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旅游既是一種產品和意識,又是一種旅游類型,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符合新常態發展的需要。本文以對沙坪壩區文旅現狀及優勢與不足進行深入分析為基礎,提出進一步推進融合發展的思路原則及路徑重點。
關鍵詞: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戰略重點
沙坪壩區文化工作長期走在全國前列,深厚的文化積淀正在逐步轉化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目前,全區文化產業單位分布共涉及46個行業,企業法人、產業單位及個體工商戶總數約3500個,從業人員2.57萬人;擁有國家A級景區6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31家,磁器口古鎮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重點保護歷史街區和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域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11年底16.6億元增長到2016年底50.82億元,游客接待達到37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增長到114億元。
一、發展優勢與不足
1.發展優勢
沙坪壩區以文而立,因文而興,發展文化產業優勢明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旅游資源,是重慶市科教文衛中心,也是馳名中外的科教文化區。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交通樞紐地位突出。國際知名的渝新歐、渝桂通道落戶該區,有利于匯集全球貿易資源,加之兩大交通換乘樞紐形成了4小時內通達中東西的格局,便于匯聚市場資源;二是文化事業先天發達。教育、衛生、體育事業及專業技術人才得天獨厚,為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保障;三是特色文化資源富集。紅巖、沙磁、抗戰、巴渝、創新等多種文化資源富集于此,文化業態十分豐富,為產業整合布局奠定了堅實基礎;四是具備獨特優勢產業。獨特的戰略新興型工業布局,以及國際貿易帶來的現代服務業等優勢產業,為發展文旅產業與國際旅游帶來新機遇;五是頂層設計突破融合。區委政府把發展文旅產業作為區域崛起的主導路徑,著力從資源稟賦實際出發,調集資源全面突破,促進產業融合。
2.存在的問題
一是機制體制束縛。機制體制約束大、沖破難,產業項目所匹配的土地領空、資產權屬、決策程序、規劃調整難度較大;二是核心競爭不足。缺乏龍頭項目和引導旅游目的地的商業模式,品種單一、規模偏小、開發不夠,缺乏引爆全球和區域影響的商業模式;三是基礎配套脆弱。文旅產業功能配套薄弱,交通配套、旅游平臺、服務保障等方面的配套保障還需進一步優化完善;四是整體起步較晚。產業規劃實施路徑尚在探索之中,未能形成集聚效益,市場經濟帶動不足,主業優勢還未明確定位;五是產業認知不深。對文旅產業發展的格局、視野、觀念、決策還需進一步提升,文化資源利用不足,尚未形成完備的發展規則。
二、發展思路和原則
1.發展思路
揚棄輝煌、挖掘潛能、提升格局、整合資源、一抓到底,認真處理事業與產業的發展關系,仔細研究資源與市場的融合脈絡,立足大重慶、放眼大中國、面向全球化,定位文旅產業,整合土地、財政、稅收、金融等重要資源,用開放改革、擔當實干的人才來助推文旅產業發展,形成全生態的文旅產業發展環境,摒棄多說少干、小干為大、本位為上、畏難畏己、冷漠發展等不良現象。
2.發展原則
(1)整合資源,注重特色。積極發展文化旅游觀光、體驗、休閑等多種形式的旅游活動,推出更多面向更多受眾群體的文旅產業精品體驗。
(2)規劃引領,全域共建。堅持把文旅產業發展規劃與經濟社會、城鄉總體、土地利用、生態建設與保護進行有機銜接,實現融合發展。
(3)開放合作,項目帶動。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自貿區等開發發展機遇,推進文旅產業走出去,強化龍頭集聚產業項目招商。
(4)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增加文化旅游產業的科技、綠色元素,強化特色經營、特色產品、特色服務,大力培育“精、特、新”文化旅游產品。
(5)優化配置,補齊短板。補齊交通不暢、設施不優、融合不深、配套不足、鏈條不全、消費不高等短板,實現文旅資源利用最優化和功能最大化。
三、實施路徑及戰略重點
1.構筑文旅產業發展平臺
