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隆吉
【摘要】高等學校的英語學習關乎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作為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業發展急需國際化的復合型人才,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的專門用途英語成為了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本文通過分析目前農業類院校的英語教學現狀,結合理論和調查問卷等方式,探討在農業類院校開展專門用途英語的可行性。
【關鍵詞】專門用途英語 農業類院校 英語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復合型人才投入到國際事務中。在日常交際中,實現跨文化交流;在學術交流中,引進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同時也將我國的科研成果共享給世界。同時,作為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業科技也在飛速發展,農業方面的國際交流也與日俱增。因此,農業類英語人才的需求愈加緊迫。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后,越來越多的學者與高校開始重視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下簡稱ESP),但是農業類院校應該堅持通識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以下簡稱EGP),還是側重于ESP,亦或是EGP與ESP并重的公共英語課程模式卻少有研究。
一、農業類院校的教學現狀
我國目前的農業類院校在英語教育上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許多人對農業的偏見導致農業類院校的生源狀況不容樂觀,農業類院校來自偏遠地區或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的學生比例數較大,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處于中等偏下,在部分地區甚至從未開展過聽力和口語方面的訓練,這給英語教學帶來了困擾;長期以來,農業類院校對英語教育重視不足,認為農業類專業學生不需要具有很高的英語水平;部分農業類院校仍然把英語四、六級考試與學位證掛鉤,迫使教師和學生采取應試教育的方式,造成“高分低能”的現象;學生對自身未來職業規劃比較茫然,不清楚學習英語的目的何在,造成英語學習的興趣缺乏,積極性較低;高等院校的英語課程模式單一,雖然部分院校非英語專業采取根據學生英語水平分層教學的方法,但是忽視了不同專業、不同個體學生之間的差異,學生無法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
農業類院校的英語教育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由英語教師承擔的大學英語課程,以EGP為主,許多高校在逐步壓縮大學英語的課時和學分;另一類是由專業學科領域的專業教師承擔的專業英語課程。由于專業課教師語言技能的不足和語言教學經驗的缺乏,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詞匯記憶和翻譯句子。這種傳統的“翻譯教學法”無法調動課堂氛圍和學生的積極性,難以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二、農業類院校開展ESP教學的必要性
付大安(2013)認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于地方或行業經濟”?;诖?,農業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就更為明確。中國是一個擁有著十幾億人口的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目前,我國已與100多個國家、組織和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關系,加強涉農人員的派出,聘請和引進大批農業科技人才。但針對合作層次低、投資難等問題,我國農業科技人員尚不能達到要求。具有農業科技的人才英語水平普遍較差,而英語水平較高者又缺乏相應的農業科技知識。
2016年發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以英語的實際使用為導向”,應滿足學生“專業學習、國際交流、繼續深造、工作就業”等方面的需要。而現行的大學英語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所有的學生學習幾乎同樣的內容,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使用同樣的測評方式進行評估,無法滿足學生的多種不同需求。本研究通過農業類院校124個學生的調查問卷分析發現,約有30%的學生認為現行的大學英語課程能夠滿足他們日常交流、閱讀文獻、去英語國家深造、進入外資企業工作的需求。相反,ESP課程的定義雖沒有定論,但是可以明確的一點是ESP教學是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之上,針對某些具有共同目標的特定人群所開設的課程,這與英語教學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在參與調查問卷的124名學生中,約77%的學生贊成增加與專業知識相關的英語課程;在參與調查問卷的37個用人單位代表中,約95%同樣認為有必要在高校的英語課程中加入專業領域的英語教學內容。
在我國開展ESP教學的一些學校已經取得了較顯著的成功。如寧波諾丁漢大學,采用英國教育模式并且取得了成功。與普通高校相比,諾丁漢大學對大學英語課程有非常明確的教學目的,并且以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為導向,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估辦法。臺灣成功大學自2007年向ESP教學轉型,通過對比實驗發現經過ESP學習的學生的測試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三、農業類院校ESP教學模式初探
通過對寧波諾丁漢大學和臺灣成功大學的英語教學模式分析,結合農業類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研究建議開展如下教學模式:在保持原有學分和學時不變的情況下,大學一年級繼續實行EGP教學,作為中學英語學習和高校英語學習的銜接,也進一步打好英語基礎;大學二年級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分級,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繼續EGP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不同方向的ESP課程,同時開展入跨文化英語等選修課程。
參考文獻:
[1]蔡基剛.臺灣成功大學從EGP向ESP轉型的啟示[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3):7-11.
[2]付大安.地方本科院校EGP教師向ESP教師轉型的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3):21-27.
[3]文秋芳.大學英語教學中通用英語與專用英語之爭:問題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274):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