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怡
[摘要]本世紀初,我國生態女性主義研究開始進入文學領域,并逐漸發展為備受學者們關注的一種文學批評。本文將就中國期刊網和中國國家圖書館官網有關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的學術期刊和著作進行檢索和分析,并據此探究我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目前研究現狀和特點,并展望未來可以突破的方向。
[關鍵詞]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現狀;特點
生態女性主義是上世紀70年代興起于西方的一種文化思潮,“是西方女性主義運動與生態主義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西方生態女性主義者對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危機進行反思和批判的結果。”生態女性主義因其對當代最緊迫問題的關注,吸引了不同領域學者的積極參與,她們都努力從各自領域闡釋生態女性主義理論。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生態女性主義研究前期偏重于哲學、倫理學、政治和宗教等領域,直到20世紀90年代,生態女性主義研究才開始真正進入文學研究領域,其理論逐步成為文學批評的組成部分,并被許多學者預言,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將會是未來發展的一個熱門話題。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因受西方生態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中國學界也開始關注生態女性主義的發展。中國生態女性主義的研究路徑類似于西方,也是從哲學、倫理學和宗教等方面開始研究的。而直到本世紀初,我國生態女性主義研究才開始在文學領域內出現。時至今日,作為一種從國外旅居到中國的理論,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已經在中國發展十余年了,那么它是否給我國文論發展帶來了契機,是否已經適應了我國本土的發展要求,這些都是我們有必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在考察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分析目前發展的特征,并探索未來發展需要從那些方面實現突破,以使其最終不僅能發展為有利于我國文論發展的批評理論,也能從思想根源上引導人們重新認識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
一、學術期刊研究現狀
為了探究中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現狀,本文將以考察目前學術期刊和專著出版物情況為依據。就學術期刊研究現狀而言,筆者選取了中國期刊網(CNKI)為考察對象。在文獻檢索學科領域選取了哲學與人文社科中的文藝理論、世界文學、中國文學、文化四個方面。檢索條件以篇名中含有“生態女性主義”字樣為條件,檢索截止時間為2016年,共檢索到1256條結果。從檢索結果文獻出版時間來看,生態女性主義進入文學領域的開端時間是2003年,以韋清琦在《外國文學動態》上發表的《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一枝奇葩》為標志。由此也可得知,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在我國已經歷史14年之久了。從期刊物年度發表情況來看:2003—2005年度文章出版數量不足十篇,最少時僅一篇;2005—2008年度出版數量依然不多,研究發展較為緩慢,年度文章最多不過六十余篇;自2009年開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得到了迅猛發展,年度出版數量都已超過百余篇,最多時數量接近兩百。從2009年開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在學術期刊方面的研究成果數量呈逐年上漲趨勢,尤其是近幾年的發展更是日漸迅猛,可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已經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這種現狀一方面可能是理論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可能更多的是緣于現實生態和性別問題的緊迫性和嚴重性。筆者選取了近五年的研究成果共八百篇,對這些文章的“關注焦點”進行了分析。關注焦點共分為六個方面:(1)西方文學文本和作家的個案研究共714篇,約占總數的89%;(2)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評介和闡述共28篇,占總數的3.5%;(3)美國華裔作家和作品的研究12篇,占總數的1.5%;(4)中國文學文本和作家的個案研究29篇,約占總數的3.6%;(5)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在中國接受和傳播情況研究5篇,約占總數的0.6%;(6)中西文學文本和作家比較研究12篇,占總數的1.5%,這些數據可以明顯看出我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關注焦點的偏向。
二、專著研究現狀
我國有關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的專著情況,筆者主要參考了中國國家圖書館官網圖書發行情況。在官網上檢索了書名含有“生態女性主義”字樣的圖書,截止時間為2016年,共檢測到六本圖書,以及書名中沒有“生態女性主義”完整字樣,但涉及生態女性主義內容的圖書共五本。它們分別是:(1)2011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南宮梅芳等著的《生態女性主義:性別、文化與自然的文學解讀》;(2)201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玲紅的《生態女性主義倫理形態研究》;(3)201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吳琳的《美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與實踐》;(4)2013年,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了王明麗編著的《生態女性主義與現代中國文學女性》(5)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蔣林譯作的格雷塔·戈德和帕特里克·D·墨菲主編的《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闡釋和教學方法》;(6)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戴桂玉的《生態女性主義視角下主體身份研究:解讀美國文學作品中主體身份建構》;(7)2007年,重慶出版社出版了由馬天杰、李麗麗翻譯的薇爾·普魯姆德的《女性主義與對自然的主宰》;(8)2009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了方剛的《社會性別與生態研究》;(9)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譚晶華的《學術前言研究:薇拉·凱瑟的生態視野》;(10)2013年,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王冬梅的《性別、種族與自然:艾麗斯·沃克小說中的生態女人主義》;(11)2013年,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張嘉如的《全球環境想象一中西生態批評實踐》。
