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沉浸式語言教學是指不但用目的語教授目的語本身,而且使用目的語教授其他學科內容的一種語言教學模式,如英語沉浸式教學使用英語來教學英語學科、數學學科、科學、社會,甚至于音樂美術體育等綜合學科。該教學模式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關鍵階段,即幼兒園和小學學段,效果格外顯著。該教學模式讓語言學習走出了普通課堂的局限,而是走進了每一個學科的課堂。目前,我們本土化的英語教學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即將語言作為語言本身來學習。在傳統語言教學模式的大環境下,如何借鑒沉浸式語言教學的方法,逐步實現在小學英語課堂完全使用目的語教學?本文將對這一問題進行實踐總結和方法探究。
【關鍵詞】沉浸式語言教學模式 小學英語 目的語教學
筆者在美國進行了兩年的中文沉浸式教學,學生來到了中文沉浸式課堂,有一個一定會遵守的約定,在中文課堂只能說中文,不論是學生提出喝水、上廁所等請求,還是遇到科學上的術語理解需要請教老師,亦或是數學應用題的解答等等,都需要用中文來溝通交流。而反觀我們的傳統小學英語課堂,學習詞匯的時候,學生用中文去注釋生詞,老師在講解游戲規則的時候,擔心學生聽不懂,課件上也都會在英語解釋之后,附上相應的中文解釋,借助母語讓學生重復記憶,并進行固定的搭配練習等等。因此,我們的小學英語課堂,目的語——英語的使用比例往往在70% 左右,而且局限于文本、指令。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在英語課堂只講英語,給予學生更多接觸目的語的機會,給予學生更多在真實情境下自然輸入語言的機會,學生的語言水平會邁向一個新的階段。那如何借鑒沉浸式教學的相關方法,逐步實現將小學英語課堂創建成100%用目的語——英語交流的課堂呢?筆者從下面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究。
一、用英語進行教室環境布置
沉浸式語言教學很重要的策略是給予學生充分的視覺材料支撐,充分運用表格、圖片等可理解的形式進行目的語輸入,如獎懲措施的圖表,日歷的制作等等,日常用語的張貼等等,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是師生教與學的天地。筆者在美國進行中文沉浸式教學,所看到的教室布置大致如下:
我們看到,常用的課堂用語、日常交際用語,學生都能夠在教室里找到對應的圖片、詞匯。這種環境的布置,能夠涵蓋許多常見的教學話題,老師可以從中開發出許多教學資源,如顏色、大小、形狀、天氣等等,學生的學習資源不僅局限于文本,而是真實地運用身邊的材料進行交流,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因此,筆者對于教室環境的布置進行了相關的嘗試。
如上圖,Voice levels學生可能最初不能夠理解Voice和Level的詞義,但是配上相應的圖片與文字,在相應情境下的使用,學生能夠較為準確地理解老師相關的指令與要求,如此長期堅持,教師不需要配合動作、肢體語言的表達,學生也能夠快速了解相關的指令和要求了。
二、巧妙使用代詞和已學詞匯
1.巧妙地使用代詞,能夠幫助學生規避使用中文表達不認識的詞匯的行為,這里的代詞主要指this, that, these, those, it等等。如,在教學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單元時,出現了dragon fruit火龍果這一常用但不在教學目標之內的新詞匯,學生表達自己喜歡火龍果時,使用I like火龍果這種中英結合的方式,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幫助學生避免中英結合表達的方式呢?我們可以做如下實踐嘗試,鼓勵學生走到講臺上,指著火龍果的圖片說:I like this kind of fruit. 此時教師可以在這個情境下回應:Oh, you like dragon fruit. I like dragon fruit, too. Who else likes dragon fruit?等,而且在這個自然交流的過程中通過重復、強調,自然地進行可理解性輸入。
2.學生想要表達新詞匯但是苦于不知道對應的英文單詞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已學的詞匯句型進行描述,如學生想要表達西瓜——watermelon,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表達,如:What color is it?Is it big or small?Is it round?Is it juicy?Does it have seeds?根據學生的描述,老師教授新詞,并可運用簡筆畫等校對答案,老師給予回應,Oh,you mean watermelon. 這樣描述的方式既能夠幫助學生豐富語言表達,同時也鼓勵學生用英語思維學習新知,更重要的是,逐步地教授學生規避使用中文表達的各種技巧與方法。
3.友善地制止學生用中文翻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理解水平高低不同,理解速度快慢有異,在講到seeds的詞匯時,筆者采用如下英文表達:Grapes have seeds. Grapes have small seeds. Apples have seeds. Bananas dont have seeds. 有學生立即大聲喊出:seeds是種子。筆者及時進行了方法指導,鼓勵學生用英文告知老師他明白了,如學生將所學的新詞匯馬上進行運用,可作如下表達,Watermelons have black seeds.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學會了老師表達的句型,也用英文解釋了他理解的新的詞匯,避免了使用中文翻譯。
三、適當忽略學生表達的語法錯誤
研究顯示,處于語言學習黃金期的學生應該在真實自然地情境下,突破語法的局限性,真實自然地表達,只有在一定的語言積累的情況下,逐漸地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感知、總結出相應的語法規律。如果我們在學生的語言學習初期,就強調糾正學生的語法錯誤,那會造成學生不敢用英語表達,害怕犯錯誤的局面。因此,在課堂,筆者鼓勵學生用英文表達,給學生表達的信心,筆者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表示:說出I very much like bananas. 的學生一樣值得肯定與鼓勵,在糾錯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可以選擇正確的表達方式重復一遍,給予學生敢于用英文表達的信心與動力。如此長期堅持,學生將更加大膽、自信地表達,而只有學生表達了,課堂語言豐富了,英語使用的比例增加了,英語學習的效果才會更加顯著。
沉浸式語言教學方式的優越性值得我們深入地研究、思考、實踐、總結。我們可以適當地借鑒沉浸式教學的相關經驗,服務于我們的傳統英語教學。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技巧與方法,讓我們的英語課堂成為100%使用目的語——英語表達的地方,只有學生嘗試100%的英文表達,才有更多的機會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才能更加高效地在真實自然的情境交流中習得英語的表達。
參考文獻:
[1]Helena Curtain&Carol Ann Danlberg Language and Children.PEARSON.2010.
[2]Lore Carrera-Carrillo 7 Steps to Success in Dual Language Immersion.2006.
作者簡介:謝春蔓,二級,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英語口語交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