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藝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發展的歷程中,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方式無法滿足數學教學的要求,無法滿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這就需要教師立足教學所需和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情況,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對數學作業設計進行改革。主要立足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強化以及活動經驗積累這三個方面談一談如何設計小學數學作業。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基本知識訓練;基本技能強化
縱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的有關內容,其明確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做中學”。這就要求在數學教學活動參與中,學生需要發揮多種感官的作用,實現動手、動口、動眼的相結合。作業作為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同樣需要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進行優化設計,由教師立足教學所需,設計出豐富的具有“活”力的數學作業,在調動學生的作業積極性的時候,使學生自主完成作業,促進其數學思維和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在本文中,我主要立足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強化以及活動經驗積累這三個方面談一談如何設計小學數學作業。
一、注重知識訓練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所涉及的數學基礎知識多種多樣,包括數學概念、數學公式、數學法則等。其中數學概念處于基礎地位。倘若學生無法對數學概念有一個深刻的認知,其在今后的數學學習活動參與中會遇到諸多的問題。對此,我在數學作業設計中,會對數學概念給予充分的重視,引導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但是在此需要注意一點,在數學設計中,倘若還采取概念默寫的方式是無法調動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對此,我會設計一些概念的變式題,諸如判斷題、選擇題、趣味題等來激發學生的概念探究興趣,使其在作業完成中不僅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同時還學會應用概念的方法。以“找質數”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在本節課中,涉及了三個以后關于質數的概念。對于這三個概念,我則作業設計活動開展中,利用判斷題對其進行了滲透。如判斷:“質數只有兩個因數”是否正確。在思維定式的影響下,學生會對“只有”這一詞匯產生錯誤的判斷。那質數究竟是不是有兩個質數呢?還要其他的質數嗎?這還是需要學生進行判斷的。在這個判斷過程中,學生會首會聯想到質數的概念內容,然后立足概念進行判斷,借此加深學生對質數概念的理解。
二、注重技能強化
小學數學學習活動開展需要學生發揮多種感官的作用。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在“做中學”。作為小學數學四大內容之一的圖形與幾何部分,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而言是難以理解的。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的圖形與幾何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掌握作圖方法,借此提高學生的幾何學習水平。對此,我在組織圖形與幾何教學活動的時候,往往會立足教學所需為學生設置一些極具動手操作性的作業,在引導學生自主操作的過程中提升其看圖、作圖水平,為其有效地解決圖形與幾何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以“軸對稱圖形”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在小學階段,學生只需要能從平移、旋轉等角度對圖形進行欣賞,并借助表格繪畫圖形就可以了。但是,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對圖形的平移與旋轉這一基礎知識掌握不透徹,其難以靈活地運用所學解決問題。對此,我在作業設計活動開展中,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技能,會借助操作性作業給予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借此在學生手、腦等感官充分發揮作用下加深其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比如,我引導學生自主動手制作一個帶有格子的小板子,然后用橡皮筋制作出不同的形狀,并用另一根橡皮筋進行平移與旋轉。在這樣的作業活動參與中,學生不僅可以享受到動手操作的樂趣,還可以在操作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其數學技能水平。
三、注重生活經驗積累
生活經驗的積累包括的內容多種多樣,諸如引導學生積累合作經驗、引導學生積累探究能力等。以積累合作經驗為例。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要借助多樣方式引導學生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同樣需要如此。對此,我在設計家庭作業活動的時候,會打破傳統獨自作業的形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找質數”這一內容教學為例,我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形式,尋找100以內的所有質數。在這樣的作業活動開展中,學生可以合作解決問題,且節約了時間。除了引導學生合作完成作業之外,我還會鼓勵學生與家長合作,在親子活動中給予學生數學學習樂趣。以“制作作息時間表”這一內容為例,在課后我引導學生與家長合作制作一份作息時間表,借此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養成時間觀念。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作業設計方式,在注重知識訓練、技能強化、生活經驗積累等基礎上,為學生設計出多樣的作業,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使其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獲得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旭東.小學數學課堂作業多形式的探討:個性化作業的初探[J].學周刊,2018(24):88-89.
[2]呂錫斌.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的創新性布置與批改[J].學周刊,2018(10):101-102.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