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香
摘 要:隨著教育越來越趨向于國際化,社會上越發地需求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國際化人才,所以教師應在英語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基于此,文章簡要分析了我國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學生成為適應時代潮流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跨文化教學;高等教育;大學英語;教育國際化
引言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國際交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機遇,是我國高等教育趨向于國際化發展的重要路徑。所以,文章站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視角,深入剖析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現實意義重大。
1我國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1.1跨文化教學目標不明確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相對較低,在實際交際過程中讀、說、聽、寫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礙,我國大學畢業生基本的詞匯量僅要求為4500詞,也就是英語四級水平,而日本、俄羅斯大學生的最低詞匯量標準是5900詞,遠遠領先于我國。另外,我國大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也稍落后于其他國家,羅馬尼亞的大學教育中直接開設專業英語,也就是說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技能并沒有明顯落后于英語專業學生。而我國大學生在考完大學英語四級后,很多大學就取消大學英語課程。基于上述幾點可看出,我國大學英語目標設定較低,很多大學沒有將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入教學目標。甚至于許多教師沒有理解跨文化英語交際的概念,對英語教學過程中跨文化教學一知半解,更是無法教授學生文化知識。
1.2.跨文化教學內容比較匱乏
雖然目前我國的英語教學大綱已經提出了“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教學要求,但始終未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所以,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較為零散,教師只是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地講一些跨文化方面的知識,無法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也不能從淺顯的跨文化知識學習中認識到其重要意義。我國的英語教材,也沒有涉及到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文,大多是介紹西方文化、社會背景,很少有我國傳統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際知識,這阻礙了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
1.3不重視文化引入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較少地引入文化知識,不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語言和文化相互脫離。但是,文化傳播必須依賴語言這個載體。不同的語言民族的傳統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不同,會造成學生學習的混亂。所以,英語教師必須明確教學的目的,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給學生明確地傳授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
2.1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認知能力
跨文化意識也就是認知能力,也就是說人們必須理解了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后對周圍世界產生認知上的變化,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這種能力要求交際者必須了解本國文化體系中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文化習俗、行為取向的同時又了解目的語文化的相應知識。大學英語教學常用文化導入開展教學,包括既有的文化事實、文化現象、跨文化交際規則、詞語文化背景、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要通過介紹目的語使用國家的文化習俗、歷史事實來激發學生目的語的興趣,潛移默化地傳遞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于文化的機敏度。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展現英語國家的社會風貌、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幫助學生理解異域文明,加深對其語言現象的領悟,提高文化素養,最終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2.2增強學生對外國文化的包容性和認同感
人們傾向于用自己熟識的價值觀、社會規范衡量他人的行為。所以,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消除對異國文化的偏見,增強包容性和認同感。第一,教師可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闡述外國文化的歷史淵源,讓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國外文化形成的必然性,形成合理的情感意識;第二,教師應讓學生明白本國文化的特點,羅列出優缺點,使學生克服民族中心主義思想,避免盲目否定、排斥外國文化。教師應教育學生要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事物;第三,教師可以適時地培養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不將自身意見強加給對方。
2.3樹立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平等地位意識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外國文化并不是要唯外國文化是從。但是,根據有關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大學英語教材和教學中缺乏對中國文化的講述,多數涉及外國文化的內容,使學生盲目否定本國文化,認為外國文化更重要、更先進,形成“中國文化處于劣勢地位,外國文化更加優越”的看法。所以,有關教務工作人員必須在教材內容、教學內容上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當選擇英漢對照版的中國文化讀本,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思維思考文化,杜絕大學英語課堂以英語文化教學為核心的情況。
2.4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行為能力
人們能夠進行適宜的跨文化交際行為的能力被稱為跨文化行為能力,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靈活運用交際策略的能力、通過非言語手段交換信息的能力、控制交談內容以及方式的能力、與對方建立關系的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互動的教學方法,視教師與學生為不同文化表現者,共同討論某一文化現象(不一定是外來文化的),使學生在互動中感知外來文化,形成自我判斷,教師還可以進行文化疑惑解析、文化專題研究、文化沖突化解等專題。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行為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開放式的、平等性的的討論,在討論中讓學生自覺地形成開放、平等、不歧視、寬容、無偏見的跨文化態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獨立的外國文化單元的課文、觀看外國電影、聽外國文化專題講座、與外國人直接交往等方式,直接與外國文化接觸,進而使學生直接了解到外國文化,真正了解外國文化的知識內容,認識到具有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通過直接的交往獲得跨文化的行為能力。
2.5采用研究型學習方式
在如今,經濟、科技、科教等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以教師為教學主體的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潮流,部分高校已經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轉化為研究型的教學方式,注重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的機會,通過研究型課堂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研究型學習方式要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思路、普及文化知識、介紹學習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自己進行不斷地探索和創新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通過研究型的學習方式,學生夠不僅能夠發現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優勢,還能欣賞英語語言文化的魅力,加深對語言文化的理解,逐漸形成批判性思維。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必須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方法,優化英語教學模式,提高自身專業知識能力,提升業務水平,幫助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讓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所以,在新形勢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的任務重大,必須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培養綜合性人才,為社會注入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1]田曉婧.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34(3):55-58.
[2]陳綠展.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探究——評《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8(1).
[3]朱小超.高等教育國際化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黃山學院學報,2017,19(4):130-133.
[4]王穎.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對策研究[J].科技視界,2017(2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