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義軍
摘 要:數學是一門跟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為今后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下教育進入了新時期,而作為學習數學基礎的小學數學,就成為重中之重。在小學教育階段,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對當下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自主學習
俗話說:“少年強,則中國強”,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教育關系到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教育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同時,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如何提高小學階段的教學質量,使學生對小學數學有全新的認知和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小學數學的自主學習角度深入分析,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關于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相關方法,構建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課堂,正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從小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以往的教育模式,是單純地通過教師傳道授業解惑,作為接受知識主體的學生,是被動的。而現代教育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教育,將之前被動接受的模式逐漸轉變為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使學生更好地發揮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只有主動地、積極地去學習、理解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才能使自身記憶得更加牢固,同時更好地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將學習變為“有樂趣、有意義”的方式,盡可能地剔除掉古板、生硬的教學方式,有助于使學生在小學階段為將來的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環境形勢,同時還能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學成果,促進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
二、組建數學自主學習課堂的具體措施
(一)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直都是新時期教育體系所倡導的。心理學家羅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讓人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現,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想象力只有平時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當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尤其面對小學生,思維發散的特性不應該被古板的模式所束縛,教師應當與學生和諧相處,共同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采用引導式的方法,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解答問題的成就感,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激發他們對數學內容的興趣,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空間。適當利用集體的智慧讓個人的思維得到發展,例如分組討論、相互啟發等等。同時教師應該時刻密切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課堂情況,對表現良好的學生進行鼓勵,對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支持。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參與。
(二)聯系實際生活,提升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
我們的生活當中處處都會用到數學知識,這是一門來源于生活又勢必會應用到生活當中的科目。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會算,還要切實地應用起來。數字是枯燥的,但是教師可以賦予數字不同的意義。例如,可以在練習加減法時,多利用實際生活當中的事件進行課題的問答與布置,將數字結合糖果、玩具等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這樣能大大提升學生對于數學計算的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應用。
(三)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時代的飛速發展,使得教育行業的諸多方面都加入了多元化的手段,這其中表現最為直接的是多媒體的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合適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去實現對數字、公式的講解,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往往會起到很好的促進效果。因為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圖形、色彩、動畫、視頻等會表現出更加強烈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會讓略顯枯燥的課堂生動起來,使學生愛學習、想學習、會學習,加深學生的記憶,促使他們主動去探究、去思考,進而提高學習成績。
(四)從制度入手,提供堅實保證
任何模式的改變都離不開制度的支持,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也不例外。這要求相關人員要在實踐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完善相關的制度體系。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度上有獎有罰,同時相關學校也要對教師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例如培訓制度,不斷加強教師個人的專業知識技能,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做到教師與學生相結合,制度與個人相結合,實現現代教育的人性化綜合教育模式,為構建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現如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當下教育體系創新理念的體現。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創新引進新型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對學習氛圍的打造、多媒體的利用、生活化的講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為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曉梅.走進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自主學習[J].教育現代化,2018,5(14):363-364.
[2]孫艷梅.自主學習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7(11):92.
[3]張霞.給小學生插上自主學習的翅膀:淺議自主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7,12(1):288.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