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
【內容摘要】課堂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前沿陣地,教師如何發揮主導作用,帶領學生通過研讀文本,獲得人文感知?那就要充分利用課堂提問這種教學組織方式,實現師生互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有效性,具體做法如下:一、保持問題設置的整體性;二、提高問題設置的針對性;三、確保問題設置的生成性。
【關鍵詞】課堂 問題 有效 思考
課堂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前沿陣地,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提問這種教學組織方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效率。王榮生老師曾說:“老師的問,是促使學生思考問題,促使學生去探究課文的意思和意味。但教師更要設計優秀的問題,注重其開放、啟發與整體性。”優質問題可以串聯起散亂的課堂節奏,構建有機整體。
有效提問源于課前的教學設計,教師只有做到有“備”而來,才能提升課堂效果。本文對課堂的有效提問設置三個參考標準:一是問題之間有整體性,切忌問題松散無序;二是提問有針對性,針對教學目標等設置問題;三是問題有生成性,即在真實教學中生發出的問題,才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獲得最佳課堂效果。本文以《兵車行》為例,結合三個標準談一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路徑。
一、保持問題設置的整體性
課堂上,教師應讓問題一步步的展開、推進、解決與教學目標和任務一步步的達成與實現相一致,而非散亂無序,這樣學生才能深刻理解課堂內容。
詩人直接以百姓生離死別的慘烈場面開頭,用意深遠。筆者設置了4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渭橋送別場景:
(1)從送行者身上,你讀出了哪些情感?作者用什么方式傳遞?
(2)詩人描述這幅畫面的用意何在?
(3)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場劫難?
(4)你能體會詩人更深層次的感情嗎?
第一個問題要求學生通過賞析還原送別場景,揣摩人物情感。透過詩句,學生看到浩大的送行隊伍、漫天的灰塵,聽到直沖云霄的悲涼“哭”聲,感受到親人無盡的不舍與悲痛。學生發現此處的哭聲和詩末的“鬼哭”相照應。這是個很好的發現,可作為探究問題思考。
從送別場面的感知中,學生能夠非常順利地體會詩人對妻離子散慘劇的悲憫之情。
挖掘人物及作者情感背后的原因,是第三題的設置理念。無論是“行人但云點行頻”還是“武皇開邊意未已”都表明,根源就是統治者的頻繁征兵。
窺根源而見情感,作者深層的情感主旨展露無疑。這種從心底迸發出的對最高統治者的激烈抗議,正體現了對百姓的深切關懷。
四個問題的設置按照由表及里的邏輯順序,構成一連串啟發,體現了思維的連續性。這樣的問題設置帶領學生深入文本,透過場景的描繪(現象)挖掘詩人的情感主旨(本質)。
二、提高問題設置的針對性
教師的問題意識在課堂中占主導地位。教師應在課前緊密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主干問題。以《兵車行》為例,筆者確立本文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認識統治階級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并在此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深切情感。就此,筆者設置的問題是:通過傾聽征夫的述說,看看戰爭給百姓帶來了哪些災難和不幸?
經過一番討論,結果學生的回答零散、不夠全面,需要教師及時進行概括補充,讓學生從征夫、家庭、社會心理三個角度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統治階級窮兵黷武帶來的深重危害。有了詩歌閱讀經驗的高中生可以體會到詩人對百姓苦難的憐憫、對統治者黷武的痛恨??梢?,針對這一教學目標所設置的問題是有效的。
三、確保問題設置的生成性
新課程觀下強調課堂不僅是預設的,也是生成的、多變的,李仁甫老師認為:“為了積極地應對課堂上可能發生的變向、變序、變量、變策等生成景觀,課前的問題預設必須本身就要保證其生成性。”教師需要因勢利導,在困惑與體驗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學生在賞析開頭渭橋送別時,注意到作者描寫了家人的哭聲,詩末又寫新鬼舊鬼的哭聲,筆者順勢引導學生體會開頭和結尾兩處描寫,設置提問:
(1)本詩末尾不僅有哭聲,還有一幅畫,這是怎樣的畫?
(2)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尾設置這兩幅畫面?
(3)寫蒼蒼的白骨、冤鬼的哭訴對全文有何作用?這里采用什么表現手法?
學生可以展開充分合理的想象,描繪一幅“沙場鬼哭圖”。它和開頭人聲鼎沸的“紛亂”場面,形成鮮明對比。以哭聲作結,前后照應,渾然一體,全詩籠罩在人鬼哭泣的悲慘中,詩人的激情得到充分發揮,唐王朝的罪惡被淋漓盡致地揭露。
這些探究性問題來自學生自己的閱讀體驗,教師應借機設置遞進式問題,引導、啟發學生思考。筆者以結尾的“鬼哭圖”作為切入點,將“為什么設置這樣一幅畫”作為中心問題,并將它作為對話線索貫穿課堂提問,緊扣情感主旨和寫作特色的理解這一教學目標,漸進提出,改善了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總結
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必須在課堂提問環節下苦功。講究問題設置的整體性、針對性和生成性,要求教師具備過硬的教學素質,增強問題意識,提高設置問題的水平,努力實現課堂的良性互動,真正讓學生學有所得,教師教有所得,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周雙 徐輝. 例談語文課堂中教師的有效提問[J].語文月刊(學術綜合版)2010(3)
[2]劉曉偉. 優化語文教學的提問策略[J].語文建設2009(7,8)
[3]董旭午.不可忽視《兵車行》的兩處“無疑之疑”[J].語文知識2005(8)
[4]畢研鵬.讓心靈沐浴在《兵車行》的悲情中[J].語文知識2015(5)
(作者單位: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