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武
摘要:哲學家薩特曾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樣是高懸在我頭頂上金燦燦的太陽,另一樣是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愛!”因此教師要重視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愛心教育,小學正是學生觀念開始養成的重要階段,教師需要教授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如何體會愛、表達愛、傳遞愛,讓孩子在智力發展的同時,擁有愛心。
關鍵詞:小學語文;愛心教育;親情;友情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基本上他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這往往會讓他們變得自私,不會為他人著想,不會關心、尊重他人。生活上是什么都不缺,缺少的是愛心。教師要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然后在語文教學中注重愛心教育,將課本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感知愛、學會愛、分享愛。
一、 感知家人無私的愛
如今的學生在家都扮演著“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爸爸媽媽寵著慣著,全家人都以他們為中心,漸漸地就忽略了家人的付出,甚至覺得一切理所當然,教師要利用教材,引導學生感知家人對他們的愛。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的課本中的一篇文章《媽媽的賬單》,文章主要講述小彼得幫助媽媽做事后,寫了一份賬單,向媽媽索取報酬,然后如愿以償的得到了60芬妮。與此同時,媽媽給了小彼得一份賬單,上面寫著這十年來媽媽對小彼得各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最后索取的報酬卻是0元。小彼得看后覺得十分慚愧,把60芬妮還給了媽媽。講授這篇課文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發現小彼得與媽媽的賬單有何不同之處,然后讓學生結合實際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過因為幫忙父母做家務而索要過報酬?再引導學生回憶父母在生活中是如何照顧自己的。媽媽的那份賬單也意味著母愛的無私,默默地付出,從來沒想著要得到什么回報。學生和小彼得一樣,往往只在意自己的付出能不能得到回報,而忽視了家人為自己做的一切。
教師要通過這篇文章,讓學生去感知家人愛,教師可以適時地對學生提問,例如:是誰送你們上學接你們放學?是誰起早為你們做早餐?是誰在你們生病的時候悉心照顧?將問題具體化,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感受到父母無聲卻濃烈的愛意。再問問學生,你為父母做過什么?如果沒有,今后打算如何做?教師要用循循善誘的方式讓學生明白體會愛,感受親情的無私。
二、 給予朋友溫暖的愛
除了親情外,學生間的友情也十分的珍貴,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擁有幾個真心朋友是再好不過的事了。但自私是獨生子女的通病,教師要對癥下藥,讓學生明白朋友之間互相分享互相鼓勵是件多美好的事情。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課本中《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文章寫的是戰爭時期發生在孤兒院的一個故事,孤兒阮恒為了搶救受了重傷的朋友,哪怕以為獻了血自己就會死,他也毅然獻出自己的鮮血,挽救了小伙伴的生命。當人們問他為什么時,他只說了六個字:她是我的朋友。文中醫生問有誰愿意獻血的時候,阮恒顫抖地舉起手,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這一細節體現了阮恒很想幫助他的朋友,但因為心里害怕,所以舉手時顫抖又把手放下,但想到如果沒人獻血給朋友就會死去,所以又勇敢地舉起了手。還有他獻血時,突然啜泣,全身顫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臉,眼睛緊閉,用牙咬著自己的小拳頭想制止抽泣。這些細節體現了阮恒為了救朋友掩蓋了內心痛苦而表現出來的勇敢堅強。教師要帶領學生從這篇文章中體會到真正的朋友是如何相待的,當朋友有困難時,要盡自己所能地幫助他,要懂得奉獻,而不是任何時候都以自我為中心。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那個小女孩,你的朋友救了你,你會對他說什么?讓學生轉換角色,體會故事中的友情。
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讓學生觀察一下生活中自己的朋友是如何對待自己的,你們是如何互相幫助的,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明白真正的友愛是什么樣的,與朋友相處時要懂得關心、理解和尊重。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和你一起調皮闖禍的不一定是真的朋友,與你一同進步、幫助你脫離困境、給你溫暖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三、 保護弱小勇敢的愛
當代的學生缺乏奉獻精神,只想要得到照顧,很少在意他人是不是需要被保護,教師要通過愛心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心,改變他們只想著索取的觀念,給學生灌輸盡自己所能的去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思想。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課本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小薩沙與一家人外出度假,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讓一家人手無足措。因為出門時只帶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自然地把雨衣讓給了最需要保護的薩沙。可出乎意料的是薩沙在父母的影響下,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蓋在了風雨飄搖的薔薇花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把這篇文章表演出來,把人物形象更具體地展現在大家面前,更深刻地體會到小薩沙保護薔薇花的勇敢。父母言傳身教,用自己保護弱小者的實際行動教育了薩沙。薩沙內心不甘于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別人給予的保護。因此她要去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薔薇花。
教師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學習小薩沙,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和物。例如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年長的爺爺奶奶、花草樹木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原來的強者也會變成弱者,而原來被關愛者變成了保護別人的人,但是不管怎么樣,學生要有“我不是最弱小的”意識,并且愿意出手去保護比自己弱小的,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當你享受別人的呵護的同時,要將這份愛心傳遞出去,主動地保護弱小者。
小學語文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給學生打下好的語文功底,更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和良好的品德,要讓學生能夠感知到身邊的愛,體會幸福感。小學是學生人格健全、情感養成的關鍵時期,愛心教育對學生將來的成人至關重要,為他們的成長奠定了寶貴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