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朝東
摘 要:當前,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更加關注有效性,努力發掘學生的積極因素,在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等方面及時進行更新與變革。文章以與文本對話為基礎,分析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舉措,闡述與文本對話的有效路徑,旨在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對話;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8-14
一、與文本對話的重要意義
文本是一種書面語言,從文學角度來說,文本是具有完整、系統含義的一個句子或多個句子,文本能夠將語言的意義傳達給讀者。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與文本對話就是走進學生心靈,激發學生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暢所欲言,在想象中感悟語言、豐富語言。低年級學生的想象能力十分豐富,但是語言表達能力較為低下。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特點主要表現為詞語概念與事物表象緊緊結合,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常與事物表象同時出現。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與文本對話的手段,讓學生邊讀邊想、邊讀邊演,從而在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理解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情感、豐富學生語言,讓低年級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觸生疏的語言,進而使其形成優良的語感[1]。
二、與文本對話的基本原則
(1)細致性原則。文本的構成包括詞義、句式、整體形象,以及意蘊、意味等幾個層次,因此在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仔細分析其語言的表達方式,挖掘文本的內在潛藏點,即遵循挖掘文本的細致性原則。理解文章的藝術性與作者的靈魂,品讀其語言與關鍵性詞句,從而發現作者通過文本向讀者傳遞的信息,再透過字面含義,細細品讀文章主人公的行為、內心活動。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自然學會正確與文本對話。
(2)審美性原則。文本的世界是美妙的,從語言形式到作者靈魂,到處都透露著藝術的審美特點。讀者能夠通過文字走進文本的世界,感受整齊的美、抑揚的美、回環的美。故此,與文本對話要善于發現文本的美,即審美性原則。對文學作品進行思考,帶有審美性的角度去品味,去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研究作者的語言構成特點,以及藝術技法特點。教師將所有的研究成果運用在課堂中,再潛移默化地將這種研究方式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文字與詞句進行賞析,感受文本中的審美體驗,最終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與升華。
(3)把握整體原則。完整的文本包括開頭、經過、結尾,相互照應、互相聯系。只有結構完整的文本才算得上經典,其中包含著作者的心血、作者的靈魂。不只是小小的字詞,甚至連標點符號都圍繞著主體。因此,在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堅持把握整體的原則,細細品味,發現文本的主線與整體結構的統一性。教師要具有全局意識,整體閱讀文章來幫助學生了解文本的核心價值、語言風格、背景等內涵知識。教師可在整體的角度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利用心靈與文本交流,讓學生感受文本,深入挖掘字、詞、篇,抓住文章主線進而分析出文本與作者之間的關聯。
三、走進文章、與文本對話
1.體會詞句
所謂咬文嚼字,嚼的是好詞佳句,咬的是優秀文章,才能慢慢體會到語文的味道。很多入選教材的課程都包含好詞佳句,這是與文本對話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引導學生走進教材、走進文章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體會詞句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語文敏感能力。有些好詞佳句在文中比較顯眼,此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此有所領悟。但有些文章中的句子需要教師慢慢體會,利用細節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去了解文本目的[2]。
例如,部編版本教材中第四單元《彩色的夢》,這是一首兒童詩歌,充滿了童心、智慧。其中的語言十分優美,節奏朗朗上口,豐富的想象力讓整首詩歌顯得更加形象,好似具有生命力。
“我有一大把彩色的夢……躺在鉛筆盒里聊天……大塊的草坪,綠了;大朵的野花,紅了;大片的天空,藍了……”
在詩歌中,教師可讓學生對“草坪綠了、野花紅了、天空藍了”進行想象,讓學生走進文本中與草坪對話,與藍天對話,與野花對話。
“雪松們拉著手,請小鳥留下歌聲……我的彩色鉛筆,是大森林的精靈……”作者利用擬人的手法,讓讀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夢的奇妙之處。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夢的色彩,大膽快樂地描繪夢境,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以及敢想象、敢表現的個性品質。將學生拉進文章中,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讓學生親身感受夢中的快樂,感受作者的想法,深入詩歌內涵。
2.情感體驗
情感的激發是幫助學生了解文本的最佳手段。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情感體會語言,讓學生與文本“比翼雙飛”。在教學部編版教材第二單元《一匹出色的馬》一文中,學生對文章中“馬”的內涵無法了解透徹。筆者這樣設計課程內容:
創造情景,引入話題。對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文章中的馬是出色的馬?”“文章中的馬怎么出色了?”
展示課件。教師可將文章中一家四口在外面散步的情景展現在學生眼前,并詢問學生曾經是否與家人一同散過步,在散步的過程中是否感受到疲憊?利用Flash動畫演示出文章中一家四口在外散步的景象,著重將妹妹騎著“馬”開開心心回家的畫面展現出來。
師:“文章中的馬是什么呢?”
