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洋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課堂師生互動的頻率、方式和內容仍有很多生長空間,本文從化學學科課堂教學出發,在初中化學課堂嘗試、探索并總結出一些較為成熟的應用策略,教學平臺的使用、投屏技術用于課堂生成分享、實驗評價與反饋,QQ社交工具用于作品分享、評價和反饋,這些技術的應用將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最大限度的學習熱情。
關鍵詞:信息技術;信息流;化學;課堂互動
在《教育技術領域的基本問題與未來走向》一文中,作者指出教育技術領域的名稱很多,包括“教育技術” “教學技術”“教學系統技術”“教學系統和技術”“學習、設計和技術”等,在我國也出現了從“電化教育”到“教育技術”。而瑞澤(Robert A.Reiser)教授將教育技術分為“系統教學設計”和“媒體教育應用”兩大模塊,兩者密切關聯。這里的“媒體教育應用”就是教育技術中的有形技術,筆者認為就是教育過程中的信息技術應用。在當下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教學設計實施的重要載體。教學中一般所指的信息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廣播電視等各種硬件設備及軟件工具與科學方法,對教學中所涉及的文圖聲像各種信息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與使用的技術之和。
基于教師、學生通過互動共同完成學習目標。課堂互動可以產生信息流的雙向互動,一方面是學生從教師處獲取學科素養,另一方面是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通過數次的教學改革,課堂的互動越來越被重視,何謂“課堂互動”?“課堂互動”是調動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的各個主要要素,圍繞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形成彼此間良性的交互作用。
目前的課堂教學的課堂互動環節信息技術的使用還存在一些缺陷,制約了化學課堂信息流的雙向互動,對其中的一些問題,筆者進行了思考,通過總結在教學中的嘗試,提出相應的應用策略。
一、 過往信息技術匱乏導致課堂信息流雙向互動的遺憾
1. 學習評價信息流雙向互動的延時
國外課堂研究的分析表明,課堂教學可以從“主體過程”與“集體過程”兩個側面來加以把握。傳統課堂上更多的是“集體過程”,如何讓學生更充分地體驗“主體過程”是許多教師在不斷嘗試創新的重要內容。例如對當堂教學內容掌握情況的反饋,筆者嘗試過在每節課后進行隨堂測試,既消耗教師大量時間,又不能及時反饋,不能做到當堂問題,當堂解決。
2. 教學過程信息流交互渠道不暢、動力不足
筆者根據調查發現,學生的自我期望與實際學習方式產生一對矛盾,一方面學生希望在課堂上獲得更多的自主機會,在對“你對小組合作課堂學習方式的感受是?”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61.11%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覺得收獲大”,又如問題“在課堂上,你最喜歡”,在“問答”“討論”“自由閱讀”“老師講解”“實驗”這些選項中,有61.54%的學生表示喜歡“實驗”,但同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九年級接觸到化學這門學科時,對大多數的知識安于“接受式”學習方式。這就說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還需要教師提供更多的與教師、與同學進行互動的渠道與動力。
3. 化學教學中實驗環節的信息流雙向互動不足
傳統的課堂演示實驗只有少數的學生能觀察到,不利于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而學生實驗時往往沉浸在自己實驗的過程中,很難關注到其他同學的實驗情況,能獲取的信息單一。令人可惜的是,課堂實驗中的生成是非常豐富的,而這些生動的課堂生成只能任之流失。
二、 當下信息技術引入促進信息流雙向互動
在當下“互聯網+”時代,已經能尋找到許多課前、課后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的渠道,如“電子書包”“可汗學堂”“微課”“慕課”等;也有基于知識點地圖和優質題庫資源的智能化教學輔導平臺;甚至發展成為系統的學習平臺,課堂互動也向多樣化、多元化、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1. 教學平臺促進化學課堂信息流的雙向互動
