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生
摘 要: 在書法教學中審美能力與書寫技能的培養同等重要。教師應當將審美教育融合滲透到學習的各個環節,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本文從審美熱情、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個性審美、通識審美五個方面,初步探討書法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方法。
關鍵詞: 書法教學 審美能力 培養方法
一、審美能力
在書法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書寫技能的訓練同等重要。審美是人對事物所蘊含的美進行感覺和品評的活動,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高級心理活動。審美能力是人們感知、賞鑒、品評事物美的能力。審美能力不是天生具備的,而是在生活實踐中日積月累形成發展起來的;審美能力決定了審美水平。具體來講,審美能力主要包含三個要素:
1.審美感知力。審美感知力是感官之于美的敏感程度,是關于對象的聲音韻律、色彩配置、外觀造型等形式因素的識別能力。一個感官健全的人,雖然在感知范圍內的事物都可能引發其感覺,但美感鮮明的事物更能夠快速并持久地吸引感官的指向,進而產生精神的愉悅和滿足。
更重要的是,通過反復的審美活動,久而久之,由欣賞美而獲得的精神享受便孕育了心理需求,而這一需求又成為激發追尋美的原動力。由此可見,通過后天的引導培養,能夠及早喚醒人的審美知覺,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
從這個意義上講,書法學習越早越好。最好在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剛剛萌芽的時候,就引導開始接觸筆墨紙硯,初步了解運筆知識和各種字體各大書家,從而自覺將審美感知轉向書法藝術,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在審美感知方面,大部分中專學生都學習過,對于書法藝術并不陌生。
2.審美理解力。審美理解力是對審美對象所蘊含的美感元素的解讀能力,不僅包括對外在美、形式美的認知把握,還包括對美之內涵、美之韻味的理解領悟。審美理解是人對美的綜合性認識,是之于美的一種認同與悟性。審美理解類似于一種“職業習慣”或者說本領——面對眾多精美的物事,能夠一見傾心慧眼識珠而且心領神會直達精髓,是長期學習、歷練的積累。
書法教學審美理解的培養,適宜在學生審美感知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側重培養。目前書法專業大都是三年制,那么在第二學期的中后段開展比較合適,當然也需要教師視具體情況而定。
3.審美標準。審美標準是判斷、品評對象美的邏輯標準,是審美感知力與審美理解力相互作用的結果。一開始,人的審美標準并不清晰確定,常常是左右搖擺、飄忽不定,而隨著學識閱歷的增長、眼界的逐步開闊,審美傾向漸趨明朗,最終形成審美邏輯體系。
在書法領域,正如美的形態有多種多樣,審美標準千差萬別,不同書家的審美邏輯和美學追求迥然不同甚至大相徑庭,可謂仁智各見、各領風騷。所以,學生審美標準的培養應當遵循針對性原則,力求個性化不搞“一刀切”,這是書法教學的基本方針。
審美能力決定審美活動的質量,審美能力體現審美品位的高度。書法的表現技能與審美能力是互為因果、相得益彰的,運筆技能的提高離不開審美能力的支持。而書法創作更是典型的張楊個性,作品所要表達和追求的,完全取決于書家的功力和審美。僅憑嫻熟的表現技巧,無法創作出獨具匠心、品位不凡的作品。
二、審美能力的培養
在書法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當把審美教育融合滲透到教學訓練的各個環節,從點滴開始,從細節做起,循序漸進逐步積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不斷促進學生美學素質的穩步提高。具體來講:
1.培養學生的審美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僅憑一時的的興趣是無法長久的。心理學認為,人的興趣發展是呈階梯式遞增的。開始僅是一種新鮮感,只是認為有趣好玩;只有通過科學的定向培養和逐步強化,將興趣與學習目的相結合,使興趣升格為志趣,學生才能形成穩定積極的心理需求,才能具備恒久的學習熱情。
審美能力應當從學習熱情或者說審美熱情的啟迪培養入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的興趣點,比如大篆與小篆的變化傳承、蠶頭燕尾的隸書筆韻、多寶塔和勤禮碑的關系由來、董其昌的自成一格等,然后借題發揮詳細講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激發學生對于書法的濃厚興趣。
如課堂教學中學生練習感覺稍累的時候,教師可以暫時停下腳步,將準備好的某一主題知識娓娓道來。這種知識最好是與當前的練習緊密相關,比如在初級階段可以講講毛筆的起源和種類,或者各種宣紙的工藝和特點等,較高階段可以說說書法字體的種類和演變,或者某位大家的成才歷程等,讓學生看到書法藝術的無窮奧秘和博大精深,從而產生強烈的探索熱情。
審美熱情源自愛美的熱情。只有愛美的人,才會主動尋找美、欣賞美;只有愛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對于書法學習,只有發自內心地真正喜歡,才會熱情飽滿樂此不疲;只有愛生活熱愛美,才會珍惜美、追求美、創造美。教師不僅要善于利用各種機會,逐步強化學生學習書法的熱情,更要鼓勵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真善美,樹立遠大的藝術志向,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欲“明察秋毫”,必“細觀其紋理”;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所缺的是發現美的眼睛。觀察能力的鍛煉,是審美培養的開端,觀察習慣的養成,能夠有效提高審美的敏感度與洞察力。審美,關鍵在于審。只有細心用心觀察,才能看出端倪,發現妙處。