一是融合化平臺。堅持文化旅游全域化、融合化發展,加快文旅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重點區域建設規劃《綱要》,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文化演藝,打造節會品牌,建設旅游高地;二是創新化平臺。依托自貿區創新發展,積極探索文化旅游在經濟、社會、行政方面的綜合管理改革,一定程度放開文旅產業投資融資和負面清單管理,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突破;三是規模化平臺。提升全區文旅產業集中度和規模化,整合文化產品體系和旅游消費體系,打造一批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的優勢產業集群,構建文旅產業發展促進平臺;四是國際化平臺。依托“渝新歐”文化輸出通道,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全力打造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示范區。
2.明確產業精準發展路徑
一是延伸產業鏈條。延伸與教科文衛緊密結合培訓、服務等產業鏈,支持發展跨境服務的職業培訓平臺,發展國際服務商開展高端文化旅游產業合作服務;二是強化項目帶動。依托大項目錯位發展的中小配套文旅產業環境,在文化內涵、商業模式與文化資源上實行無縫銜接,打造西南片區獨具特色的對外文化貿易展示中心;三是注重國際推廣。通過“渝新歐”創新文化貿易和旅游合作海外推廣模式,推廣發展開發區域傳統手工技藝、戲曲、民族音樂和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四是突破商業渠道。借助自貿區政策優勢,先行先試開展文化產品跨境電子商務試點,依托區域交易所開展文化旅游產品跨境電子交易,擴大對外文化旅游貿易產業。
3.推進資源整合跨界融合
一是與地產跨界融合。加快區內文旅、文體綜合體建設,發展特色文旅產品,全力向第18個國家級度假區邁進;二是與工業跨界融合。加強工業遺存保護開發,完善文旅產業項目,引導旅游房車、裝配式房屋等旅游裝備制造業發展;三是與農業跨界融合。發展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以歌樂山礦坑為突破口發展生態修復的文旅產業,完善旅游休閑功能和體驗配套設施;四是與體育跨界融合。加快推進昆侖決搏擊、FISE極限運動引入運營,打造文化體育賽事全國巡回賽首站點,積極引進自行車、籃球、足球等國際國內大型賽事;五是與藝術跨界融合。加快文化藝術中心、大學城文創藝術產業園等一批重點項目開發進度,以井雙片區現代服務行業為突破口,打造總部經濟文化群。
4.注重區域優勢提升效益
一是塑造特色亮點。積極創建青木關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提檔升級歌樂山森林公園4A景區,打造紅巖文化5A景區,推動A級旅游景區創建;二是繁榮沙磁文化。推進磁器口古鎮景區擴容提檔升級,加快沙磁文化廣場建成投運、特色院落和旅游碼頭改造;三是注重保護開發。發揮歌樂山文旅資源整合作用,打造歌樂山特色文化旅游小鎮,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市場;四是培育新型業態。科學規劃發展曾家蓮花湖旅游度假區、青鳳鄉村旅游區、旅游房車營地,增強文旅產業多樣化、多元化,豐富文化旅游內涵,促進文化旅游消費經濟。
5.傳承歷史文脈保護開發
一是抗戰影視基地。依托豐富抗戰陪都、紅巖歷史文化傳奇故事,推動建設抗戰影視拍攝基地項目,弘揚抗戰、紅巖精神,激發文化活力,提升文旅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二是紅色教育體驗。加快歌樂山民國抗戰主題公園開發進度,保護開發名人舊居舊址,打造陪都名人聚落、巴渝文化展示等多元化文化旅游元素的特色文旅小鎮;三是傳承歷史文脈。開發具有巴渝民俗等地方特色的文旅演藝產品,做好沙磁亂針繡、黃楊木雕刻工藝等區域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推動民間文化與市場消費共生共贏。
6.培育品牌形象轉型發展
一是打造主題品牌。打造區域特色文旅節慶活動,提高文化旅游市場化運作水平和質量;二是開展節會活動。挖掘整合區內高校、藝術院團的資源,推出尋夢沙坪壩、大學城文化節、磁器口古鎮文化節等節會活動;三是開發創意產品。培育開發工業旅游、研學旅游、博物館旅游、體育賽事觀摩等新型創意旅游活動產品;四是發展文化交流。圍繞“渝新歐”一帶一路開放通道,謀劃國際旅游班列開行,設計并布局境外文化旅游新產品。
參考文獻:
[1]王小穎.文旅產業互動融合發展戰略與系統研究.現代商貿工業,2010(23).
[2]郭貴領,王立崗.大力推進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河北日報,2014.10.15.
[3]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www.haisan.cn.旅游研究,2016.10.13.
作者簡介:姚懿,男,中共重慶市沙坪壩區委黨校,副校長,重慶師范大學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