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淳
[摘要]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獲得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國地方文化象征、民族文化象征、國家文化象征。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然面臨嚴峻的形式,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延續后繼乏人。我國也缺乏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和體制。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的困境是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根據現狀制定有效的保護辦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傳承
隨著全球化發展,外來文化的強勢入侵,一定程度地破壞了本土文化生態系統,這種破壞造成了文化斷裂,甚至會失去文化話語權。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處于一種薄弱的發展階段,經不起外來文化的強勢侵蝕。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全國上下齊心協力,運用科學的保護方法,恢復其生命力,使其更好更長久的延續。2017年6月文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指導思想:以能力建設為核心,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推動非遺事業可持續發展。這給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方向,也將不遺余力地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的困境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載體的瓦解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新農村建設突飛猛進,原生態的農村也隨之消亡,使得以農村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隨之消亡。國家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既是建筑、飲食等方面與城鎮趨同化,也是文化、藝術與城鎮趨同化。這種趨同化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載體的破滅,使新農村缺乏特色,一些優秀的民俗也隨著趨同化進程消失。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后繼乏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歷史的活化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多為60歲以上的老人,甚至年紀更大。由于他們年紀大,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在傳承人的培養方面也有心無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很多是口傳心授的形式,沒有以文字圖像記載下來,因此,只要沒有了傳承人,那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難以恢復原生態。其次,很多獨門技藝傳承單一,基本是內傳的方式代代相傳。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市場,難以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導致無人學。
(三)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缺乏科學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的是人民群眾的生活文化,傳承人難以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等重要意義。一是傳承人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入研究,難以站在歷史、文化、社會等高度來審視;二是傳承人缺乏文字圖片影音記錄,只是口授心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缺失,失去原來的面貌。三是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信息管理,沒有完整的文化檔案。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是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經濟效益,核心思想是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經濟實現文化價值,從而更加廣泛的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及開發商只看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變相斂財。但他們并未深入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規律,對文化市場缺乏監管,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開發,甚至變相開發,極大地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原貌。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效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辦、國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國辦轉發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提出,要使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在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下,我們要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作,不遺余力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及社會價值,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一)以政府為主導,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
在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下,各級政府要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給予財力、人力、物力的支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政府要緊緊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展工作,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法可依。其次,政府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計劃,建立完善的管理監督制度、考核評價制度,政府及文化單位執行,社會監督,明確責任,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序進行。三是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傳承人的評審管理制度。
(二)以傳承人為核心,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核心是恢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使其更好更長久的傳承和延續。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恢復生命力的核心,必須依靠傳承人的口述、傳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因此,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首先要從搶救傳承人開始,一是要保護好現有的傳承人,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與生活環境。二是加強傳承人的培養,與高校、科研單位合作,加速傳承人的培養。
(三)建設非物質文化生態園區
文化生態園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整性、集中性的體現,以鮮明的特色、完整的內容和多元化的形式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風貌,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總結出來的一種理念和模式。2007年以來,文化部先后在17個省、區、市批準設立了閩南、徽州、熱貢、羌族等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因此,各地區要加強建設非物質文化生態園區,穩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視區域文化發展,認識區域文化價值與意義。
(四)建立信息化檔案管理系統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部分是通過代代相傳的形式傳承下來的,缺乏文字記錄、影音記錄,一旦傳承人消亡,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消亡。因此,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信息十分重要。這是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的重要措施。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系統的建立要從傳統的紙質檔案管理走向信息化檔案管理,并且要建立完善的檔案管理制度,使非物質文化有完善的文獻資料。
(五)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很多地方政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重要的財政收入。然而,他們往往忽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而是過度地開發。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要合理的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要遵循其規律,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和產品,通過完善的生產、流通和銷售方式,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文化與經濟的統一協調發展。
三、結束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是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要認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規律,運用科學的方法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