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天平
摘要:有效課堂,首先要突出學生為主體、發展為根本。因此,有效課堂的探究首先應基于“生本”理念。文章主要探討生本理念下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創建的幾點實踐性的體會。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課堂;生本理念;有效課堂;主要策略
生本理念,簡單說就是“以學生為本”。新課改倡導生本課堂的創建。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本理念,值得我們探討。下面,結合幾個初中數學具體案例,從師生地位的轉變、探究學習模式的開展以及活動的開展等論述初中數學有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 轉變師生地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學生處于絕對的被動地位,教什么記什么、對知識的來龍去脈一無所知,死記硬背數學概念、公式、公理等,然后陷入題海戰術,學得枯燥,學得被動。
如七上第二章第二節的《有理數和無理數》的教學時,傳統的教學一般在“溫故而知新”,由整數、分數、正數和負數等,而提出有理數的概念,讓學生背誦什么是有理數;再提出無理數的概念……學生沒有主動性,效率低。
新課改倡導倡導學生是知識的探討者、構建者。如《小數和分數的關系》的教學,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分數是否等同于小數?讓學生們自己任意寫出一些小數,并進行分數的轉換,看看是否可以轉化為分數,再任意寫出幾個分數,試著轉變為小數,根據轉換的結果,而斷定小數是否與分數等同。開展探索活動:a會是一個分數嗎?a會是一個正數嗎?a會是一個小數嗎?請舉例說明……這樣,學生以構建知識和探究學習為主,教師只是領路人,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 創建樂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一) 創設情境,以境激情
初中數學的第一節課的教學,教師們一般以強調數學的重要性而開篇,筆者認為與其從中考140分、高考理科200分文科160分而讓學生重視數學的學習,不如從“興趣”入手,以數學之“趣”而熏陶學生,“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教師可以一言以蔽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應用到生活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以此,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重要。再以猜謎語的形式讓學生意識到數學與語文的關系。通過名人名言中所含的數學名詞——百分比、分數、相似、比例等而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有用,如愛迪生的“天才=1%靈感+99%汗水”,再引導學生說出含有數學名詞、包含數學知識的名人名言;再通過“風吹蠟燭剩幾根”的問題,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趣味和靈活性;通過“國際象棋發明人的報酬”的計算,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的強大和價值;通過“賣馬”的故事、“數雞蛋”等“名題”,激發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好奇和興趣;通過“誰在說謊”的故事,既讓學生明確數學的重要性,也為活躍課堂推波助瀾……
游戲、故事等情境的呈現和使用,創建了和諧的師生氛圍,構建了輕松、愉悅的數學課堂,學生們在這樣的情境中,善學、樂思、主動參與。
(二) 問題教學,以問啟思
筆者在教學《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時,設計了如下問題,以問題為經,以探究、思考為緯,構建思考、探究的“經緯網”,促使學生樂于思考、主動探究。
如在新知探究中,筆者設計如下的兩個問題,通過問題的探討,進入教學的主題。
問題1:你能借助三角尺,在白紙上畫出一個三角形嗎?怎樣用量角器畫出相互垂直的直線?
問題2:如果你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兩條相互垂直的直線嗎?說一說你的畫法。
筆者在“動手做一做”環節,設計如下的問題,問題的引領,進入教學的關鍵環節,也是對學生“做數學”的引航。
問題1:畫出直線l和點A,你有幾種畫法?
問題2:過點A畫直線,你有幾種畫法?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你的發現。
情境的創設、問題的設計,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參與度高,為有效課堂的創建,奠定了物質基礎。
三、 開展操作活動,以活動促使學生動起來
數學新課標倡導有效課堂的創建,倡導實踐、體驗學習。而活動就是架起“實踐”和“體驗”“思維”“創新”的金橋梁。
(一) 開展找規律的活動
讓學生通過觀察并填空的形式,培養觀察力、分析力:
(1) 2、4、6、8、10、12、、、、;
(2) 1、2、4、8、16、、、;
(3) 1、3、6、10、15、、、
找規律填數,在小學就經常開展,這個活動,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敏感度。
(二) 開展動手活動
(1) 折疊活動。將一個正方形的紙片,用折疊、裁剪、展開等方式,你能得到一個正方形嗎?說說你的做法。
(2) 拼搭活動。探究數的規律時,與其枯燥分析一組組枯燥的數字,不如通過活動而引發學生在“做”中“探究”。如“用火柴棒搭三角形”的問題:
數學教學中的活動很多,如調查、探究等,活動的開展,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在活動中發展思維、提高能力。
總之,“生本理念”下的初中課堂,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前提,以激發興趣、提高能力為目標,以創建有效課堂為宗旨。教學中,教師應突出這些方面,通過情境的創設、問題的設計、活動的開展,促使學生在探究中完成知識的構建,促使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能力的提升,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