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賢煒
摘要:根據21世紀對人才發展的需要,我國正在實施新一輪的教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具體要求為:大力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關鍵詞:合作學習;高中;物理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須轉換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倡導合作學習。作為一名一線的物理教師,結合十年的教學經驗和反思,想對“合作學習與物理教學”談一談自己的淺知和薄見。
一、 倡導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轉換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倡導合作學習”是否必要,一度在我心中也很迷茫。基于一點理由:合作學習的學習效果。遵循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任何教育方式的最終評價體系就是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我的觀察來看,在成績上合作學習幾乎沒有優勢。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教師在所謂的公開課上的教學方式和平時的授課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我想原因也在此。不是我們不想倡導學生轉換學習方式,而是是否有必要的問題。有一天我在觀看鳳凰衛視“問答神州”欄目,當時正在采訪臺灣教育負責人,看后心中有了清晰的答案。我現在分享一下他的觀點。臺灣現在也在大力推進合作學習,但也面臨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問題。他講了一個他身邊的故事:有一次他發現他兒子回家沒有做作業,問后才明白不是沒有作業,而是兒子偷奸耍滑。作業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布置的,他們小組就決定某人先替小組去完成作業,下次大家再輪流,稱可以節約大家的時間。那么我們發現合作學習已經流于形式,失去了其本身的目的。但是他講不管如何,還是要大力倡導合作學習,目的不是為了某次的效果如何,而是為了在學生中種下一顆種子,一顆合作的種子。
二、 提高在物理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我們倡導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合作的種子。但反過來對我們教師來說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也是一個新的課題。對于如何促使合作學習形式與效果的統一,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請大家批評與指正。
(一) 合理分工,是提高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合作學習是學習小組成員中有明確分工的互動合作型學習,所以在合作過程中,每個學生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每人都有自己負責的工作,如操作員、記錄員、陳述員等。而這些不是憑空而來的,是需要培養的,合理的分工有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是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以高中物理學生實驗課為例:學生實驗課就是一堂兩人小組合作學習的體驗課。自2007年浙江省自主命題以來,理科綜合卷中的物理實驗命題思路一直為大家所津津樂道,認為體現了浙江命題的特色:強調操作。我認為這其實要求學生轉變自己的學習模式,在實驗課中必須學會合理地分工,重視體驗,才能適應新時期的高考理念。
(二) 合作與交流,是合作學習的核心思想
在合作過程中,首先,學生需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還需傾聽他人的建議,這就需要善于接受他人觀點的胸懷。因此,如何鼓勵學生積極交流,交換彼此的思想,使學生的力量得以加成是我們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此我提幾點自己的看法。
(1)創造便于合作交流的環境。良好的合作交流的環境創建關鍵在于教師的培養。在日常的教學中應對學生的交流多作鼓勵性的肯定,使良好交流的氛圍無聲無息地滲透進課堂。同時,可以改變一些交流的外部環境,如座位的安排,可以安排成田字形或品字形,這樣便于學生目光的交流和面對面的討論。
(2)對小組討論中的組織者進行組織能力的培養。合作交流的成功與否跟小組組織者的組織能力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我們在平常的合作學習中對學生應不斷地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組織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3)合理擴大互動交流。各小組之間也可以互動交流。教師在中間牽線搭橋,將各小組的觀點進行比較并實現共享,把合作學習推向更高的層次,使每個學生都有閃光的一面得以展示,這樣合作的效能也能體現出來。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案例:《探究磁場基本性質》的課堂教學過程片段。
A. 教師導入。讓學生自主學習后,布置任務:探討磁場對哪些物體有力的作用,并試證明。
B. 合作學習。以4人為一組。指導學生交流討論,明確分工,開始驗證,最后匯報結果。
結論:對放入磁場中的磁體、電流會有力的作用。
在良好的探討環境中,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被完全打開。這時,有小組提出補充:磁場對金屬也有力的作用,并以磁體吸引鐵釘為例。
C. 問題延伸,繼續討論。擴大交流范圍,引導小組之間也進行互動交流。有學生提出,鐵釘可以被磁化,它本質上已經是磁體。舉例鐵釘長時間接觸磁體就有磁性。
這是我自己上的一節課,給我的印象很深。我深深地體會到,如果能夠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無窮的。
(三) 合理評價,是推動合作學習的動力
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我們要給予適當的鼓勵性評價,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合作學習更高效地進行。根據評價主體對合作學習評價可分為兩類,一是學生評價(如學生自評、小組成員互評、組間互評等),二是教師的評價。就“教師的評價”我談談自己的淺見。
(1)鼓勵性評價的頻率。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鼓勵性評價毋庸置疑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但是不能為了鼓勵而鼓勵,需要控制鼓勵的頻率,鼓勵得有理,否則學生就會覺得表揚其實很廉價,或者說表揚是老師有口無心的一句口頭禪,這樣反而起不到一點鼓勵性評價的效果。
(2)把個人評價改為小組評價。當小組陳述員闡述自己的觀點時,我們的表揚不宜只表揚該陳述員,因為該陳述員的觀點是小組成員共同勞動的成果。我們要努力使小組成為一個整體,讓學生知道小組的榮辱與自己息息相關,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加強對學生能力和情感的鼓勵性評價。在合作學習時,對知識內容的檢測評價是我們教學的目的,但對學生能力和情感的培養才是我們最終目的。我們加強合作學習的目的不能只停留在探究教學內容這一點,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一些能力。
三、 對自己教學的反思
有時,我反問自己,你是一名好教師嗎?怎么樣是好教師?先賢錢偉長這樣說:“你不上課,就不是一名教師;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師。教育沒有科研作為底子,就是一個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確實,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合作學習的主要協調者、直接負責人。如果教師沒有一個研究者的意識和敏銳,很難把握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動向。只有自覺地把教學當成課題,不斷地研究、總結,推陳出新,才是一個好教師。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很少倡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也是自己學識不夠,無法自如把握教學過程吧!倡導合作學習,何嘗又不是自己一次再提升的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