專業社會服務是指除正常的教學科研活動外,利用專業自身優勢直接參與社會發展和解決現實問題[1];服務社會是高職院校的根本性質和使命[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到:“職業教育要面向社會,以服務為宗旨,重視和提高教師的社會服務力,要緊貼地方發展和需要的實際,打造寬基礎、精品牌的服務體系。”同時,社會服務能力也是衡量高職專業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它既是高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高職院校的專業是根據社會職業分工而設置,面向職業崗位或崗位群,其專業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具有鮮明的職業性[3]、開放性和實踐性特征。隨著我國醫療體制的改革及新合作醫療的開展,助產工作領域也從醫院擴大到社區,甚至家庭。近年來,隨著婦女對生殖健康認識的提高,“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母嬰服務模式的轉變、優質護理服務理念的推廣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大了社會對助產服務的需求。
二、助產專業社會服務現狀
我校助產專業是2010年由原來的中職并入,自2012年起開始招收三年制高職助產專業學生;本專業實驗及實訓室共39個,面積6800m2;專業實訓儀器總值1000多萬元,其中萬元以上儀器88臺;專職教師15名,兼職教師5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2人;已建立本地縣、市級綜合醫院及婦幼保健院實習基地30余個,近三年來,助產專業教學團隊與市衛計委聯合,利用助產護理實訓基地為黃岡市助產服務人員等提供繼續教育、培訓和考核,開展了全市助產服務人員培訓、鄉醫培訓、社區護士、鄉鎮衛生技術人員等培訓人次超過800余人;與市人社局聯合培訓“育嬰師”、“婦幼保健員”等,通過率達100%;但我校高職助產專業教育起步較晚,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任務較重,教師擔負著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在社會服務意識、服務能力、服務面上仍存在不足。
1.社會服務意識薄弱。我校助產專業從管理者到教師,社會服務意識都比較薄弱;學院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教學效果上,對服務社會的意識不強,在社會服務上投入資源不夠;教師對與社會團體、婦幼保健機構打交道積極性不高,不能主動參與到本地區的助產專業服務中去。
2.社會服務能力不足。第一,社會服務缺乏系統性。學院在社會服務的管理組織、激勵機制的制訂、校企合作平臺的開拓、專業教師的培訓、學生的社會實踐等方面,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第二,社會服務項目少。面對社會需求,能提供的服務項目少,目前我院助產專業主要提供婦幼衛生人才的培養,而在其他方面的直接服務則比較少。第三,專業教師直接服務社區、家庭母嬰保健方面的能力還存在不足。我院助產專業教師大都是普通高校臨床和護理專業畢業生,來自臨床、母嬰保健行業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數量較少,缺乏專業實踐經歷,對婦幼行業了解不夠深入,缺乏從業的技能和實操能力,這樣的師資結構,增加了助產專業服務社會工作的困難。第四,社會引領效應差。目前,助產專業對臨床助產專項服務崗位培訓的熟悉程度不夠,在開展產科產時專項服務(無痛分娩、“導樂”分娩等)和圍產特護服務時尤為明顯;而對行業前沿資訊不熟悉,就不可能引領助產專業的發展。
3.社會服務對象狹隘。目前,我院助產專業社會服務主要對象是黃岡市助產、護理等衛生系統技術人員,為她們提供培訓服務。實際上,助產專業服務的對象遠遠不止這些。在我國計劃生育政策調整的背景下,廣大育齡婦女及其家庭對生殖健康/優生優育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許多孕、產婦對產前、產時、產后及新生兒的照顧上有著諸多問題;需要專業的支持和幫助;除了孕、產婦之外,母嬰保健社會機構也是高職院校助產專業服務的對象,這些服務機構也需要在專業技術上得到更大支持;另外,月嫂市場需求的增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城鎮待業人員等都可以作為高職院校助產專業服務的潛在對象。
4.社會服務的保障機制不健全。服務社會需要有良好的專業服務平臺,助產專業社會服務質量取決于服務平臺的建設,而服務平臺的建設有賴于制度的保障;目前,針對婦幼保健院、母嬰保健等社會服務機構,助產專業還未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平臺;在人、財、物的支持程度上,缺乏相應的保障制度;在針對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上并未形成一套系統的培養制度。
三、提升助產專業社會服務能力的路徑
1.服務平臺建設層面。社會服務平臺作為專業服務社會的重要載體,可以架起助產專業和服務對象之間的橋梁。助產專業可在地方衛計委的支持下,利用自身在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優勢,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助產專業校企(院)合作協會,依托已有的校外實訓、實習基地,積極與省市內各級綜合醫院及婦幼保健機構、母嬰服務中心等助產相關服務機構合作,搭建“醫院及婦幼保健機構、母嬰保健機構——助產專業校企(院)合作協會——助產教育專業”的助產專業為主導的三位一體的社會服務平臺。孕婦、家庭、母嬰保健機構等可以通過助產專業校企(院)合作協會提出服務要求,助產專業通過助產專業校企(院)合作協會向服務對象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從而有效滿足雙方各自的需要。
2.資源擴展層面。助產專業可利用已有的實驗、實訓室及相關的專業實訓儀器,進一步完善“院校一體化、能力綜合化、基地真實化、資源社會化”的培訓基地建設,利用基地資源與行業聯合開展本地區助產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及相關社會職業培訓(如月嫂、生殖健康咨詢師等),建成母嬰保健培訓中心;與行業企業合作,籌建“月子服務中心”、“新生兒洗浴、撫觸中心”、“產后盆底康復室”等產后母嬰保健項目,拓展專業社會服務功能。
3.能力建設層面。人力資源是開展社會服務的關鍵能力要素[4],專業教師和助產專業學生都是高職院校主要人力資源,只有提高師生的專業能力才能提高助產專業服務能力。對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第一,提高教師雙師素質。助產專業教師一方面可通過暑期社會實踐,到月子中心、新生兒洗浴、撫觸中心進行頂崗實踐;另一方面可通過到省級綜合性醫院婦產科進修的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每位老師的雙師素質,從根本上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第二,加強專兼結合教師團隊建設。在與企業合作進行社會服務過程中選拔兼職教師作為團隊成員,通過團隊合作和實踐,促進教師服務能力提升。學生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可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學生主導的社區實踐活動、參與社區合作研究項目等途徑實現,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社區服務,一方面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在校所學的技能,又可從實踐中學習到新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
4.制度保障層面。制定科學、系統的社會服務計劃,保障社會服務的有序進行。在激勵機制方面,可設立社會服務效益獎作為教師服務社會的獎勵機制,還可以將參加企業實踐經歷作為新進專業教師和專業教師成長的基本條件,將專業教師參與臨床實踐、社會服務等按一定比例計算成工作量,作為晉職晉級、職稱評聘及相應獎勵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
參考文獻:
[1]范越龍.加強高職財金類專業社會服務功能的探索[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0,(4):40-42.
[2]王曉華.基于“校企共同體”的高職教育服務社會能力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03):16-21.
[3]詹先明.加強職業建設: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發展的關鍵[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96-99.
[4]劉明星.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9):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