生:“是那根柳樹條。”(學生們大聲地回答)
師:“但是柳樹條真的能把妹妹帶回家嗎?”
生:“好像不能……”
此時,教師再次將學生引進文本中,讓其站在爸爸的角度思考問題:“為什么要利用一根柳樹條將妹妹送回家中?而妹妹也承認了柳樹條就是那匹出色的馬兒?”
生:“因為媽媽抱不動妹妹,想要妹妹自己走回家中。”
師:“爸爸的話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是爸爸的話激勵了妹妹開心地回到家。”
師:“那現在,同學們認為文章中到底什么是那匹出色的馬兒呢?”
生:“是妹妹自己的勇氣、執著、堅持。”
至此,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課程圓滿結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深入文章中,與文本對話,細細體會文章中的內涵,了解作者的深意,而不是事物的表象[3]。
3.文本細讀
文本細讀要從語言入手,深入文章中對整體與宏觀進行了解與認識。文本類型不同,其結構也存在差異。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本類型有所了解,把握好文章結構,再走進文章、走近作者。對此,教師應在授課過程中關注詞語的組塊、片段以及章節內在的聯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文本進行構建,帶領學生一同分析文本結構。利用文本的知識板塊,將文章中各個靈魂部分連接在一起。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對文章進行探索,再將文章中字詞句連接在一起,構建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網絡[4]。
例如,在部編版教材中的《狐假虎威》一文中,教師可對文本詞組重新構建一個學習板塊:老虎、狐貍、小動物、威武等。該板塊將文章重要的內容重新梳理了一遍,便于學生對文本內容重新記憶,并流暢、生動地將故事復述出來。同時以便學生再次遇見該類型的文章時,能夠自主地利用板塊手段,提煉文章中的重要文本,進行二次重構,這對語文閱讀的學習具有強大的幫助。
《狐假虎威》一文的字詞重組模塊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細細體味老虎的話以及狐貍的話,站在老虎與狐貍的角度,揣摩文章中主人公的內心感受與想法。然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將《狐假虎威》這篇文章演出來,從而深深地感受文章內涵,了解文章旨意。
4.全面感知
與文本對話,要滿足充分閱讀、把握整體的基本要求,才能準確地了解文本內容,為與文本對話奠定基礎。例如,部編版教材中的《坐井觀天》這篇文章中青蛙與小鳥的對話便需要學生反復閱讀,從而體會青蛙的狂傲自大,以及小鳥的好心勸阻。學生應抓住關鍵詞,充分感悟青蛙對小鳥的話語說明的內涵,并體會作者通過兩位主人公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與其他學科不同,語文學科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讓其通過文字本身的韻律美與畫面美展開無限的暢想。部編版教材《敕勒歌》一文中便凸顯了文本的韻律美與畫面美。畫面中所描述的草原形象,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為使學生能夠真實地感受到文中所描述的情境,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相應的畫面,并配有聲音,多種方式同步刺激學生的感官。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古詩中這對稱的文字,讓學生不禁聯想到有聲有色的草原景象,感受微風吹過、草兒浮動、牛羊安靜吃草的畫面。從整體角度對古詩進行賞析,了解其發生的場地、背景,再與文本對話。
四、展望未來
隨著社會與國家對教育界的越加重視,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于小學校園中。這對與文本對話的教學模式有著很大的幫助。但在未來的小學語文閱讀發展中,與文本對話的教學方式,仍需要進一步提升。
(1)營造書香環境。為學生提供閱讀的環境,包括在課堂中專門設計閱讀課,以及在班級空余地帶設立閱讀一角。在校園內也應多組織關于閱讀的各種類型的活動,讓閱讀滲透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提高教師與文本對話的能力。與文本對話并非簡單的改變教學模式,而是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涵。這要求教師找到與文本對話的切入口,深深走進文章中心,既要深入剖析文章,又要以學生理解的方式,使其主動參與到閱讀學習中。因此,提升教師能力至關重要。
(3)轉變課堂授課方式。當前,各種新型的授課方式層出不窮,并普遍表現出顯著的成效。在開展與文本對話的授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融合分層教學、創客教育、思維導圖等多種先進的授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可利用先進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帶入課堂中,讓其了解與文本對話的真實含義,從而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論述了與文本對話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提出了情感體驗、體會字詞以及細讀文本等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與文本對話將成為未來教學的主要方式,對學生益處多多。
參考文獻:
[1]沈紅亮.小學語文對話教學有效實施策略探究——以《觀潮》對話教學實施策略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5):35-37.
[2]劉成才.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鼓勵學生與文本對話[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50.
[3]鄭曲云.如何通過提問推進文本對話——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5(8):107.
[4]傅德僉.文本對話,張開想象的翅膀——蘇教版小學語文七冊17課《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案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11):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