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煤礦井下供電系統課程在職業技術教學中有著愈加重要的作用。煤礦井下的供電系統是否可以正常運行,不僅關系到礦井的正常運行,對于礦井中相關人員的安全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互聯網+”背景下,分析了煤礦井下供電系統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重點提出了一些創新策略,為相關教師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下;煤礦井下;供電系統
一、 煤礦井下供電系統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教學內容不夠突出
煤礦井下供電系統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泛,而在現實課程的安排上,不能實現一體化教學,在教材的使用上,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另外,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詳細地闡述設備的保護裝置的性能、使用和防爆標準等。還有,一些新興防爆技術手段也沒有被納入教學內容中,這些都導致了教學和實際生產情況相矛盾。
(二) 沒有適合教育特點的教學方式
職業教育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培養更多的適用型人才,以滿足社會對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所以,在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操作及動手能力。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對于電氣設備的工作狀態和故障部分,教師常以灌輸性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實踐的能力。
(三) 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相互脫離
煤礦井下供電系統的教學主要是要讓學生認識到整個煤礦電力系統的設備配置、性能、接線方式及電纜類型等。而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對于開關的選擇、導線截面的選擇或者是供電安全技術的教學部分,教師大多將重點放在理論上,忽視了實際中的操作和使用。
二、 “互聯網+”形式下煤礦井下供電系統分析教學的創新策略
(一) 借助互聯網突出教學的重點內容
教學過程中,應該在教材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工作,借助互聯網突出重點內容。例如,在開關的保護中,開關的控制與保護直接關系到整個供電系統是否能夠安全可靠。因此,在分析短路電流的時候,最好讓學生利用公式法或者圖表計算的方式,讓他們有獨立完成整定和計算的能力。要知道,供電的安全,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的實施進度,所以高壓供電不僅和本身的設計有著密切的聯系,還和系統中每一個組件有著直接的關系。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內容的實踐中。在選擇高壓開關的時候,將接點串聯在高壓開關的回路中,內容的選擇上,盡量將一些新興設備融入教材中,讓學生學到和時代相符合的知識。如在高線線路故障中,為了避免安全隱患的出現,可以在井下電路中裝置一些電抗器,通過改進每段線路,來確定各級之間配合的完成度。例如,構建一個教學專題網站,建立起相應的閱讀資源和共享平臺,針對學生的個人特點,將供電系統教學中的重點內容,進行專題式的指導。同時,教師在制作網站的過程中,也應該在資源庫中收集資料,盡量選擇一個突出性的內容展示給學生,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 尋找到合適的教學方式
在提高自身教學效率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才能滿足社會對于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這就需要從事職業教育的人員要有一定的專業化水平,這樣在操作的時候,才能將教學和實際聯系在一起,增加教學的實用性,讓學生可以全面且系統地掌握重點內容,教師也能完成相應的教學工作。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尤其是在教學電氣設備工作狀態或者是電氣故障等部位,要讓學生獨立地使用計算或者是分析的方法來確定,為他們之后的工作奠定基礎。現如今,大部分學校都已經有了試驗平板課堂,學生和教師都會有一臺平板電腦,這樣的環境下,就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利用平板電腦,看看微課,并根據微課內容做一些虛擬試驗。例如,在煤礦井下供電自動系統的設計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認識到供電系統的重要性,以及相關的案例。在設計上,結合供電的實際需求,對于機電設備和電纜中的實體空間進行探索與補充,然后計算出相應的供電系統圖。考慮到設備的容量、臺數以及供電方式,在對供電參數進行計算的時候,要確定圖形數據。整個供電系統設備的布置中,根據設備實體和電纜之間的關系,自動生成供電系統圖,由于原本的布置圖和系統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所以在進行修改的時候,系統圖也要做出相應的變化,然后自動生成相應的軟件系統。
(三) 教學過程中,將理論和實踐聯系在一起
教學過程中,為了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自身的動手能力,應該將理論和實踐聯系在一起,講解之前,帶學生去一些實訓基地進行參觀,增強他們的感性認知,這樣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師的帶領下,積極參觀現代化模擬的礦井實訓基地和井下供電系統,收集一些相關的資料,然后親手繪制一些電力系統圖。這樣能夠讓學生將已經學到的理論知識,通過對實訓基地的認識,親自操作高壓電線電纜的接線工藝。注意在導線界面的選擇上,應該選擇正確的截面,才能保障整個供電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時還需掌握發熱條件,機械強度等,結合煤礦井下供電距離的特點,重點強調一些發熱條件還有一些電壓損失。在煤礦井下供電安全技術的教學中,需要讓學生掌握瓦斯和煤塵爆炸的條件、導致爆炸的原因和防治的措施。輔導學生完成相應的課后作業,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模擬井下供電系統的設計和計算,最后在學期結束的時候,教師要給予一個系統化的評價和考核。同時,教師要提高對課件的制作能力,要有高質量的網址鏈接或者是文本鏈接,在課堂教學中要強化互聯網技術,積極使用PPT教學。以互聯網技術作為支撐,加強云平臺的建設,讓學生可以隨時下載課件,不用受到時間或者是場地的限制,真正實現互聯網技術的深入實踐。
三、 結束語
“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將已有的理論化知識融入實踐中。創新教學方式,突出教學的重點內容,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中,只有這樣,才能對井下采取的供電系統進行設計和計算,然后選擇合適的電器設備,對電力系統進行保護和優化。
參考文獻:
[1]高妍,張紅娟,靳寶全.“礦山供電”課程體系內容改革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14):57-58.
[2]張紅娟,靳寶全,郝小繪.“礦山供電課程設計”工程實踐的教學改革[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3,35(04):94-96,99.
[3]趙斌,王忠華.煤礦綜合自動化系統設計與分析[J].濟寧學院學報,2013,34(06):44-47.
作者簡介:
田苗,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