從以上有關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專著檢索情況來看,關注的焦點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方面:一是關于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研究共有7本著作,其中2本是譯著。從內容側重方面來看,有4本偏重于從哲學、倫理學方面進行理論闡釋,有2本是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對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進行闡釋。其中張嘉如的《全球環境想象一中西生態批評實踐》內容比較雜糅,統攝了全球化理論、電影史、綠色文化研究、生態或素食女性主義、動物批評研究等內容,主要探討了當今環境、動物、女性正義等議題。二是關于生態女性主義理論運用于文學文本和作家的個案研究共有4本專著,其中關于中國文學的研究僅有一本。而在目前我國有關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數量不多的專著成果中,由本國學者完成的并具有較高理論價值的首推吳琳的《美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與實踐》,該書不僅系統分析了美國生態女性主義文化思潮,還對目前學界尚無定論的生態女性主義相關概念加以了集中探討。另外該書的另一重要價值還在于對國內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面臨的問題以及西方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本土化”問題提出了一些想法。因此,該書的價值也得到了國內一些著名學者的認可,如魯樞元教授曾評價此書到:“作者廣開視野,旁征博引,細心梳理,深入辨析,集美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之大成,這對于國內該領域的研究有開拓之功。”該書取得的成功既證明了我國學者在生態女性主義批評方面做出的努力,也指出了我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還可以進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endprint
三、目前研究特點及未來展望
綜觀上述我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在學術期刊和專著方面的研究現狀。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特征,并據此展望未來發展需要實現的突破:
第一,研究方式,偏向于理論工具化的運用。大多數研究成果都是對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和相應的文學理論加以工具化的利用。文章常見標題形式為“對文本的生態主義/生態女性主義批評解讀”;文章研究的邏輯思維方式常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如果是對文本的研究,一般就是“通過闡釋具體文本,挖掘并提煉該文本中體現出的生態女性主義、生態女權的思想或生態女性意識。”;如果是對作家的研究,一般就是通過分析該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歸納作者體現的生態女性主義意識。運用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確可以為研究文學文本和作家提供新的視角,帶來新的發現,但這種研究方式最終會將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簡單工具化,失去了該理論建立時最原初的動機,恐怕很難從思想文化根源起到改變人們對待自然和兩性關系的認識,而且這類研究中的生態主義批評理論的合理性、合法性還存在爭議。
第二,研究關注焦點,集中于對西方文學文本和作家的個案研究。從筆者對近五年學術期刊檢索結果的分析來看,絕大部分研究成果內容的關注焦點是面向西方文學文本和作家的個案研究。而支撐文本個案研究的理論基礎卻不到四個百分點,同樣面向理論在中國的接受傳播情況,以及把理論運用于研究中國文學文本作家的成果也是很少。可見未來研究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進一步深化西方文學文本的研究,可以拓展理論以及面向中國文學文本的研究。
第三,理論研究偏向引介和闡釋。目前有關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理論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在這少量的研究中,大部分是對西方生態女性主義和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引介和闡釋性分析,并且引介和闡釋的理論還缺乏體系化和理論化。另外,關于西方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在中國的接受和傳播的理論研究,以及有關中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建構方面的探索關注的學者較少,這些都有待學者們在理論研究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第四,本土研究零散,缺乏深入。目前研究成果中,有部分學者已開始關注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本土化研究,但目前總體狀況表現為成果數量少,內容零散,缺乏深入。如有關我國本土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資源挖掘,雖然一些學者注意到我國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中蘊涵豐富的生態女性主義話語資源,但挖掘不夠深入,而且有關傳統智慧的現代轉化問題研究也相當缺乏。另外,盡管有部分學者嘗試把生態女性主義理論運用于中國古今文學文本和作家的個案研究,但涉及面太局限,研究也不夠深入。
第五,中西比較研究缺乏。在筆者對近五年有關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統計結果分析中,可看出來有關中西比較研究的成果數量相當少,而且研究成果的方式一般是對中西文學文本和作家進行比較研究。盡管這類研究從生態女性主義批評視角為中西文學文本和作家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但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還相當缺乏而且研究不夠深入。從全球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發展來看,中西比較研究是推動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這是由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特征決定的,跨學科性、多元性和對話性是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主要特征。而且中西生態批評研究各自的優劣性,二者的比較研究也有助于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