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蕾
摘要:高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面臨著高考的壓力,高中生的學習任務繁多,放在文化課的時間也會相對變多,對藝術類的課程相對不夠重視。隨著新課標課程的改革,教育部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文章基于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現狀,主要分析了比較教學法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比較教學法;高中音樂;課堂教學;鑒賞教學;運用策略
教師要嘗試改變教學方法,尋找教學創新,吸引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和藝術欣賞能力。比較教學法,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同一教學時間內向學生呈現兩種材料或引導學生觀察兩種事物(其中的一種材料或事物是主要),求同尋異,促進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本文的重點在于討論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上采用比較教學法,借此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在緊張的學業中接受音樂的熏陶。
一、 不同音樂不同風格比較,吸引學生積極學習
音樂課程的第一節課,應該讓學生初步了解音樂,認識音樂,才能逐漸掌握音樂。了解音樂是第一步。因此,高中音樂鑒賞課程的第一課,應該通過多種多樣的音樂欣賞,讓學生了解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等差異造成的不同的音樂風格,了解音樂風格的多樣性和多變性,尋找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尋找適合自己的音色。通過多聽不同類型的音樂,來感受音樂的藝術氣息,增加自己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初步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逐漸學會區分不同的音樂風格之間的差異,區分音色、技巧之間的差異,激發學生對音樂濃厚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音樂的主動性。
例如,在高中音樂學習第一單元《學會聆聽》時,要求教師正確地引導學生認識不同形式的音樂,增加初步的音樂感知,形成基礎的音樂素養。在這一課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音樂展示,播放不同風格的音樂給學生聆聽,同時注意講解不同類型音樂的差異和特點,讓學生對各種音樂有整體的把握。教師可以把本學期的后期課程內容整合在一起,讓學生一同欣賞學習山西民歌、青海民歌、陜西民歌等,教會學生感受每種音樂獨特的美感,尋找音樂之間的共同點和異同點,真正感受不同音樂帶來的同樣的音美體會,為日后的音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同一音樂不同版本比較,開闊學生藝術視野
同一首音樂,可能存在著不同版本的演繹,風格也會相差較大。一首歌曲由不同的演唱家演唱,一首樂曲由不同的演奏家演奏,一部交響曲由不同的樂隊或不同的指揮家演繹,都可能將古典音樂風格的作品以現代音樂風格的形式加以改變。因為每一個演繹者都有自己獨特風格,從而造就了音樂的多樣化。音樂的進階學習,應該讓學生去發現音樂的靈動性,音樂不是一成不變的,音樂是瞬息萬變的,不同樂器的演奏、不同風格的編曲、不同唱腔的演唱,都會導致音樂的不同。教學應該讓學生對音樂的體裁、風格、演繹等有更深刻的認識,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
例如,教師在學習欣賞《二泉映月》時,可以展示不同版本的音樂演繹,將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和民樂合奏曲《二泉映月》進行對比欣賞,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樂器演奏可能會改變音樂的風格和味道。同樣的,教師可以類比展示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鋼琴曲充滿了古典音樂的嚴肅、優雅、恬美、靜謐,對比欣賞爵士版的《第四十交響曲》,體會到的是歡快、輕松、開朗,這樣明顯的對比教學會讓學生眼前一亮,對所學的音樂體裁、音樂風格有進一步的了解和學習,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三、 同一流派不同作者比較,增加學生知識儲備
音樂在其發展過程中,衍生出諸多流派,比如早期哥特式音樂、早期的后朋克音樂、新古典音樂等,不同的音樂流派有著各自鮮明的音樂特色,有著不同的生命力。而同一流派的不同作者,也會出現不同的音樂演繹模式,把同風格的音樂演繹出自己的獨特性,具有極強的個人色彩。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某個流派的音樂風格時,引入講解同一流派的不同作者的音樂作品,讓學生看到這種流派的多種展示方式,同時可以增加對這個音樂流派的了解程度,增加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量。
例如,在課程學習民歌《腳夫調》時,教師可以先用《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來營造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引入本節課的陜北民歌學習內容。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走西口》之類的陜北民歌,讓學生感受不同的民歌下體現的相同的“信天游”的音樂魅力,體驗歌曲高亢悠揚、開闊的民族風格。同時,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通過相比較同一類型的樂曲,可以讓學生增強對音樂的記憶力,促使學生學會拓展、學會欣賞、學會學習,提高音樂課堂的學習效率。
四、 同一作者不同時期比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音樂一直是在改變的,每個流派的音樂都在進步,每個時期的音樂都有著不同的表現力,音樂家自身的經歷也會逐漸滲透到音樂中來,從而使音樂在不停的變化中得到提高、升華。每個音樂家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心路歷程下,音樂作品會有不同的主題表現。高中音樂教程學習,教師應該對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音樂走向,讓學生了解其中創作歷史和創作主旨,對音樂家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學習《金蛇狂舞》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聶耳的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和其背后的含義,從《翠湖春曉》《昭君出塞》等民間器樂合奏曲到《開路先鋒》《大路歌》《義勇軍進行曲》等音樂作品的學習,體會到作曲家在音樂作品中展示的歷史時代風格,感受“中國音樂史上第一個成功塑造出工人階級英雄形象的作曲家”的形象。教學通過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鑒賞,讓高中學生更好地體驗和感受音樂的價值。
五、 總結
總之,比較教學法是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長期的教學實驗表明,有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學員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音樂鑒賞能力,有助于培養學員從不同的音樂表象體會不同的音樂魅力的音樂感知能力。因此,教師要善于將比較教學法應用到自己的課堂上來,通過不同音樂的比較學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音樂的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茅兆君.多媒體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運用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24).
[2]鐘愛瑾.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思路及具體建議分析[J].北方音樂.2016(04).
[3]蔡婷婷.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途徑探討[J].考試周刊.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