在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強調“眼到”,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學生鍛煉觀察能力,提高審美眼力。比如練習筆畫時,要仔細觀察每一畫的起承轉合和運筆要領;學習單字,應認真分析整字的黑白比例和間架結構;而臨摹字帖,則應當通觀作品的空間留白謀篇布局,等等。
3.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思考的過程是區分概念、理清關系進而形成邏輯的過程。只有經過反復解析,才能將所見與所得消化吸收;只有通過深入思考,才能化繁為簡濃縮精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細致的觀察佐以縝密的領悟,是鍛煉書法審美、孕育書法智慧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思考,獨立思考善于思考,培養良好的思考習慣。endprint
比如教師可以先就某一課題適度展開課堂討論,比如初學書法是該從正書還是行書練起,或者臨字帖與臨碑帖哪個更有效等,要求學生各抒己見,最好是能有獨到見解,然后將此題留作課后作業,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研究。
4.培養學生的個性審美。審美能力決定審美想象的高度,個性審美是藝術創造力的源泉和基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趨向和審美標準,審美的品位高低各異、相差懸殊。對于書法創作來說,其過程與實質,就是書家將個人的審美理解和美學追求,以某個主題為統領,用獨到的形式語言進行解釋和表現—作品的藝術高度,完全取決于書家獨樹一幟的審美。
進一步講,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境況,有著不同的審美。以書法大家顏真卿為例,他的代表作如《多寶塔感應碑》、《勤禮碑》、《自書告身》、《祭侄季明文稿》等,每個作品之所以風格各異、匠心獨具,便是這個道理。
由此可見,個性審美是比較復雜的,屬于較高階段的能力培養。教師應當結合每一位學生的進度,根據他的審美趨向和表達意向,有針對性地啟發引導,鼓勵形成自己的審美體系,追求個人的表現風格。
5.培養學生的通識審美。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來源和基礎,感性認識越全面豐富,理性認識才會更準確深刻。只有“見多”,才能“識廣”。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通識教育,引導他們見識更多的風格流派、經典力作和大家風范,拓展學生的眼界,全面培養審美能力。只有廣泛涉獵,才能領略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只有博采眾長,才能增強眼力提高審美品位;只有集眾家之妙,才可成一己之得。
通識教育包括各種文化知識的學習。現在,仍有不少學生只重專業不重文化,整日沉湎于技藝的苦求。這樣單純學藝的結果,充其量只是個寫字先生難成書家。“功夫在詩外”,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切能力素質的源泉——要讓每一位習學書法的學生都明白這個道理,自覺加強通識方面的學習積累。
當然,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的這桶水必須夠量、夠味。書法教師僅有高超的表現技能和經驗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多聞強識博學通記,不斷拓寬知識面放大格局,努力提高個人的綜合藝術學養。
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長期感官刺激和心理體驗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個終身學習、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審美能力的提高,取決于個人的參悟能力和努力程度。課堂教學中的審美培養,僅僅只是一個基礎、一個開端,還需要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的歷練與探索。
總之,在書法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要想方設法,因材施教,由淺入深,有的放矢,將技能訓練與審美培養巧妙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審美基礎,不斷提高藝術學養,走上健康成才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陳詩豪.書法教學與書法藝術審美教育[J].美術學報,2003(4).
[2]孫倩.關于大學書法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幾點思考[J].文教資料,2008(7).
[3]王云,王雪.書法教育中審美教育與教學方面的研究[J].才智,2013(33).
[4]王宗年.高職院校書法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探析[J].文教資料,2013(22).
[5]朱建華.融審美教育于書法教學之中[J].考試周刊,2014(8).
[6]付宇.中職美術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研究[J].中國培訓,201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