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文華
【摘要】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復習是數學學習中重要的環節,復習課一向是教師們關注的重點,傳統的復習方式往往是進行題海戰術,對舊知識的機械性重復,這樣往往導致了學生的疲乏感和厭倦感,達不到復習課的目標.因此,探究新的初中數學復習方法,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實數;復習方法
一、初中數學復習方法的現狀
在傳統的復習方法中,題海戰術是教師常常采用的方法,教師為了追求學生的解題效率,每天給學生布置大量的習題,以求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不斷地、機械式的復習方法讓初中生的復習方式單一,久而久之初中生成為學習的機器,嚴重的時候,這種機械性的重復很容易引起學生們的負面情緒,使得學生對數學產生了嚴重的排斥心理,并且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這種機械性的重復對學生成績的提升并不顯著,反倒導致學生們產生對數學復習的厭煩心理,不能形成良好的課堂效果.因此,教師的復習方法應該有所改善,布置具有針對性的題目,可以減少學生們已經熟練掌握的知識學習,對不足之處展開練習.例如,在實數學習中,學生們已經掌握了化簡的技巧,對計算題不是很熟悉,教師們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就應該減少化簡題的題量,增加計算題,使得學生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的接觸不熟悉的知識.
很多教師使用傳統的復習方法,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進行著填鴨式的復習方式,使課堂演變成了教師一個人的課堂,沒有給學生們足夠的發揮空間,教師應該及時轉變這種復習方法,使得課堂上“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們能夠參與到課堂復習中.
二、初中數學復習方法探究
(一)構建知識框架,豐富知識體系
復習是對知識點的提升,對于當前知識結構的補充和完善,因此,應當有一個確定的方法和思路,教師在引導學生的時候一定要確定一個明確的主線,在學生腦海中構建一個知識框架,在此框架內進行內容的填充和內容的全面,讓學生對于基礎知識有更深的印象,對基礎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在復習課堂上,教師要帶領學生總結解題方法,對公式應用進行分類總結,對當前的題型進行創新與變化,鍛煉學生靈活應對的能力.
例如,在復習實數平方根知識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再次理解立方根、平方根的基本概念,最重要的要讓學生熟悉開方的計算方法,在求解平方根的時候,要讓學生正確地理解平方根的表達方法,例如,2的平方為4,則2叫作4的平方根,讓學生借助具體的例子理解基礎的數學概念,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在枯燥討論的時候讓學生扎實自己的學習內容,在現有的框架下完善其中的內容,使得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更加全面與具體.讓學生占據主導地位,使得學生靈活掌握復習的效率,使得學生自主地構建數學知識的嚴謹邏輯以及充實的內容,進而有效提高數學復習的效率.
(二)在復習的時候突出重點,克服數學復習的難點
在構建復習框架結構的時候,初中數學教師要突出問題的重點,讓學生注重思維的邏輯性以及知識點的深入性,引導學生在復習數學知識的時候有所側重,對于學生以往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再次解答和強調,化解初中生數學學習的畏難心理,幫助提高初中生的難題解題能力.
例如,在學習無理數大小比較的時候,教師發現學生無法理清無理數比較的方法,在實際解題的時候出錯的概率較高,例如,在比較+2與-1的時候,學生無法找到正確的比較大小的方法,解題效率低,多數的學生在分析此題目的時候無法確定是使用開方的方法還是使用性質化簡,還是估算的方式?如果學生無法找到正確的比較方法,解題的效率也會大大地降低.面臨比較等式大小的時候,最快的方法就是采用估算的方法,一數的大小在6和7之間,另一數的大小是在8和9之間,之后進行加減運算能夠準確地比較得出二者的大小關系.
在復習的時候教師要帶領學生攻克難點,針對性地解決知識點的理解問題,對學生的基礎解題方法以及拓展方法進行夯實,在基礎知識的理解之上豐富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找到數學學習的正確方法,使得學生的邏輯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在梳理難點知識點的時候,教師要清晰地串講數學概念以及數學規律,為學生找尋多樣的題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難點問題的梳理,讓學生在復習的時候掌握正確的方法,提高學習的效率,進而豐富初中生的數學知識框架,使得學生的解題能力以及解題正確率大大提高.
三、總 結
在初中階段,知識的學習需要復習的夯實,使得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在解題的時候能夠快速地找到題目考查的知識點,準確地分析出已知條件傳達的信息,提高學生對于題目的理解深度,讓學生的解題效率以及解題準確性大大地提高.本文探究了當前初中復習課堂中常用的引導方法,提出了幾點優化改善的建議,使得初中生的數學復習效率提高,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為以后數學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雪婷.初中數學總復習方法初探[J].讀與寫:上,下旬,2015(24):38.
[2]曹偉.初中數學總復習方法探索與發現[J].數理化學習:初中版,2013(7):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