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其與教育有效融合,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成為教育改革的關注點之一。本文主要從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網站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培養、教學效果評估反饋三個方面具體論述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有效開發。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程開發 網絡教學 信息技術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225-01
一、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與概念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的信息化趨向更加明顯,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就是學校現場發生并展開,基于國家或者地方教育大綱,結合學校辦學特色與教學實際,由教師或者校外人員自主組織的課程開發活動,其具有持續性與動態性。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倡導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其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學校及地區的差異,實現學校與教師主體性的發揮,信息技術校本課程也更契合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臺,實現差異教學環境下課程開發靈活性的提升。新課改不斷深入,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中優勢更加凸顯,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也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使得課程開發與教學零距離接觸,豐富的網絡資源使得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形式多樣,激發學生學習互動的熱情,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信息技術支持下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學習中。
二、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設計
(一)搭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教學網站
網絡平臺的搭建是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平臺軟件的選擇對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效率有直接性影響。在平臺軟件選取上應充分考慮其交互性能,讓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能實時交互,促進師生互動。在關注交互性時,應強調其可操作性,操作簡單,流程清晰,更容易被學生及教師接受,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實效。具體來說要設置四個板塊。第一個板塊為活動任務區。主要是讓學生進行知識的探索。教師確定探究主題,學生從不同視角細化目標,形成具體的任務專題,整個主題探究活動目標導向明確,強化學生探究分析的責任感,保證活動有序有實效。第二個板塊為活動資源區。主要是讓學生借助網絡搜索資料。網絡資源高效檢索帶來學習的高效。教師引導學生基于學習主題進行資料的搜集,學生在資源搜索中積累知識。第三個板塊為交流談論區。這部分主要是讓學生發表見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可以在交流區與大家一起探討,聽取別人的意見。不同思維方式和角度下的學習成果共享,交流碰撞產生新的認知,引發情感的共鳴。第四個板塊是成果展示區。主要是讓學生自我展示。信息技術為平臺,學生在專題網站上展示自己的探究學習成果,音視頻載體融入,展示形式更為多元,增強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四個板塊的協作,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教學網站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新思路,也帶來教學的便利。
(二)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學生自主學習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也帶來教學方法的革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習主導作用。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教學也更側重其興趣的培養與特長優勢的挖掘。根據教學主題創設教學情境,契合教學實際。引入項目驅動、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親自參與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項目或者任務的設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提出問題,自主探究中解決問題。而信息技術為學生數字化學習提供了便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資源自主學習,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走師生互動之路。教師的講解明顯弱化,凸顯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獨立探究,鼓勵學生學習分享,在教中做,在做中教,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信息技術校本課程中學生自主能動性的發揮,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創新思考能力。
(三)教學效果反饋與教學評價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理應做好教學反饋的反思,給出相應的教學評價。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是基于學校自身的特殊性進行編導的課程資源,因此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教學反饋與評價方面堅持內部評價。學習契約、范例展示、學習檔案評價等等,在評價的過程中側重過程性的評價,倡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與評價標準的多樣化,在教學評價環節也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反饋氛圍,讓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價值優勢得以發揮。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基于教學實際,綜合辦學特色,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原有課程資源及教學方法的創新,帶來教學的高質高效。因此在后期的教學中,我們理應做好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利用,讓信息技術與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參考文獻:
[1]韋國.基于信息技術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
[2]李軍,張輝.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J].科技風,2008
作者簡介:
許健(1982.10.13-),女,江蘇省宜興市人,碩士,教師,職稱:中學一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