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厭學是農村初中生在學習活動中普遍發生、較突出的一種學習心理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村初中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從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自身四個方面分析了農村初中學生厭學的原因,探討了解決其厭學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初中學生;厭學原因;應對策略
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行動上欠主動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矯正和轉變這種思想傾向,必然導致其輟學。厭學問題已經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思考。
一、 學生厭學的原因
(一) 學校的原因
學校辦學理念誤區: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面對升學壓力,心理負擔加重。考試競爭激烈,學校的一切教學活動圍繞“考試”這根指揮棒進行,沉重的課業負擔加重學生壓力,他們為了緩解壓力,放松心情,往往會趁機尋找自我解脫,投機耍賴不做作業、不聽課,甚至發展到逃課,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厭學情緒,最終導致厭學癥形成。
教師教學態度和教育方法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教師對學生體罰或變相體罰,導致了師生關系緊張,這樣會給學生形成不良的心理氛圍,使他們對學習會失去信心,進一步發展成厭學、棄學甚至輟學。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縣屬獨立初中,有學生376人,調查問卷得出有過厭學經歷的309人,占全校總人數的80%,這種厭學現象在農村初中生中普遍存在,已構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無疑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加難度。
(二) 家庭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站口,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父母要做好孩子家庭教育的導航,家長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現在農村許多家庭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丟給年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孩子成了留守兒童,還有一部分父母為了掙錢早出晚歸,與子女見面時間很少,成了變相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孩子在家缺少親情交流,對父母依賴心理完全缺失,既使自己有積極主動學習的想法,可自身卻沒有堅定的意志力作支撐,無法解決這種矛盾,那只有放棄的份了,這些孩子內心是孤獨的、無助的,也是很空虛的,他們為了彌補心靈的空虛往往會絞盡腦汁搞些“新創舉”,或上網聊天、玩游戲,將自己變成十足的“網蟲”。或三五成群拉幫結派打架斗毆,日久天長,就對學習越來越失去興趣,厭學心理自然產生了。
有的父母對子女嬌生慣養,不允許任何人對孩子有異議,尤其對學校、對老師很反感,從不正視自己或者子女的過錯,子女在學校犯了錯誤,為子女找理由作掩護甚至撐腰。這樣的做法只會助長孩子不良習氣,沒有幫助孩子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在校不守紀律,我行我素,對老師的教育充耳不聞,整天推天混日,玩物喪志。給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家長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及生活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讀書觀和生活觀。
如果父母自身重視學習,孩子自然會受到這種家庭氛圍的熏陶,或許會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只可惜農村好多家長從不讀書,幾乎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偶爾提起也只是簡單地說上幾句,“你考了多少分”,“在班上第幾名”之類的話,很少在孩子學習上找問題,想辦法提高成績。有的家長還在孩子面前大談如何掙錢之類的話,他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賺錢上,用在吃喝享樂上,觀念的誤導給孩子流露和表現出重視金錢輕視知識的態度;即使他們對子女的期望值大,也不可能產生良好的效應。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能對讀書感興趣嗎?可想而知,一個尊重知識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多么重要。
(三) 社會的原因
社會不良影響造成學生厭學。近年來KTV、游戲廳、網吧已經成為學生的樂園,由于初中學生正處在人生的第一個“危臉”期,他們自我抵制誘惑和克服外界干預的能力都很弱,心理上往往表現出好動和激動,很容易融入新思潮、接受新事物和外界影響,但又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他們對當今社會中時髦的表層文化容易接受,對興時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更容易模仿,但這些非傳統的東西常常與學校教育的要求和社會所倡導的經典文化思想相違背。當這些興時的網絡文化成了學生的追求時,他們也許會放松對學習的追求和興趣。久而久之,他們當中便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逃學、曠課、上網、進游戲廳,整日虛度光陰打發時間。
新的“金錢至上”和“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對學生也有一定的影響。現在農村的一些家長和學生缺乏正確的讀書觀,他們受社會大氣候的影響,追求物質享受、認為只要能掙錢才是真本事,何必吃苦去讀書,也有人認為知識不重要,讀不讀書無所謂,有的大學畢業生也難就業。讀書沒前途,讀書無用,把人的大好青春浪費在學校里不值得,不如趁早打工掙錢。記得2016年3月16日我校九年級學生家長座談會上,就有一些家長流露出這種觀點。事實充分證明:這種“金錢至上”和“讀書無用論”觀念影響著一大部分農村初中學生,從而導致這些學生厭學。
二、 解決農村初中學生厭學的應對策略
學生厭學問題的產生是與學校教育、家庭環境以及學生自身性格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教師在矯正有厭學傾向的這些學生時,要根據其家庭情況和本人心理有的放矢進行心理分析,查找成因,應及時給予科學引導,幫助學生克服厭學情緒并給予糾正。
(一) 轉變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
學校不能只重視中考科目教學而忽視非中考科目教學,要克服只注重培養和幫扶尖子生而忽略后進生的傾向,學校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使學生在德、智、體和個性特長諸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發展;學校要經常開展有利于學生身體、智力、心理等全面發展的課余活動,增強班級凝聚力,培養競爭意識,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學校不僅僅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更應該是孩子成長的一片樂土,可以每周開設二節第二課堂,例如,組建音樂、美木、書法、體育等興趣小組,讓每個學生的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能力得到提升,他們一定會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樹立起學習信心,激發學習熱情,使他們在學校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真正的快樂成長。讓厭學學生盡可能多渠道獲取知識、體驗成功,幫助他們在學習上慢慢找回自信心,逐步擺脫厭學心理。
(二) 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融洽的師生關系不僅能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而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發現和運用學生特點,挖掘他們內在潛力,耐心引導和熱情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盡量做到多表揚少批評,實行民主管理和嚴格要求相結合,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這樣的教師定會贏得學生的尊重,他們一定會以積極的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的。
參考文獻:
[1]聶金菊.農村初中生厭學行為調查[J].中國教育學刊,2005(02).
[2]邢永富.現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張付成,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三河初級中學。