教學平臺在課堂教學中的介入,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來。教師在配合平臺的備課軟件上備好課,上傳至上課平臺,學生利用手機或平板在課堂上完成各種活動:學習過程中相關資料的搜集、教師設計的思維問題、實驗設計、課堂練習等,各活動中學生的完成情況都可以及時反饋到教師的上課平臺,教師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這樣的一種課堂參與情況反饋方式,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
以九年級化學(滬教版)下冊,第6章“溶解現象”為例,溶解度曲線的繪制是學生認識溶解度曲線的最直觀方法,一般所用方法為學生繪圖,教師將個別學生的圖用實物投影進行投屏,由于繪圖描點過程單調,耗時又長,學生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利用教學平臺,教師將數軸圖事先給出,學生利用平板在圖上描出溶解度表中的各點,連點成曲線,提交后,學生繪制的圖會在教師的平臺上一一展示,學生也可以通過屏幕看到其他同學的圖以及完成情況,從當堂課的情況來看,這樣的互動設計確實激發了學生參與該互動環節的積極性。
2. 投屏技術促進化學課堂信息流的雙向互動
針對演示實驗不利于學生觀察這一特點,筆者嘗試利用攝像頭,可將實驗過程投屏到投影銀幕上,相對于大多數實物投影儀安裝位置固定這一特點,使用電腦直接錄像投屏,教師的實驗操作過程更方便,也利于實驗過程的影像保存。
以九年級化學(滬教版)上冊,第5章“金屬的冶煉與利用”,第2節“金屬礦物鐵的冶煉”中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反應實驗演示為例說明操作方法,由于這套裝置與反應特點,現象不利用于整個班級學生的集體觀察,可以如圖安排,圈A代表固定手機攝像,圈B代表活動手機攝像,這樣兩個手機與電腦的QQ進行視頻通話,就可以將手機拍攝到的圖像進行投屏,這樣學生可以同時觀察這兩點的實驗現象,尾氣處理的現象也可以用B處活動手機拍攝。
用手機捕捉實驗瞬時現象
學生實驗過程中有豐富的課堂生成。教師則可以利用手機或Pad抓拍生成,投屏到投影幕布上,讓這些變成生動的教學內容。利用手機實時投屏,教師就可以走到學生中去,隨時抓拍實驗過程中的課堂生成,實現實時投屏,讓“主體過程”與“集體過程”有機結合。
以九年級化學(滬教版)下冊,第6章“溶解現象”基礎實驗5“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實驗過程為例,這個實驗過程中有許多生成與實驗誤差的分析相關,抓住這些生成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相關操作與誤差產生的原因。例如:用量筒取水讀數時“仰視”與“俯視”,原來通過模擬圖或演示圖來分析,而利用抓拍投屏能直接利用課堂生成來分析,更貼近學生。
教師應當從關注生命發展的高度,以變化、動態、生成而不是靜止、僵化、一成不變的觀點來關注課堂教學。投屏技術的出現,進一步激發了教師對課堂生成的關注熱情,學生在教學中主體意識的不斷覺醒,成就了課堂生成的豐富多彩。
3. 信息技術應用保證化學課堂教學評價信息流的雙向互動
時下,具有教學輔助功能的軟件很多,運用得當可以幫助教師及時抓住教學評價的反饋信息,提升教學效率。
以九年級化學(滬教版)下冊,第6章“溶解現象”第一課時隨堂練習為例,一共選擇15道單選題,學生用手機完成,在規定時間里有5人未能提交,整體的正確率為72%,筆者對正確率低于80%的題目進行了講評。個體反饋情況顯現,課后筆者再對個體練習情況進行分析,給予個別指導。
在信息爆炸式增長的時代,保證課堂教學中信息流的雙向互動,是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之一,而信息技術也是提升信息流的雙向互動的支持,這使得信息技術成為促進教育的必要條件,所以也可以說時代要求教師在信息技術的使用上保持一定的先進性,確保課堂信息流的雙向互動方式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是高效的,是具有時代特征的。
“互聯網+”時代,能應用于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的教育技術正在不斷涌現,只要教師能不斷嘗試,能被教師利用與教學的信息技術也將日益豐富,網絡支持下的新型教學范式已經在逐漸形成之中。
參考文獻:
[1]董麗麗,呂巾嬌,劉美鳳.教育技術領域的基本問題與未來走向[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5):14-24.
[2]鐘啟泉.課堂“互動”研究:意蘊與課題[J].教育研究,2010,(10):73-80.
[3]東洋等.教學改革事典(教學設計卷)[M].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